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教文化  佛像  石刻艺术  智者大师  敦煌  佛教  佛教艺术  西魏  大足石刻  张望 

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互促共生

   日期:2015-07-02    
  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为主题,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三届。
 
2013年7月21日,首届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在梵净山脚下举行,主题为“梵天净土·桃源铜仁”。
 
首届论坛打造了“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品牌形象,启动了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
 
2014年7月举行的第二届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主题为“铜仁生态美·梵净天下灵”。
 
此次论坛提出“以东方智慧解决世界生态危机,构建美丽社会”、“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促进生态文明、佛教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生态环保也是生产力”等理念和主张。启动了铜仁市大健康产业规划建设,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步伐。
 
2014年各界人士对梵净山的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和谐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共收到海内外论文250多篇,形成了十二条“梵净山共识”,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综述
 
梵净山 东方智慧与生态环保的完美融合
 
6月29日,梵净山脚下的黑湾河笑颜迎客,2015年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在这里举行,来自国内学术界、佛教界、工商界知名人士以及部分国家驻华使节等近260人齐聚一堂,探讨以“心灵环保·世界和谐”为主题的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的和谐共生。
 
梵净山作为佛教文化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名山,已于2013年、2014年成功举办了两届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主题论坛之一,两届论坛成为各界共商生态保护与佛教文化发展的盛会。
 
两届论坛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做了深入的探讨,提出“心态决定生态,心境牵动环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以东方智慧解决世界生态危机,构建美丽社会”、“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促进生态文明、佛教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生态环保也是生产力”等理念和主张。
 
“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活动的持续举办是铜仁‘保环境、护生态、兴文明、倡和谐’的具体行动,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增进人民福祉的生动实践。”铜仁市委书记、市长夏庆丰说,铜仁市作为论坛承办地,积极响应论坛号召,以论坛共识为指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铜仁市以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为带动,相继启动了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大健康产业规划建设,创新农旅一体化的新兴旅游方式,不断将生态文明转变为优势资源,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步伐。
 
本届论坛以“心灵环保·世界和谐”为主题,既是对上届“铜仁生态美·梵净天下灵”的延展和升华,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
 
第五次到梵净山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峨眉山方丈永寿在发言中说:“保持一颗平常心,人与社会、自然之间会变得更加和谐。”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持一些自然的生活方式,能让环境发生巨大改变。
 
从佛教文化中获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根源,已经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和赞同。在论坛演讲中,北京大学教授王帮维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要从世界和历史的视野看生态文明,不仅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上的解决之道,更要积极助推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两相融合,相得益彰。”
 
在“人与生物圈”计划战略研讨会上,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说:“梵净山是我国较早接受和实践‘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理念、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保护区之一,希望梵净山能够为全国的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做出榜样。”
 
泰国驻昆明总领馆总领事素查·亮桑彤表示:“衷心希望梵净山能继续保护和传承好佛教文化的同时,把佛教文化与生态文化、旅游相结合起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梵净山走出中国,走出东南亚,走出世界,打造成世界旅游胜地,成为铜仁的一张国际‘名片’。”
 
青山不语自多情。本届论坛以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人与生物圈计划”战略研讨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为载体,将梵净山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铜仁丰厚的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生态展示于世界。
 
梵净山蘑菇石
 
近年来,铜仁市以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为带动,相继启动了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大健康产业规划建设,创新农旅一体化的新兴旅游方式,不断将生态文明转变为优势资源,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步伐。
 
150名专家学者为梵净山发展建言献策
 
“在梵净山这个青山绿水的环境探讨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是对‘佛教文化涵养绿水青山’的真实反映。”在2015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上,150余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佛教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为梵净山发展建言献策。
 
相较于前两届论坛,本次论坛提出了许多新思维和新角度。多位专家认为,确认梵净山是弥勒佛真身道场是当务之急,通过不断的宣传,加强在信众与游客中的知名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焦国成则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生态文明建设,他认为当前环境污染之所以如此严重,其根源就是指导思想的错误。要让生态环境回到原来的状态,需要改变社会上目前的指导思想和文化,用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思想理念来指导生活,改变生产方式。
 
《中国宗教杂志社》社长兼主编韩松已经5次来过梵净山,他在主持中说,当今的贵州,正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走保护性开发的路子,处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阶段。此次大会的召开,在各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将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为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作出贡献。
 
铜仁市委书记、市长夏庆丰表示,铜仁市一定虚己以听,认真吸收消化各位专家学者对梵净山发展提出的宝贵意见,将其作为决策所依,施政所向。
 
保护生物多样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5中国梵净山“人与生物圈计划”战略研讨会召开
 
“我们要努力探索既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又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践行生态文明。”6月19日下午举行的2015中国梵净山“人与生物圈计划”战略研讨会上,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任许智宏说。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本次研讨会讨论的中心问题。会上,与会专家以高度的责任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就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作了专业而又深情的演讲报告。
 
“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为之奋斗的自然保护区事业,就是建设和保护了中国最重要、最美丽、最有生命力的绿水青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陈建伟饱含深情地说。
 
会上还举行了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梵净山培训基地授牌仪式。梵净山成为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在全国建立的第二个培训基地。
 
打好生态招牌 助推产业发展 铜仁市推介大健康产业,签约项目12个金额42.6亿元
 
“铜仁有130万亩生态茶园,50余万亩中药材,去年11月开业的思南九天温泉每天客流量有600多人。”6月28日下午,铜仁市举行大健康产业推介会,铜仁市投资促进局发言人向前来参会的30个企业代表推介铜仁大健康产业。
 
“铜仁阳光气温适宜,空气质量优良,水质优良,生物多样性,中药材资源丰富,发展大健康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蕴藏着无限生机,在整个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明显优势。”铜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宗文在讲话中说,铜仁始终坚守“两条底线”,重点培育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医药大健康产业、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业和新型建筑建材五大新兴产业。
 
通过推介,铜仁市与有关企业现场签署了碧江区国药控股药品配送集散中心、万山区中华山相思湖文化旅游风景区建设、铜仁高新区宏昌实业医药电商中心及健康服务中心、玉屏自治县四季花海种植、松桃自治县苗医苗药研发基地及种植基地等12个项目,签约资金达42.6亿元。
 
嘉宾访谈
 
许智宏(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 坚持绿色发展的思路 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6月29日,参加2015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的许智宏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
 
许智宏表示,在今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守“生态和发展”的底线,选择保护性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2014年,《贵阳共识》中提到:要有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思路,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相信在这一绿色发展思路的指导下,铜仁市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与文化环境,必将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共赢。”许智宏说,
 
1986年,梵净山被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是我国较早接受和实践“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理念、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保护区之一。
 
许智宏期待,包括梵净山在内的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能够为全国的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做出榜样。
 
演觉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更好地发挥佛教文化 对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作用
 
“我第一次来到梵净山,既被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所震撼,也为佛教文化得到重视和保护感到欣慰。”演觉法师说,梵净山自然风光秀丽,佛教文化底蕴深厚。明清两代,梵净山以天冠弥勒信仰为特色的佛事活动盛极一时。
 
改革开放以来,梵净山先后被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以及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观光旅游者日益增多,佛教文化也得以复苏。
 
“梵净山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种和谐局面的开创发展,离不开省、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参与。”演觉法师认为,在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困境,面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佛教的思想,对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和发展困境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演觉法师表示,本次论坛以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为主题,有助于深入挖掘佛教的环保思想和生态理念,更好地发挥佛教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嘉宾观点
 
永寿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峨眉山方丈)
 
如何从佛教文化里找到适合现在及未来发展的路径?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认为要有智慧,树高千尺,落叶归根,我们要向大自然学习,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自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只有心态平和,才不会做伤害环境的事情。
 
王帮维(北京大学教授)
 
生态文明是个世界课题,也具有中国特色。近年来,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这也是我们举办此次论坛的初衷。
 
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生态理念,可以成为生态文明的思想根源之一。举办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就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理论的融合。同时,在解决生态保护问题上,科学发展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该向国际社会学习更多的先进技术,解决环保问题。
 
温金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作为中国五大名山,我认为梵净山可以用“弥勒道场·大慈佛国”的定位,指导梵净山的建设。
 
我建议,铜仁市应该成立智力数据库,把与会的专家学者变为梵净山乃至铜仁市发展的智库成员。也可以成立相关的健康、佛教、旅游大数据,让论坛成为融合智慧的载体。
 
陈建伟(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以往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主要是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多种方式,但这些保护地模式未能很好地协调解决保护与发展的问题。
 
 
我认为,国家公园坚持以资源保护为前提,以较小面积的开发换取较大面积的保护,是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的有效模式。
 
李渤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在严峻的生态环境破坏与修复局面下,人与生物圈的战略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不仅仅要保护某些物种、某个保护区,而要把整个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的战略,以保护区为中心,逐渐恢复破碎的生物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首先要用生物的方法逐步改善我们国土的状况。同时也要加强生态教育,让人们认识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了解人应该怎样和自然相处,怎样善待自然。
 
 
更多>同类 文化

推荐图文
推荐 文化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