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珠  法会  佛教  生活  佛教文化  佛事  文化  佛像  菩萨  阿难 

共同學習《優婆塞戒經》雜品(20)業依何而住?(施受理論 竟)

   日期:2015-04-28    
 「汝意若謂:『五陰作業,成已便過,是身猶在,業無所依;業若無依,便是無業。捨是身已,云何得報?!』 是義不然!何以故?

一切過業,待體、待時。


  譬如橘子因橘而生,從酢而甜。人為橘故、種殖是子。是子根莖葉花生果,皆悉不酢。 時到果熟,酢味則發。 如是酢味,非本無今有、亦非無緣,乃是過去本果因緣。

身口意業亦復如是,若言是業,住何處者-是業住於過去世中,待時待器,得受果報。

如人服藥經於時節,藥雖消滅,時到則發,好力好色。

身口意業亦復如是,雖復過滅,時到則受。

譬如小兒初所學事,雖念念滅,無有住處,然至百年,亦不亡失。

是過去業亦復如是,雖無住處,時到自受。

是故言:『非陰作陰受』,亦復不得非陰受也。若能了了通達是事,是人則能獲無上果。」


「如果你的意思是說:『五陰所造作的善惡業,作完成後,就過去了;可是色身還存在,作業過去了,卻沒有所依住的處所若業沒有所依住處,便是沒有業的存在那麼捨離了這個色身以後,為什麼後世還會得到果報呢?』 

你說的道理並不正確!為什麼呢?


   一切已造作過去的【業】,要等待【受報的五陰】、要等待【時節因緣】才能得果報

   (1)譬如橘子,是因為橘樹而出生,從酸味漸漸轉變成甜味。人們因為橘子的緣故,而種植橘子的種子,這個種子從發芽生根、長莖、敷葉、開華、初結果的這些時候都不酸。 到了時節,果才成熟,酸味才發出來。 這種酸酸甜甜的味道,不能說本來沒有今時才有、也不能說沒有緣就可以產生這些酸甜味,而是過去本來橘子的種子因緣,加上種種外緣,才產生這種酸甜味的果實。

   身、口、意業也是一樣的道理(按:是由原來的身口意業形成業種後,再加上許多外緣,才能成就業的果報),如果要問說:『這個已造作完的業,住在哪裡呢?』 -這個業住在過去世中,但業行消失了變成種子以後,等待時節因緣和受報的身器,就可領受果報了。

   (2)譬如有人為了滋養色身而服用補藥,藥雖被消化不存在了,但是經過一段時節,累積到一個程度,藥力的作用就發揮出來了,變得很有氣色、很有力氣。

   身、口、意業也是一樣的道理,雖然作過而消失了,後世受報的因緣時節到了、受報的色身有了,就會領受善惡異熟果報。

   (3)譬如小孩子,年紀還很小,剛學走路、學說話,雖然所學的都是念念生滅的、不斷過去的、所學的有為無記業並沒有住處,然而一直到他年紀已經百歲,一樣會走路、吃飯、說話(按:這些無記業種子一樣不會消失掉)。

   這些過去所造作的善惡業行,也是一樣的道理,雖然已經消失,沒有住處,但是時間、因緣成熟了自然領受業果報。

   (結) 所以說:不是五陰作、五陰受,但也不能離開五陰而有受有作。 如果能了了通達這個道理,這個人未來就能獲得無上果。 


按:
1.《大乘入楞伽經》

【若色識轉滅  諸業失壞者
是則無生死  亦無常無常
而彼轉滅時  色處雖捨離
 阿賴耶  離有無過失
色識雖轉滅  而業不失壞

2.【施受理論】前面四輯
共同學習《優婆塞戒經》雜品(16)施受理論(身心分離的謬論)
共同學習《優婆塞戒經》雜品(17)施受理論(即作即受、異作異受、無作無受)
共同學習《優婆塞戒經》雜品(18)施受理論(異作異受析辨)
共同學習《優婆塞戒經》雜品(19)施受理論(即作、異作析辨)

“汝意若谓:‘五阴作业,成已便过,是身犹在,业无所依;业若无依,便是无业。舍是身已,云何得报?!’ 是义不然!何以故?

一切过业,待体、待时。


  譬如橘子因橘而生,从酢而甜。人为橘故、种殖是子。是子根茎叶花生果,皆悉不酢。 时到果熟,酢味则发。 如是酢味,非本无今有、亦非无缘,乃是过去本果因缘。

身口意业亦复如是,若言是业,住何处者-是业住于过去世中,待时待器,得受果报。

如人服药经于时节,药虽消灭,时到则发,好力好色。

身口意业亦复如是,虽复过灭,时到则受。

譬如小儿初所学事,虽念念灭,无有住处,然至百年,亦不亡失。

是过去业亦复如是,虽无住处,时到自受。

是故言:‘非阴作阴受’,亦复不得非阴受也。若能了了通达是事,是人则能获无上果。”


“如果你的意思是说:‘五阴所造作的善恶业,作完成后,就过去了;可是色身还存在,作业过去了,却没有所依住的处所若业没有所依住处,便是没有业的存在那么舍离了这个色身以后,为什么后世还会得到果报呢?’ 

你说的道理并不正确!为什么呢?


   一切已造作过去的【业】,要等待【受报的五阴】、要等待【时节因缘】才能得果报

   (1)譬如橘子,是因为橘树而出生,从酸味渐渐转变成甜味。人们因为橘子的缘故,而种植橘子的种子,这个种子从发芽生根、长茎、敷叶、开华、初结果的这些时候都不酸。 到了时节,果才成熟,酸味才发出来。 这种酸酸甜甜的味道,不能说本来没有今时才有、也不能说没有缘就可以产生这些酸甜味,而是过去本来橘子的种子因缘,加上种种外缘,才产生这种酸甜味的果实。

   身、口、意业也是一样的道理(按:是由原来的身口意业形成业种后,再加上许多外缘,才能成就业的果报),如果要问说:‘这个已造作完的业,住在哪里呢?’ -这个业住在过去世中,但业行消失了变成种子以后,等待时节因缘和受报的身器,就可领受果报了。

   (2)譬如有人为了滋养色身而服用补药,药虽被消化不存在了,但是经过一段时节,累积到一个程度,药力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变得很有气色、很有力气。

   身、口、意业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作过而消失了,后世受报的因缘时节到了、受报的色身有了,就会领受善恶异熟果报。

   (3)譬如小孩子,年纪还很小,刚学走路、学说话,虽然所学的都是念念生灭的、不断过去的、所学的有为无记业并没有住处,然而一直到他年纪已经百岁,一样会走路、吃饭、说话(按:这些无记业种子一样不会消失掉)。

   这些过去所造作的善恶业行,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已经消失,没有住处,但是时间、因缘成熟了自然领受业果报。

   (结) 所以说:不是五阴作、五阴受,但也不能离开五阴而有受有作。 如果能了了通达这个道理,这个人未来就能获得无上果。 



按:
1.《大乘入楞伽经》
【若色识转灭  诸业失坏者
是则无生死  亦无常无常
而彼转灭时  色处虽舍离
 阿赖耶  离有无过失
色识虽转灭  而业不失坏

2.【施受理论】前面四辑
共同学习《优婆塞戒经》杂品(16)施受理论(身心分离的谬论)
共同学习《优婆塞戒经》杂品(17)施受理论(即作即受、异作异受、无作无受)
共同学习《优婆塞戒经》杂品(18)施受理论(异作异受析辨)
共同学习《优婆塞戒经》杂品(19)施受理论(即作、异作析辨)



 
 
更多>同类基础

推荐图文
推荐基础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