推广 热搜: 沉香  佛像  香文化  禅茶  古代  佛具  法器  佛教  佛珠  檀香 

随喜功德及随喜的意义

   日期:2015-08-26    
  
随喜功德及随喜的意义
 
「随」
是随顺、不违背;
「喜」
是欢喜、无瞋。
「随喜功德」
普贤菩萨有十个修行大愿,其中一个叫「随喜功德」。
 
随喜功德就是随着所见所闻,凡是有人做了善事,不论大事或小事,都能以欢喜的心随顺应和、称扬赞叹。譬如有人敬顺师长、慈悲幼小、待人和善、处事认真,乃至于读诵经典、宣说正法、布施供养、持戒严谨、精进用功等,便点头赞许、合掌恭敬、欢喜赞叹,进而向他学习,这些都是「随喜功德」。
 
一般众生对于喜的感受,是建立于人我的分别对待之上,故有喜亦有瞋:对于自己成就的功德,便感到欢喜;但是见到别人成就善法功德,却往往不耐他荣,因而产生嫉妒、瞋恨。轻者,于人背后说风凉话;重者,则无所不用其极地加以毁谤、破坏。
  
《生经》中记载:
过去有二位修行人,一位名为首达,一位名惟先。首达年高腊长,却不如年少智深、辩才无碍的惟先,由于弟子们都想依止惟先,首达因此心生嫉妒,对弟子说:「惟先年幼慧浅,不可依崇。」惟先得知此事,即默然离去。首达虽然又重获大众的尊崇,但是因为不能降伏自心的瞋恨和嫉妒等烦恼,以致无法随喜他人的善法功德,处处毁谤贤者,死后堕于地狱。
  
《大般涅盘经》云:
「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菩萨从初发心,皆是以清净、平等心修一切善法,令众生离苦得乐为目的。当菩萨见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则能得无量大喜。修习「随喜功德」,能帮助我们以平等心随顺因缘利乐一切众生,也能藉此扩大心量,包容万物,荡涤心中的瞋恼与不平等,一步步趣向诸佛清净、平等、慈悲的境界。
 
随喜的对象
  
「随喜功德」
是以平等无瞋的心,不分时间、空间,乃至对于一切众生所有功德,皆以平等心随顺欢喜。《普贤行愿品》说,菩萨随喜的对象,普及十方一切法界。也就是说,上自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下至六道一切众生皆是菩萨勤修随喜功德的对象。
  
凡夫众生有种种类型,随着业感的不同,福报亦有高低差别。然而,六道一切众生皆有其功德、善根,如狗有忠主之义、慈鸟反哺报恩、羔羊跪地吸乳之孝等。因此,只要细心观察,一切众生皆有值得我们随喜与学习的特点。
  
凡夫众生总是看到自己的好,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总是习于膨胀自我,而贬损他人。因此,行善者少,造恶者多,六道轮回受苦不已。若能修习随喜,不仅能将习于造恶的身口意,转为积极行善的身口意,转利己心为利他心,生命也会愈来愈有意义,世界更将愈来愈趋向平等、喜悦的佛国净土。
 
 
随喜的方式
  
一般人的观念中,布施财物是最容易,也是最普遍的随喜方式。然而,除了钱财的布施以外,藉由其它方式,也能够修随喜功德。
例如:
运用自身的体力,以劳动去帮助别人;在道场听闻佛法,回到家庭、社会、工作单位,随缘为人解说;或是以口赞叹、以手鼓掌,乃至见人行善,发起了一念欢喜、赞叹的心,这些都是修随喜的方式。
  
佛在世时一故事
只园精舍旁一户非常贫穷的人家经常看居士们到精舍供佛、斋僧,作种种布施,自己也想布施。但由于家里一贫如洗,无法布施钱财,于是发心每天去打扫精舍。一日,有一位大富长者得知此事,布施贫者五百两黄金,帮助他圆满供佛斋僧的心愿。
  
贫者虽然没有钱财,但是他运用自身的体力打扫精舍,使他圆满了布施的心愿。打扫精舍,是力的随喜;长者发欢喜心赞助他完成布施金钱、供佛斋僧的心愿,则同时包含了钱财与心念的随喜。两者都有无量的功德。 
 
随喜的功德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中说:
如来灭后,若有人因听经而发菩提心,随缘、随处、随力为人演说,听闻者又辗转为人演说,此人所得功德,大过于以一切资具布施四百万亿阿僧只世界六道众生的功德。
  
为什么随喜功德这么大呢?
因为,一个人闻法而发欢喜心,是一个人的功德;由于他的发心,继续辗转演说,令一切听闻的人都发菩提心,信乐佛道,于是众生无尽,随喜发心的愿行亦无穷尽。所以这份随喜的功德就如一灯传千灯,灯灯相传,光光相照,永远不会断绝。
  
《大智度论》云:
「菩萨随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是功德为调一切众生,为净一切众生,为度一切众生故起。」菩萨随喜功德的无尽愿行,乃是由于悲愍一切众生,为调伏、净化、救度一切众生而起,志令一切众生皆得出离生死苦海,回归清净的自心。所以修了一切功德,仍须回向无上菩提,销归于清净本然的自性。因为,只有这一念清净本然的自性,才是菩萨随喜功德的本怀,也是究竟解脱的无上大道。 
 
 
 
更多>同类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