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珠  法会  佛教  生活  佛教文化  佛事  文化  佛像  菩萨  阿难 

【共同学习】“难解难信”的“诸佛如来秘密法藏”——《大法鼓经》(二)

   日期:2015-04-28    
 【经文】
佛告迦叶。善哉善哉。今当为汝说大法鼓经。时虚空中。诸天龙众。同声叹言。善哉善哉迦叶。今日诸天。大雨天华。诸龙王众。雨甘露水。及细末香。安慰悦乐一切众生。应为世尊之所建立为法长子。时天龙众。同声说偈


王于舍卫城  伐鼓吹战蠡
法王祇洹林  击于大法鼓

  佛告迦叶。汝今当以问难之桴击大法鼓。如来法王。当为汝说天中之天。当决汝疑。

【白话】
佛告迦叶:“善哉善哉!现在当为汝说《大法鼓经》。”这时在虚空中,诸天龙众同声叹言道:“善哉善哉!迦叶,今日诸天广大雨落天华,诸天王众雨甘露水及细末香,安慰悦乐一切众生,为赞叹你为世尊建立为法长子。”这时天龙众同声说偈:
王于舍卫城    伐鼓吹战螺
法王祗洹林    击于大法鼓

    佛对迦叶说:“你现在应以问难之桴击大法鼓,如来法王当为你说天中之天,开释你的疑问。”

【经文】
尔时世尊告大迦叶。有比丘名信大方广。若有四众。闻其名者。贪恚痴箭悉皆拔出。所以者何。迦叶。譬如波斯匿王。有耆婆子。名曰上药。若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告上药言。汝今速持能为众生拔箭药来。尔时上药。即持消毒药。王以涂战鼓。若涂若熏若打。若彼众生。被毒箭者。闻其鼓声。若一由旬。若二由旬。箭悉拔出。如是迦叶。若有闻信方广比丘名者。贪恚痴箭悉皆拔出。所以者何。彼因此经增广正法以彼现法成就故。得此大果。大迦叶。汝当观彼无心凡鼓。以无心药。若涂若熏若打。有如是力饶益众生。况复闻彼菩萨摩诃萨信方广比丘名。而不能除众生三毒。迦叶白佛言。若闻菩萨名者。能除众生三种毒箭。况称世尊名号功德。言南无释迦牟尼。若称叹释迦牟尼名号功德。能拔众生三种毒箭。况复闻此大法鼓经。安慰演说若偈若句。况复广说。而不能拔三种毒箭。

【白话】
这时世尊告诉大迦叶:“有一比丘叫信大方广,若有四众听闻到他的名字,都能拔出贪恚痴箭。这是为什么呢?迦叶,就像波斯匿王有名医,叫作上药,如果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斗时,告诉上药说:‘你现在快拿能为众生拔箭的药来。’这时上药即拿来消毒药。波斯匿将药涂到鼓上,若涂若熏若打,如果众生被毒箭射中了,只要听到鼓声,或在一由旬内,或在二由旬内,毒箭都能自动拔出。迦叶,就像这个比喻一样,若有听闻信方广比丘名字的众生,贪恚痴箭悉皆拔出。为什么呢?这位比丘因此经增广正法并以彼现法成就,得此大果。大迦叶,你当看到,信方广比丘以无心药,若涂若熏若打无心凡鼓,有这样饶益众生的能力,更何况听闻大菩萨信方广比丘的名字,而不能除众生贪恚痴三毒吗?”迦叶对佛说道:“若听闻菩萨的名字,能除众生三种毒箭,更何况称南无释迦牟尼世尊名号功德!若称叹释迦牟尼名号功德能拔众生三种毒箭,更何况听闻此大法鼓经,安慰演说或偈或句,更何况广为大众演说,又怎么会不能拔三种毒箭呢?”

经文
佛告迦叶。如我先说。净戒比丘。随心所欲。以本愿故。一切诸佛。皆有是法。所谓不作不起不灭。大法鼓经。是故迦叶。汝于来世。亦当如我。所以者何。若有四众。闻汝名者。三种毒箭悉得拔出。是故迦叶。汝今当问。大法鼓经。于我灭后。久于世间。护持宣布。迦叶白佛言。善哉世尊。今当为我说大法鼓经。佛告迦叶。汝于大法鼓经。应少咨问。尔时迦叶。即白佛言。善哉世尊。当请所疑。如世尊所说。若有有则有苦乐。无有则无苦乐。此有何义。佛告迦叶。若无有者。谓般涅槃第一之乐。是故离苦乐。得般涅槃第一之乐。若苦若乐。彼则是有。若无有者。则无苦乐。是故欲得般涅槃者。当求断有。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白话]
佛告迦叶:“如我先前所说,净戒比丘随心所欲。一切诸佛,以本愿的缘故皆有此不作不起不灭大法鼓经。是故迦叶,你于来世亦如我(宣说此大法鼓经)。为什么呢?若有四众,听闻你的名字,三种毒箭悉得拔出。所以迦叶,你现在应当启问大法鼓经,并在我灭度后,于世间长久宣说此经。”迦叶对佛说:“善哉世尊!现在当为我说大法鼓经。”佛告迦叶:“你应当于大法鼓经少许咨问。”这时迦叶即对佛说:“善哉世尊!请世尊开释我的颖惑。如世尊所说,若有‘有’则有苦,无‘有’则无苦乐。此中有怎样的道理呢?”佛告迦叶:“若无‘有’者,是般涅槃第一之乐,是故离苦乐.得般涅槃第一之乐,若苦若乐.则是‘有’。若无‘有’者,则无苦乐。是故欲得般涅槃者,当求断‘有’。”这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经文
一切有无常  亦无不变异
彼有有苦乐  无有无苦乐
不为无苦乐  为则有苦乐
莫乐诸有为  亦勿更习近
若人得安乐  还复坠于苦
若不到涅槃  不住安乐处

白话
 一切“有”都是无常的   也没有不变异的(《金刚经》中有偈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有“有”则有苦乐   若没有“有”则没有苦乐
   不造作则没有苦乐   造作则有苦乐
   不可乐于有为   也不可习近有为(凡夫乐著于三界有为。二乘人乐著于有余涅槃。以大乘人观之,二乘人取有余涅槃, 仍是习近有为。 )
若人得安乐   还复坠于苦(凡夫以得三界五欲为乐,二乘以得有余涅槃为乐。皆是对苦言乐,此种乐是无常的,故还坠于苦。)
若不到涅槃  不住第一安乐处

经文
        尔时迦叶。以偈答言:

众生不为有  涅槃第一乐
彼则名字乐  无有受乐者

白话
这时,迦叶以偈答言:
众生不为“有”  则得涅槃第一乐
这个“乐”只是被称为乐  实际上并没有受乐者
这段偈语解释起来比较绕口,难于理解,再进一步解释一下:
众生不为“有”  则无“有”无苦乐之涅槃是第一之乐
虽然称为涅槃第一乐,但仅是假名而已,套用《金刚经》中的话说就是说涅槃,即非涅槃,是名涅槃。受乐者是众生,而众生亦不可得,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感觉还是有些绕,下面的经文更难于理解)


经文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常解脱非名  妙色湛然住
非声闻缘觉  菩萨之境界

白话

这时世尊复说偈言:
  常解脱非名  妙色湛然住
  非声闻缘觉  菩萨之境界

真常解脫,是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无有挂碍,所以称为常解脫。诸法实相无相,因为无相所以才说非名。即指诸法即是实相,实相即是诸法。诸法为有,实相为空。诸法实相,乃全有而成空。既然空以有成,則无空而非有。既曰实相诸法,乃全空而成有。有以空成,故无有而非空。《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为真空,空即是色是为妙有。所以说妙色湛然住。此诸法实相,无量即空,实相诸法,空即无量,是佛境界,非声闻缘觉权乘菩萨的境界。





 
 
更多>同类基础

推荐图文
推荐基础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