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珠  法会  佛教  生活  佛教文化  佛事  文化  佛像  菩萨  阿难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日期:2015-04-28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劉宋居士 沮京聲 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í)
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於初夜分,舉身放光,其光金色,遶祇陀園,周遍七匝。照須達舍,亦作金色。有金色光,猶如霞雲,遍舍衛國,處處皆雨,金色蓮花。其光明中,有無量百千諸大化佛,皆唱是言:"今於此中,有千菩薩,最初成佛,名:拘留孫,最後成佛,名曰:樓至。"
【須達】
梵名Sudatta,巴利名同。又作須達多、蘇達哆。譯作善授、善與、善施、善給、善溫。為中印度舍衛城之長者,波斯匿王之大臣。其性仁慈,夙憐孤獨,好行佈施,人稱之為給孤獨食、給孤獨。皈依佛陀後,建造祇園精舍(梵Jetavana)供養佛陀。
【拘留孫佛】
梵名Krakucchandha,巴利名Kakusandha。乃過去七佛中之第四佛,現在賢劫千佛之第一佛。意譯領持、滅累、所應斷已斷、成就美妙。
【樓至佛】
樓至,梵名Rudita或Rucika。為賢劫千佛中之最後成佛者。又作盧遮佛、盧至佛、魯支佛、樓由佛。意譯愛樂佛、啼哭佛。


   
  說是語已。

  尊者:阿若憍(jiāo)陳如,即從禪起,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
  尊者:摩訶迦葉,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
  尊者:大目犍(jiān)連,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
  尊者:舍利弗,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
  摩訶波闍(shé)波提*比丘尼,與其眷屬,千比丘尼俱。
  須達*長者,與三千優婆塞(sè)俱。
  毗舍佉()母,與二千優婆夷俱。
 

【鹿子母】梵名Mrgara-matr。音譯密利伽羅磨多。意譯為鹿母、鹿母夫人。又稱彌佉羅母、彌迦羅長者母。本名為毗舍佉(梵Visakha),故又作毗舍佉母、毗舍佉彌伽羅母、鹿子母毗舍佉。巴厘本法句經注載,毗舍佉乃鴦伽國(梵Anga,巴同)長者之女,遇佛之遊化而證預流果,嫁彌伽羅(巴Migara)之子,後勸其翁彌伽羅歸依佛門,彌伽羅甚為歡喜,遂呼毗舍佉為母,後人由此而稱其為彌伽羅母,即指鹿子母,後生一子,名為鹿紐(巴Migajala)。
鹿子母曾向佛陀發八大願,即:供食外來之比丘、遠行之比丘、病中之比丘,施藥物予病中之比丘,供食予看護病人者,施粥予比丘,施雨衣、澡浴之衣等。結婚時,又捐舍價值九億錢之嫁衣,請求建造精舍,獲得佛之允許,由目犍連監督工事,歷時九月而成,上下二層,各有五百室,稱為東園鹿子母講堂,或稱鹿母講堂。



  復有菩薩摩訶(hē)薩,名:跋陀婆羅,與其眷屬,十六菩薩俱。
  文殊師利*法王子,與其眷屬,五百菩薩俱。

【賢護菩薩】賢護,梵名Bhadra-pala 。為八大菩薩之一,十六大菩薩之一。系在家菩薩。音譯作跋捺羅波羅菩薩、跋陀婆羅菩薩、跋陀波羅菩薩、拔陂菩薩、跋陀和菩薩、發捺羅播邏菩薩、颰陀羅波梨。又稱賢護長者、賢護勝上童真、善守菩薩、賢守菩薩。在<摩訶般若波羅密經>與<無量壽經>之聽聞眾中,皆置賢護菩薩于首位。據<大寶積經>卷一○九載,此賢護長者系一富商之子,其所受之諸樂、果報,為忉利帝釋天王所不及。據<八吉祥神咒經>載,若有急疾,呼賢護等八人名字,即得解脫。命終時,此八人飛往迎之。又據<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所載,跋陀婆羅入浴室而悟水因,證得無所有,基於此說,禪宗遂於浴室安置賢護尊者。


  天、龍、夜叉、乾(gān)(tà)婆等,一切大衆,睹佛光明,皆悉雲集。


  爾時,世尊出廣長舌相,放千光明,一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無量化佛,是諸化佛,異口同音,皆說清淨諸大菩薩甚深不可思議諸陀羅尼法,所謂:阿難陀目佉()陀羅尼、空慧陀羅尼、無礙性陀羅尼、大解脫無相陀羅尼。

【陀羅尼】梵語dharani之音譯。又作陀憐尼。意譯總持、能持、能遮。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換言之,陀羅尼即為一種記憶術。 <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舉出四陀羅尼:(一)法陀羅尼,能記憶經句不忘。(二)義陀羅尼,能理解經義不忘。(三)咒陀羅尼,依禪定力起咒術,能消除眾生之災厄。(四)忍陀羅尼,通達諸法離言之實相,了知其本性,忍法性而不失。有關修得此四陀羅尼之法,詳載于大乘義章卷十一。
【阿難陀目佉】梵語ananda mukha 之音譯阿難陀,意譯為歡喜、慶喜、無染。目佉,意譯為門、面、首。



  爾時,世尊以一音聲,說百億陀羅尼門。


    說此陀羅尼已。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彌勒,聞佛所說,應時即得 百萬億陀羅尼門,即從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立佛前。


  爾時,優波離亦從座起,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於毗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
  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
  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

【優波離】梵名Upali,巴利名同。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優婆離、鄔波離、憂波利。意譯作近執、近取。印度迦毗羅衛國人。出身首陀羅種,為宮廷之理髮師。佛陀成道第六年,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難等七人出家時,優波離亦隨同出家。實為佛陀廣開門戶,四姓平等攝化之第一步。
優波離精于戒律,修持嚴謹,譽為‘持律第一’;後於第一次經典結集時,誦出律部。有關其前生功德、出家因緣,載於<佛本行集經>卷五十三至卷五十五。又<中阿含>卷五十二<優婆離經>,記述優婆離就律向佛陀請問。
【毗尼】Vinaya,新云毗奈耶。舊云毗尼。律藏之梵名也。
【阿逸多】梵名Ajita。又作阿氏多、阿恃多、阿嗜多、阿夷哆。意譯無勝、無能勝或無三毒。是彌勒菩薩之字。維摩經什注曰:“彌勒,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羅門子。”



  佛告優波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應、正遍知。今於此衆,說彌勒菩薩摩訶薩,ē  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dōu)(shuài)上。
【兜率天】兜率,梵名Tusita,巴利名Tusita,又作都率天、兜術天、兜率陀天、兜率多天、兜師陀天、睹史多天、兜駛多天。意譯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樂天。與夜摩天合稱為兜夜。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位於夜摩天與樂變化天之間,距夜摩天十六萬由旬,在虛空密雲之上,縱廣八萬由旬。關於此天之名,《立世阿毗曇論》卷六謂,歡樂飽滿,於其資具滿足,於八聖道不生知足,故稱為兜率陀天。《佛地經論》卷五則謂,後身菩薩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稱為喜足天。此天有內外兩院,兜率內院乃即將成佛者(即補處菩薩)之居處,今則為彌勒菩薩之淨土;彌勒現亦為補處菩薩,于此宣說佛法,若住此天滿四千歲,即下生人間,成佛於龍華樹下。又昔時釋迦如來身為菩薩時,亦從此天下生人間而成佛。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語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譯。略稱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無上正遍知。‘阿耨多羅’意譯為‘無上’,‘三藐三菩提’意譯為‘正遍知’。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以其所悟之道為至高,故稱無上;以其道周遍而無所不包,故稱正遍知。大乘菩薩行之全部內容,即在成就此種覺悟。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譯為‘無上正真道意’。
又梵語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譯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譯為‘無上正等覺者’。此系佛陀之尊稱。又可省略阿耨多羅,而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


  爾時,兜率陀天上,有五百萬億天子,一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羅蜜,為供養一生補處菩薩故,以天福力,造作宮殿。各各脫身栴(zhān)檀摩尼寶冠,長跪合掌,發是願言:'我今持此,無價寶珠,及以天冠,為供養大心衆生故。此人來世,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彼佛莊嚴國界,得受記者,令我寶冠,化成供具。'  
  如是諸天子等,各各長跪,發弘誓願,亦復如是。


【檀波羅蜜】佈施波羅蜜(梵dana-paramita),又作施波羅蜜、檀那波羅蜜、佈施度無極。六波羅蜜多之一,有財施、法施(教以真理)、無畏施(除去眾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種,能對治慳貪,消除貧窮。
【一生補處】梵語eka-jati-pratibaddha。謂經過此生,來生定可在世間成佛。略稱補處。即指菩薩之最高位─等覺菩薩。一般皆稱彌勒為一生補處之菩薩。此詞又作一生所系,指僅此一生被系縛於迷界,來生即可成佛,故有此稱。
【栴檀摩尼】栴檀,梵語candana,為"栴檀那"的省稱。即檀香。摩尼,梵語mani,巴厘語同。又作末尼。意譯作珠、寶珠。栴檀摩尼為珠玉的一種。
【大心眾生】梵語mahasattva,巴利語mahasatta。音譯:摩訶薩埵,乃菩薩或大士之通稱。略稱摩訶薩。maha,意譯作大;sattva,乃有情、眾生之義。摩訶薩埵即大有情、大眾生。謂此大眾生系願大、行大、度眾生大,于世間諸眾生中為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稱摩訶薩埵。



  時諸天子,作是願已,是諸寶冠,化作五百萬億寶宮。

  一一寶宮,有七重chóngyuán
  一一垣,七寶所成;
  一一寶,出五百億光明,
  一一光明中,有五百億蓮華;
  一一蓮華,化作五百億七寶行háng樹,

  一一樹葉,有五百億寶色;
  一一寶色,有五百億閻浮檀金光,
  一一閻浮檀金光中,出五百億諸天寶女;
  一一寶女,住立樹下,執百億寶,無數瓔yīngluò。出妙音樂。
時樂音中,演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其樹生果,如頗梨色,一切衆色,入頗梨色中。

  是諸光明,右旋婉轉,流出衆音,衆音演說,大慈大悲法。
一一垣牆,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五百億龍王,圍繞此垣;

  一一龍王,雨五百億七寶行樹,莊嚴垣上。自然有風,吹動此樹,樹相掁chéng觸。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垣】yuán,矮牆,牆。
【七寶】梵語sapta ratnani。即七種珍寶。又稱七珍。指世間七種珍貴之寶玉。(一)金。(二)銀。(三) 琉璃,又作琉璃、毗琉璃、吠琉璃等。屬青玉類。(四)頗梨,又作頗胝迦,意譯作水精(晶)。指赤、白等之水晶。(五)車渠,又作硨磲。經常與碼瑙混同,概指大蛤或白珊瑚之類。(六)赤珠,又稱赤真珠。(七)碼瑙,深綠色之玉,但異於後世所稱之碼瑙。
【閻浮檀金】梵語jambunada-suvarna。意謂流經閻浮(jambu)樹間之河流(nada,檀)所產之沙金。此金色澤赤黃帶有紫焰氣,為金中之最高貴者。又稱染部捺陀金、贍部捺陀金、剡浮那他金、閻浮那陀金、勝金。於香醉山與雪山之間,有流經閻浮樹林之河流,從此河流采出之金即稱閻浮檀金。
【瓔珞】梵語muktahara,hara 或 keyura。音譯作吉由羅、枳由羅。又作纓絡。由珠玉或花等編綴成之飾物。可掛在頭、頸、胸或手腳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貴人皆佩戴之。
【不退轉地法輪】又作 不退轉法輪,不退輪。佛、菩薩由無生正觀而作流演圓通之說法,稱為法輪。此法輪乃菩薩證不退之法而轉者,愈增愈進,恒不退失,又其所說之理有進無退,且能令眾生得不退轉,故稱不退轉地法輪。
【頗梨】梵語sphatika,巴厘語phalika。為七寶之一。意譯水玉、白珠、水精。又作玻璃、玻璃、頗胝、頗置迦、破置迦、薩頗胝迦、娑婆致迦、塞頗致迦、窣坡致迦。其質瑩淨通明,有紫、白、紅、碧等多種顏色,其中,以紅色、碧色最珍貴,紫色、白色次之。
【莊嚴】梵語vyuha,巴利語byuha, vyuha;或梵語alamkara,巴厘語同。嚴飾布列之意。即布列諸種眾寶、雜花、寶蓋、幢、幡、瓔珞等,以裝飾嚴淨道場或國土等。據舊華嚴經卷一、大品般若經卷一載,佛說華嚴、般若經時,其場地以種種妙色交飾莊嚴。系為迎接他方菩薩,令眾生生歡喜心,而以神力變現者。
爾時此宮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從座起遍禮十方佛發弘誓願:'若我福德應為彌勒菩薩善法堂令我額上自然出珠。'既發願已額上自然出五百億寶珠琉璃、頗梨,一切衆色,無不具足,如紫紺gàn摩尼,表裏映徹。
  此摩尼珠,迴旋空中,化為四十九重,微妙寶宮。
  一一欄楯shǔn,萬億梵摩尼寶,所共合成;
  諸欄楯間,自然化生,九億天子,五百億天女;
一一天子,手中化生,無量億萬七寶蓮華;
一一蓮華,上有無量億光;

  其光明中,具諸樂器,如是天樂,不鼓自鳴,此聲出時,諸女自然,執衆樂器,競起歌舞,所詠歌音,演說:十善、四弘誓願,諸天聞者,皆發無上道心。
【琉璃】梵語vaidurya,巴利語veluriya。七寶之一。意譯青色寶、遠山寶、不遠山寶。又作流璃、琉璃、吠努璃野、吠琉璃耶、鞞稠利夜、吠琉璃、毗琉璃、茷琉璃、毗頭梨、鞞頭梨。為貓眼石之一種。種類有青、白、赤、黑、綠等各種顏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質,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欄楯】指附於建築物之欄杆,或指圍繞樹木之柵。詳言之,縱者為欄,橫者為楯。
【十善】十善即十善業,梵語dasakusala-karmani。乃身口意三業中所行之十種善行為。又作十善業道、十善道、十善根本業道、十白業道。即:(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 (五)不兩舌,即不說離間語、破語。(六)不惡口,即不說惡語、惡罵。(七)不綺語,即不說雜穢語、非應語、散語、無義語。乃從染心所發者。(八)不貪欲,即不貪愛、貪取、慳貪。(九)不嗔恚。(十)不邪見,即不愚癡。依此順序,屬身業者三,屬口業者四,屬意業者三,稱為‘身三、口四、意三’。除意三外之七支,稱為七支業(口四亦稱語四)。造業之經過可分為加行、根本與後起三個階段,此十業道屬根本者,故立為根本業道。
【四弘誓願】一切菩薩于因位時所應發起的四種廣大之願,故又稱總願。又作四弘願、四弘行願、四弘願行、四弘誓、四弘。 <道行般若經>卷八守行品(大八·四六五下):‘諸未度者悉當度之,諸未脫者悉當脫之,諸恐怖者悉當安之,諸未般泥洹者悉皆當令般泥洹。’<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大二四·一○一三上):‘所謂四弘誓,未度苦諦令度苦諦,未解集諦令解集諦,未安道諦令安道諦,未得涅槃令得涅槃。’
【無上道心】無上道,指最上無比大道之佛道。蓋如來所得之道,無有出其上者,故稱無上道。具體稱為菩提。又與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菩提同義。‘無上道心’指願求無上道之心。又稱為菩提心。
【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作無上正真道意、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無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覺意。即求無上菩提之心。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心,稱為發菩提心、發心、發意;而最初之發心,稱初發心、新發意。


  時諸垣中,有八色琉璃渠;
  一一渠,有五百億寶珠,而用合成;
  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湧,梁棟間;
  於四門外,化生四華,水出華中,如寶華流;
一一華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諸菩薩,莊嚴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億寶器;
一一器中,天諸甘露,自然盈滿;左肩荷佩,無量瓔珞;右肩復負,無量樂器;如雲住空,從水而出,讚歎菩薩,六波羅蜜。

  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御。
【甘露】梵語amrta,巴利語amata。音譯阿密哩多、阿蜜栗多。意譯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藥,天上之靈酒。吠陀中謂蘇摩酒為諸神常飲之物,飲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稱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與妙味長養眾生之身心。
【六波羅蜜】梵語sad-paramita,sat-paramita。全稱六波羅蜜多。譯作六度、六度無極、六到彼岸。波羅蜜譯為度,為到彼岸之意。即為達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薩欲成佛道所實踐之六種德目。即(一)佈施波羅蜜(梵dana-paramita),又作施波羅蜜、檀那波羅蜜、佈施度無極。有財施、法施(教以真理)、無畏施(除去眾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種,能對治慳貪,消除貧窮。(二)持戒波羅蜜(梵sila-paramita),又作戒波羅蜜、屍羅波羅蜜、戒度無極。持守戒律,並常自省,能對治惡業,使身心清涼。(三)忍辱波羅蜜(梵ksanti-paramita),又作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忍辱度無極。忍耐迫害,能對治嗔恚,使心安住。(四)精進波羅蜜(梵virya-paramita),又作進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精進度無極。實踐其他五德目時,上進不懈,不屈不撓,能對治懈怠,生長善法。(五)禪定波羅蜜(梵dhyana-paramita),又作禪波羅蜜、禪那波羅蜜、禪度無極。修習禪定,能對治亂意,使心安定。(六)智慧波羅蜜(梵prajna-paramita),又作慧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明度無極。能對治愚癡,開真實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諦。以上六波羅蜜,始於佈施,而終於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薩之偉大胸襟。


  亦有七寶大師子座,高四由旬,閻浮檀金,無量衆寶,以為莊嚴。座四角頭,生四蓮華,一一蓮華,百寶所成;一一寶,出百億光明,其光微妙,化為五百億衆寶雜花,莊嚴寶帳(zhàng)。
【師子座】梵語simhasana。又作師子床、獅子座、猊座。原指釋迦牟尼之座席。佛為人中獅子,故佛所坐之處(床、地等),總稱師子座。又坐此座說無為師子吼法,故亦稱師子座。後泛指寺院中佛、菩薩之台座以及高僧說法時之座席。文殊菩薩像,跨乘獅子,意亦如上述。
【帳】用布或其他材料等做成的遮蔽用的東西,即有頂的篷帳。


  時,十方面,百千梵(fàn)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寶,以為寶鈴,懸寶帳上。

  時,小梵王,持天衆寶,以為羅網,彌覆帳上。
  爾時,百千無數天子、天女眷屬,各持寶華,以布座上。是諸蓮華,自然皆出五百億寶女,手執白拂,侍立帳內。

【十方】梵語dasa disah,巴利語dasa disa。為四方、四維、上下之總稱。即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
【梵王】指大梵天王,又稱梵天,名為屍棄(梵Sikhin  )或世主(梵Prajapati)。為色界之初禪天。一般分為三種,即梵眾天(梵Brahma-parisadya)、梵輔天(梵Brahma-purohita)與大梵天(梵Maha-brahman),總稱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統禦梵眾之人民、梵輔之輔弼臣。大梵天王身長為一由延半,壽命一劫半,其所住之宮殿,稱為梵王宮。
【白拂】廣義而言,即指一切白色獸毛製成之拂子;狹義言之,則指白犛牛尾長毛所制之拂子,又作犛牛拂、白犛拂。白犛牛(梵camara 或camara)系產於喜馬拉雅山之長毛牛,其尾毛所制之拂,為各種拂塵中之最珍貴者,通常又與‘白馬尾拂’並稱白拂。
拂子,原系印度人拂除蚊蟲之具,諸經論中屢有菩薩或長者手執白拂之記載,如陀羅尼集經卷六有觀音左手、普賢右手執白拂之記載;千手觀音之四十手中,即有一‘白拂手’;又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法歸來時,梵天嘗執白拂侍於佛之右側。



  持宮四角,有四寶柱,一一寶柱,有百千樓閣,梵摩尼珠 以為絞絡。
時諸閣間,有百千天女,色妙無比,手執樂器,其樂音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如是天宮,有百億萬,無量寶色,一一諸女,亦同寶色。

  爾時,十方無量諸天命終,皆願往生,兜率天宮。

  時,兜率天宮,有五大神:
  第一大神,名曰:寶幢,身雨七寶,散宮牆內,一一寶珠 化成無量樂器,懸處空中,不鼓自鳴,有無量音,適衆生意。
第二大神,名曰:華德,身雨衆華,彌覆宮牆,化成華蓋,一一華蓋,百千幢(chuáng)幡(fān),以為導引。


  第三大神,名曰:香音,身毛孔中,雨出'微妙海此岸旃檀香',其香如雲,作百寶色,遶宮七匝。
第四大神,名曰:喜樂,雨如意珠,一一寶珠,自然住在 幢幡之上,顯說無量,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及說五戒,無量善法,諸波羅蜜,饒益勸助,菩提意者。

  第五大神,名曰:正音聲,身諸毛孔,流出衆水,一一水上,有五百億華,一一華上,有二十五玉女,一一玉女,身諸毛孔,出一切音聲,勝天魔后,所有音樂。"
【五戒】
梵語panca silani。指五種制戒。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制戒。即:(一)殺生,(二)偷盜(不與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語(虛誑語),(五)飲酒。又作優婆塞五戒、優婆塞戒。五戒之中,前四戒屬性戒,於有情之境發得;後一戒屬遮戒,於非情之境發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護前四戒。


  佛告優波離:"此名兜率陀天,十善報應,勝妙福處,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廣說一生補處菩薩,報應及十善果者,不能窮盡,今為汝等,略而解說。" 
【小劫】梵語antara-kalpa。一小劫之長短,諸經所說不一,依<俱舍論>卷十二載,人壽自八萬歲,每百年減一歲而至十歲,或自十歲每百年增一歲而至八萬歲,一切劫之增,不超過八萬年;一切劫之減,最短減至十年,如是之增、減劫,一一皆稱為一小劫;然<大智度論>則合此一增一減為一小劫。又據<立世阿毗曇論>卷九載,一小劫又稱一中劫,二十小劫即住一劫,為梵眾天之壽量;四十小劫即成、住二劫,為梵輔天之壽量;六十小劫即成、住、壞三劫,為大梵天之壽量;八十小劫即成、住、壞、空四劫,又稱一大劫,為天地之一始終。另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之說,有四十裏立方之大石,有一長壽天人每隔三年飛來,以輕僅三銖之天衣拂之,至此大石磨滅殆盡,稱為一小劫。

佛告優波離:"若有比丘,及一切大衆,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
  作是觀者,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樂。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八齋】梵語astanga-samanvagatopavasa,巴利語atthanga-samannagata uposatha,或 atthangika uposatha。乃佛陀為在家弟子所制定暫時出家之學處。受者須一日一夜離開家庭,赴僧團居住,以學習出家人之生活。又作長養律儀、近住律儀、八戒、八支齋戒、八分齋戒、八關齋戒、八戒齋、八齋戒、八禁、八所應離。‘八’指持八種戒,‘關’即閉之意,‘戒’有防非止惡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業之惡行,便可關閉惡道之門。八戒中前七支為戒,後一支不非時食為齋,合之稱為八關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於每月六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國農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八關齋戒為八種齋戒法,即:(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以華鬘裝飾自身,不歌舞觀聽。(七)不坐臥高廣華麗床座。(八)不非時食。又受八關齋戒者,因一日一夜持不淫戒,故得稱為淨行優婆塞或淨行優婆夷。
【具足戒】梵語upasampanna,或 upasampada,巴利語同。音譯鄔波三缽那。意譯近圓,有親近涅槃之義。又作近圓戒、近具戒、大戒。略稱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應受持之戒律;因與沙彌、沙彌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稱具足戒。依戒法規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資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五○戒,比丘尼戒有三四八戒。
【斷結】梵語klesah prahiyate。結,結使,為煩惱之異名。即依有漏道、無漏道之力斷除煩惱,便惑障不生起。
【正觀】指真正之觀。有多種解釋,中阿含卷二十八優陀羅經謂,相對於外道之邪觀,以正慧了知真如稱為正觀。


  爾時,優波離即從座起,整衣服,頭面作禮,白佛言:"世尊!兜率陀天上,乃有如是,極妙樂事。
  今此大士,何時於閻浮提沒,生於彼天。"
【閻浮提】梵名Jambu-dvipa ,巴利名Jambu-dipa 之音譯。又作閻浮利、贍部提、閻浮提鞞波。閻浮,梵語jambu,乃樹之名;提,梵語
dvipa,洲之意。梵漢兼譯則作剡浮洲、閻浮洲、贍部洲、譫浮洲。略稱閻浮。舊譯為穢洲、穢樹城,乃盛產閻浮樹之國土。又出產閻浮檀金,故又有勝金洲、好金土之譯名。此洲為須彌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稱南閻浮提(梵Daksina-jambu-dvipa)、南閻浮洲、南贍部洲。

<長阿含>卷十八閻浮提洲品載,其土南狹北廣,縱廣七千由旬,人面亦像此地形。又阿耨達池之東有恆伽(殑伽)河,從牛之口出,從五百河入於東海。南有新頭(信度)河,從獅子之口出,從五百河入於南海。西有婆叉(縛芻)河,從馬之口出,從五百河入於西海。北有斯陀(徙多)河,從象之口出,從五百河入于北海。<俱舍論>卷十一載,四大洲中,唯此洲中有金剛座,一切菩薩將登正覺,皆坐此座。



  佛告優波離:"卻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於波羅捺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本所生處,結加趺坐,如入滅定。
【波羅奈國】波羅奈,梵名Varanasi 或 Varanasi, Varanasi, Varanasi,巴厘名Baranasi。中印度古王國。又稱波羅奈斯國、波羅捺國、婆羅痆斯國、波羅捺寫國。舊稱伽屍國(梵Kasi)。近世稱為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據大唐西域記卷七載,此國都城臨西殑伽河,長十八、九裏,廣五、六裏。居民殷盛,人性溫恭,多信外道,少敬佛法,僧徒多學小乘正量部法。其大城之東北有婆羅奈河(梵Varana),河西有阿育王塔,河東北十餘裏有彌勒菩薩、護明菩薩之受記舊址,城西北之鹿野苑,即佛陀成道後最初教化五比丘之地,爾後,佛常遊化至此教化眾生,系六大說法處之一,今城內有數以千計之印度教寺廟,其中有著名之金寺。
【婆羅門】梵語brahmana。又作婆囉賀磨拏、婆羅欱末拏、沒囉憾摩。意譯淨行、梵行、梵志、承習。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侶、學者階級。為古印度一切知識之壟斷者,自認為印度社會之最勝種姓。
【加趺坐】佛陀之坐法也。結加趺於左右[月*坒]上而坐也,跌者足背也,交結左右足背而置於左右[月*坒]上謂之全跏坐,即結加趺坐也。置左右之一足於左右之一[月*坒],名為半跏坐。全跏坐有吉祥降魔之二、先以右足押左股,次以左足押右股,手亦上左,謂之降魔坐,反之謂之吉祥坐。釋尊于菩提樹下成正覺時之身為吉祥坐,而手作降魔印。



  身紫金色,光明豔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
  其身舍利,如鑄金像,不動不搖。
  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般若波羅蜜,字義炳然。
【首楞嚴三昧】
梵語suramgama-samadhi。即堅固攝持諸法之三昧。為百八三昧之一,乃諸佛及十地之菩薩所得之禪定。又作首楞嚴三摩地、首楞伽摩三摩提、首楞嚴定。意譯作健相三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大智度論卷四十七(大二五·三九八下):‘首楞嚴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複次,菩薩得是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往至處,無不降伏。’

  時諸人天,尋即為起,衆寶妙塔,供養舍利。
時兜率陀天,七寶臺內,摩尼殿上,師子床座,忽然化生。於蓮華上,結加趺坐。
身如閻浮檀金色,長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悉具足,頂上肉髻,髮紺琉璃色,釋迦毗楞伽摩尼,百千萬億,甄叔迦寶,以嚴天冠。
  其天寶冠,有百萬億色,一一色中,有無量百千化佛,諸化菩薩,以為侍者,復有他方諸大菩薩,作十八變,隨意自在,住天冠中。
【釋迦毗楞伽摩尼寶】梵語sakrabhi lagna-mani-ratna。又作釋迦毗楞伽寶、釋迦毗楞伽勝摩尼寶、毗楞伽摩尼寶珠、毗楞伽寶。釋迦毗楞伽,一般譯作帝釋持,意即‘帝釋天之所有’;又譯作能勝、離垢。摩尼,為寶珠之總稱。即帝釋天之頸飾,常能放光。經典中亦以之為釋尊、觀世音、彌勒等佛菩薩之莊嚴具。依大方廣寶篋經卷上載,帝釋頸上之毗楞伽摩尼寶珠遍照三十三天;此淨寶珠比喻菩薩之智性能現一切事。又大法炬陀羅尼經卷五忍較量品謂,須彌山頂有威花、釋迦毗楞伽、寶精三寶,其中毗楞伽寶系純真金色,為善根所生,自然雕瑩,能出過須彌山頂之忉利天處、夜摩天處、兜率天處,住于梵宮;菩薩從閻浮提生兜率天,以善根力,此寶即自然生於篋中,所有魔事自然壞滅。
【甄叔迦寶】甄叔迦,梵語kimsuka,巴利語kimsuka。又作緊祝迦寶、堅叔迦寶。意譯為赤色寶。寶石之一。與甄叔迦樹之花相似而美,因系赤色,故有此名。窺基之彌勒上生經疏(卍續三五·三九三下):‘甄叔迦者,狀似赤琉璃寶珠。’琉璃之顏色有多種,以紅色最殊勝。又吉藏之法華經義疏卷十二載此寶名鸚鵡,蓋其赤色如鸚鵡嘴之故。疑系由於鸚鵡之梵語suka 與甄叔迦之梵語kimsuka 混同而產生之訛誤。
【十八變】指佛、菩薩、羅漢等依禪定自在之力所示現之十八種神變。又作十八神變。有二說:
(一)<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威力品之所說。即:(1)振動(梵kampana),又作震動,即普動一切世界。(2)熾然(梵jvalana),即身上出猛焰之火,身下注清冷之水,又入火界定,由身上各處複出種種火焰。(3)流布(梵spharana),又作遍滿,即光明流布。(4)示現(梵vidarsana),又作顯示,即隨順沙門、婆羅門等一切與會大眾之所欲而示現佛土、惡趣。(5)轉變(梵anyati -bhavakarana),轉變火為水,轉變水為火,乃至轉變草葉、牛糞、泥、沙石、瓦礫等為飲食、車乘、衣服、摩尼珠、琉璃等。(6)往來(梵gamanagamana),隨其所欲,速疾往來于山石牆壁等,乃至於三千大千世界中而一無障礙。(7)卷(梵samksepa),能縮卷一切雪山王等,成為極微(物質之最小單位)之小物。(8)舒(梵prathana),能將一個極微舒展成一切雪山王等極大之物體。(9)眾像人身(梵sarvarupa-karya-pravesana),能令現前大眾乃至諸山、大地等一切色相入於己身之中。(10)同類往趣(梵sabhagatopasamkranti),能往趣刹帝利眾、婆羅門眾乃至諸天等,同其色類、形量、言音而為其演說正法。(11)顯(梵avirbhava),於大眾之前,百千度自在顯現其身。(12)隱(梵tirobhava),亦能百千度自在隱沒其身。(13)所作自在(梵vasitva-karana),於一切有情界,往來去住,自在無礙。(14)制他神通(梵para-rddhy-abhibhavana),能制伏他人所現之神通。(15)能施辯才(梵pratibha-dana),若眾生之辯才窮盡時,能給與辯才之力。(16)能施憶念(梵smrti-dana),若眾生於法失念時能給與憶念之力。(17)能施安樂(梵sukha-dana),能給與聽法者饒益身心輕安之樂,又能息滅諸界之災癘疾病等障難。(18)放大光明(梵rasmi-pramoksana),以神通力,放無量光明,作諸佛事,給予眾生無量之利益。 (二)<法華經>卷七妙莊嚴王本事品所說,列舉出十八種神變。即:(1)右脅出水,(2)左脅出火,(3)左脅出水,(4)右脅出火,(5)身上出水,(6)身下出火,(7)身下出水,(8)身上出火,(9)履水如地,(10)履地如水,(11)沒空於地,(12)沒地於空,(13)行於空中,(14)住於空中,(15)坐於空中,(16)臥於空中,(17)現大身滿虛空,(18)現大複小。

  彌勒眉間,有白毫相光,流出衆光,作百寶色,三十二相,

  一一相中,有五百億寶色,
  一一好,亦有五百億寶色,
一一相好,豔出八萬四千光明雲。

  與諸天子,各坐華座,晝夜六時,常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
經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令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處兜率陀天,晝夜恒說此法,度諸天子。
    閻浮提歲數五十六億萬歲,爾乃下生,於閻浮提,如<彌勒下生經>說。"
    佛告優波離:"是名:彌勒菩薩於閻浮提沒生兜率陀天因緣。"
【白毫相】梵語urna-laksana,巴利語unna-lakkhana。又作毫眉、毫相、白毛相、眉間白毫相、白毫莊嚴面相、白毫毛光相、眉間白毫光相、眉間毫相、額上毫相功德滿足相、眉間生毛潔白右縈相、眉間白毛長好右旋相、眉間白毫軟白兜羅綿相。為如來三十二相之一。世尊在兩眉之間有柔軟細澤之白毫,引之則長一尋(或謂初生時長五尺,成道時長一丈五尺),放之則右旋宛轉,猶如旋螺,鮮白光淨,一似真珠,如日之正中,能放光明,稱為白毫光。眾生若遇其光,可消除業障、身心安樂。據<無上依經>卷下之說,此妙相系佛于因位時,見善眾生修習戒、定、慧三學,而稱揚讚歎之,遂感得此相,表示除卻百億那由佗恒河沙劫生死罪之德。又觀佛三昧海經卷一、卷二觀相品謂,如來有無量之相好,然以此相為諸相中之最殊勝者。
【彌勒下生經】全一卷。彌勒三部經之一,六部經之一。又稱觀彌勒菩薩下生經、觀彌勒下生經、彌勒成佛經、彌勒當來下生經、下生經。西晉竺法護譯。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冊。古來說彌勒下生之諸經中,本經為最受重視者。
內容敍述于未來蠰佉轉輪聖王時,彌勒自兜率天下生,以修梵摩為父、梵摩越為母。成道後教化善財、父母等八萬四千大眾,並與今世之釋迦佛同對眾生勸說三乘教法。又大迦葉于過去諸佛時,善修梵行,修十二頭陀行,故得佐彌勒勸化眾人。本經之對告眾為阿難,乃本經之一大特色;其他經之對告眾則多為舍利弗。
異譯本有姚秦鳩摩羅什、唐代義淨所各別譯出之彌勒下生成佛經一卷。注疏有憬興之彌勒下生經疏一卷、善珠之彌勒下生經義疏一卷,及作者不詳之彌勒下生經述贊一卷等。此外,考證本經實系僧伽提婆所譯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之別生經,而于唐代誤以竺法護為譯者。又竺法護譯出之十七紙下生經早已散佚。

 "佛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衆名香妙華供養;行衆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
  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
【六通】指六神通(梵sadabhijnah),為佛菩薩依定慧力所示現之六種無礙自在之妙用。(一)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即自由無礙,隨心所欲現身之能力。 (二)天眼通,能見六道眾生生死苦樂之相,及見世間一切種種形色,無有障礙。(三)天耳通,能聞六道眾生苦樂憂喜之語言,及世間種種之音聲。(四)他心通,能知六道眾生心中所思之事。(五)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眾生之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六)漏盡通,斷盡一切三界見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盡神通之力。以上天眼通、宿命通、漏盡通三者並稱為三明。
  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
  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於蓮華上,結加趺坐。
  百千天子,作天伎樂,持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其上。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於閻浮提,廣修福業,來生此處。此處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彌勒。汝當歸依。'應聲即禮,禮已,諦觀眉間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
  是時菩薩,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令其堅固,不退轉於無上道心
【曼陀羅華】曼陀羅,梵語mandara, mandarava, mandaraka,意譯天妙、悅意、適意、雜色、圓、柔軟聲、闃、白。又作曼陀勒華、曼那羅華、曼陀羅梵華、曼陀羅帆華。其花大者,稱為摩訶曼陀羅華。曼陀羅華為四種天華之一,乃天界之花名。花色似赤而美,見者心悅。其樹與波利質多樹同種。學名
Erythrina indicaCoraltree),產於印度,夏季開花,六七月頃結實,葉頗繁茂。又學名
Calotropis gigantea,馬利筋屬之植物,亦稱曼陀羅,系獻供濕婆神之花

  如是等衆生,若淨諸業,行六事法,必定無疑,當得生於 兜率天上,值遇彌勒。
  亦隨彌勒,下閻浮提,第一聞法。
  於未來世,值遇賢劫一切諸佛,於星宿劫,亦得值遇諸佛世尊,於諸佛前,受菩提記。"
【賢劫】梵語bhadrakalpa。音譯跋陀劫、陂陀劫、波陀劫。指三劫之現在住劫。賢,梵語bhadra(跋陀),又譯作善;劫,梵語kalpa(劫波)之略稱,又譯作時分。即千佛賢聖出世之時分。全稱現在賢劫。謂現在之二十增減住劫中,有千佛賢聖出世化導,故稱為賢劫,又稱善劫、現劫。與‘過去莊嚴劫’、‘未來星宿劫’合稱三劫。 



  佛告優波離:"佛滅度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等。是諸大衆,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訶薩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如前無異。
  但得聞是彌勒名者,命終亦不墮黑闇處、邊地、邪見、諸惡律儀,恒生正見,眷屬成就,不謗三寶。"
【邊地】梵語mleccha。音譯彌戾車。又作彌離車、篾隸車、蜜列車、宜例車、畢嘌蹉。意譯邊地、邊夷無所知者、卑賤、下賤種、垢濁種、惡中惡、奴中奴。指不能見聞佛法之邊隅下賤之種族。  


  佛告優波離:"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衆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
【五體投地】乃佛教禮法之一。又作五輪投地、投地禮、接足禮、頭面禮、頂禮。本為印度所行之禮法,據大唐西域記卷二所載,印度所行之禮敬法共有九種,其第九種即五體投地,為所有禮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後佛教亦沿用此一禮法,並以之表禮敬之最上者。所謂五體,指兩手、兩膝、頭頂等,亦稱五輪。其行禮之法,先以右膝著地,次下左膝,再次兩肘著地,兩掌舒展過額,其後頭頂著地,良久一拜。除實際之投地禮外,一般亦以此語表示對他人極度敬重推崇之意。
【懺悔】謂悔謝罪過以請求諒解。懺,為梵語ksama(懺摩)之略譯,乃‘忍’之義,即請求他人忍罪;悔,為追悔、悔過之義,即追悔過去之罪,而于佛、菩薩、師長、大眾面前告白道歉;期達滅罪之目的。據義淨所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之注謂,懺與悔具有不同之意義,懺,是請求原諒(輕微);悔,是梵語apatti-pratidesana(阿缽底缽喇底提舍那)之譯,即自申罪狀(說罪)之義(嚴重)。


  未來世中,諸衆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造立形像,香華、衣服、繒蓋、幢幡、禮拜、繫念,此人命欲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華,來迎此人,此人須臾即得往生。

  值遇彌勒,頭面禮敬,未舉頭頃,便得聞法,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於未來世,得值恒河沙等諸佛如來。"

  佛告優波離:"汝今諦聽,是彌勒菩薩,當為未來世,一切衆生,作大歸依處。
  若有歸依彌勒菩薩,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彌勒菩薩,成多陀阿伽度 阿羅訶 三藐三佛陀 時,如此行人,見佛光明,即得授記。"


  佛告優波離:"佛滅度後,四部弟子,天、龍、鬼、神,若有欲生兜率天者,當作是觀,繫念思惟:
  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迴向,願生彌勒前者,當作是觀。
  作是觀者,若見一天人,一蓮華,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但聞彌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卻五十劫生死之罪
  若有敬禮彌勒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
  設不生天,未來世中,龍華菩提樹,下亦得值遇,發無上心。"

【龍華樹】龍華,梵語naga-puspa。指彌勒成道時之菩提樹。又稱那伽樹、龍華菩提樹。略稱龍華。屬金絲桃科喬木。學名 Mesuna rox=burghii Wigh,或 Mesuna fer=rea L.彌勒菩薩現居於兜率天,於佛陀入滅後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一說五十六億七千萬年),自兜率天下生於人間,於龍華樹下成道,為眾生三度說法。此說法之會座即稱龍華會。
龍華樹之樹幹類似鐵刀木,平滑直立。葉為長橢圓形,先端尖而下垂,花瓣純白,果實大如胡桃。或謂其花枝如龍頭,樹枝如寶龍,故稱龍華樹。產於孟加拉、印度半島東西兩側及安達曼群島等地。


  說是語時,無量大衆,即從坐起,頂禮佛足,禮彌勒足,遶佛及彌勒菩薩百千匝。
  未得道者,各發誓願:"我等天、人、八部,今於佛前,發誠實誓願,於未來世,值遇彌勒,捨此身已,皆得上生,兜率陀天。"

  世尊記曰:"汝等,及未來世修福持戒,皆當往生彌勒菩薩前,為彌勒菩薩之所攝受。"

  佛告優波離:"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爾時,尊者阿難,即從座起,叉手長跪,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快說彌勒,所有功德;亦記未來世,修福衆生,所得果報,我今隨喜。
  唯然世尊,此法之要,云何受持?當何名此經?"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慎勿忘失,為未來世,開生天路,示菩提相,莫斷佛種。
  此經名:彌勒菩薩般涅槃;亦名: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勸發菩提心,如是受持。"

  佛說是語時,他方來會,十萬菩薩,得首楞嚴三昧,八萬億諸天,發菩提心,皆願隨從,彌勒下生。


  佛說是語時,四部弟子,天、龍、八部。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竟)

大正新修大藏经
http://w3.cbeta.org/result/T14/T14n0452.htm 
高丽大藏经
http://211.46.71.249/cgi-bin/view.exe?11_0195-01.gif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 
http://w3.cbeta.org/result/T38/T38n1772.htm

诸藏异处:

大正新修大藏经
1.有金色光猶如雲 

2.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
3.自然有風吹動此樹樹相
4.此摩尼迴旋空中
5.時諸園中有八色琉璃渠,
6.其水上湧游梁棟間,
7.佛告優波離彌勒先於波羅捺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生卻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還本生處結跏趺坐如入滅定,
8.身紫金色光明豔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
9.佛告優波離汝今諦聽是彌勒菩薩於未來世當為衆生作大歸依處若有歸依彌勒菩薩者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彌勒菩薩成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時如此行人見佛光明即得授記 
10.作是觀者若見一天人一蓮華
11.若有禮敬彌勒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

高丽大藏经
1.有金色光猶如雲  

2.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
3.自然有風吹動此樹樹相
4.此摩尼光迴旋空中
5.時諸園中有八色琉璃渠,
6.其水上湧遇梁棟間
7.佛告優波離弥勒先於波羅捺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生却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還本生處結跏趺坐如入滅定
8.身紫金色光明豔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
9.佛告優波離汝今諦聽是弥勒菩薩於未來世當為衆生作大歸依處若有歸依弥勒菩薩者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弥勒菩薩成多陁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陁時如此行人見佛光明即得授記 
10.作是觀者若見一天人一蓮花
11.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

大正新修大藏经《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
1.有金色光猶如雲 

2.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天上。
3.自然有風吹動此樹樹相
4.此摩尼殊迴施空中
5.時諸垣中有八色琉璃渠
6.其水上涌繞梁棟間
7.佛告優波離卻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於波羅奈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本所生處結加趺坐如入滅定
8.身紫金色光明豔赫如百千日兜率陀天
9.佛告優波離汝今諦聽是彌勒菩薩當為未來世一切衆生作大歸依處若有歸依彌勒菩薩成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時如此行人見佛光明即得授記
10.作是觀者若見一天人一蓮華
11.若有敬禮彌勒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

永乐北藏
1.有金色光猶如

2.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天上
3.自然有風吹動此樹樹相
4.此摩尼珠迴旋空中
5.時諸垣中有八色琉璃渠
6.其水上湧繞梁棟間。
7.佛告優波離却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於波羅捺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本所生處結加趺坐如入滅定
8.身紫金色光明豔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
9.佛告優波離汝今諦聽是彌勒菩薩當為未來世一切衆生作大歸依處若有歸依弥勒菩薩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彌勒菩薩成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時如此行人見佛光明即得授記
10.作是觀者若見一天人一蓮華
11.若有禮敬彌勒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刘宋居士 沮(jǔ)渠(qú)京声 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í)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于初夜分,举身放光,其光金色,绕祇陀园,周遍七匝(zā)。照须达舍,亦作金色。有金色光,犹如霞云,遍舍卫国,处处皆雨,金色莲花。其光明中,有无量百千诸大化佛,皆唱是言:"今于此中,有千菩萨,最初成佛,名:拘留孙,最后成佛,名曰:楼至。"

【须达】梵名Sudatta,巴利名同。又作须达多、苏达哆。译作善授、善与、善施、善给、善温。为中印度舍卫城之长者,波斯匿王之大臣。其性仁慈,夙怜孤独,好行布施,人称之为给孤独食、给孤独。皈依佛陀后,建造祇园精舍(梵Jetavana)供养佛陀。
【拘留孙佛】梵名Krakucchandha,巴利名Kakusandha。乃过去七佛中之第四佛,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
【楼至佛】楼至,梵名Rudita或Rucika。为贤劫千佛中之最后成佛者。又作卢遮佛、卢至佛、鲁支佛、楼由佛。意译爱乐佛、啼哭佛。 

  说是语已。

尊者:阿若憍(jiāo)陈如,即从禅起,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尊者:摩诃迦叶,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尊者:大目犍(jiān)连,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尊者:舍利弗,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摩诃波阇(shé)波提*比丘尼,与其眷属,千比丘尼俱。
须达*长者,与三千优婆塞(sè)俱。
毗舍佉(kā)母,与二千优婆夷俱。

【鹿子母】梵名Mrgara-matr。音译密利伽罗磨多。意译为鹿母、鹿母夫人。又称弥佉罗母、弥迦罗长者母。本名为毗舍佉(梵Visakha),故又作毗舍佉母、毗舍佉弥伽罗母、鹿子母毗舍佉。巴利本法句经注载,毗舍佉乃鸯伽国(梵Anga,巴同)长者之女,遇佛之游化而证预流果,嫁弥伽罗(巴Migara)之子,后劝其翁弥伽罗归依佛门,弥伽罗甚为欢喜,遂呼毗舍佉为母,后人由此而称其为弥伽罗母,即指鹿子母,后生一子,名为鹿纽(巴Migajala)。
鹿子母曾向佛陀发八大愿,即:供食外来之比丘、远行之比丘、病中之比丘,施药物予病中之比丘,供食予看护病人者,施粥予比丘,施雨衣、澡浴之衣等。结婚时,又捐舍价值九亿钱之嫁衣,请求建造精舍,获得佛之允许,由目犍连监督工事,历时九月而成,上下二层,各有五百室,称为东园鹿子母讲堂,或称鹿母讲堂。[中阿含经卷五十八、四分律卷十、大智度论卷八]

  复有菩萨摩诃(hē)萨,名:跋陀婆罗,与其眷属,十六菩萨俱。
  文殊师利*法王子,与其眷属,五百菩萨俱。
【贤护菩萨】贤护,梵名Bhadra-pala 。为八大菩萨之一,十六大菩萨之一。系在家菩萨。音译作跋捺罗波罗菩萨、跋陀婆罗菩萨、跋陀波罗菩萨、拔陂菩萨、跋陀和菩萨、发捺罗播逻菩萨、颰陀罗波梨。又称贤护长者、贤护胜上童真、善守菩萨、贤守菩萨。在<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与<无量寿经>之听闻众中,皆置贤护菩萨于首位。据<大宝积经>卷一○九载,此贤护长者系一富商之子,其所受之诸乐、果报,为忉利帝释天王所不及。据<八吉祥神咒经>载,若有急疾,呼贤护等八人名字,即得解脱。命终时,此八人飞往迎之。又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所载,跋陀婆罗入浴室而悟水因,证得无所有,基于此说,禅宗遂于浴室安置贤护尊者。

  天、龙、夜叉、乾(gān)闼(tà)婆等,一切大众,睹佛光明,皆悉云集。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放千光明,一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无量化佛,是诸化佛,异口同音,皆说清净诸大菩萨甚深不可思议诸陀罗尼法,所谓:阿难陀目佉(kē)陀罗尼、空慧陀罗尼、无碍性陀罗尼、大解脱无相陀罗尼。

【陀罗尼】梵语dharani 之音译。又作陀怜尼。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举出四陀罗尼:(一)法陀罗尼,能记忆经句不忘。(二)义陀罗尼,能理解经义不忘。(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力起咒术,能消除众生之灾厄。(四)忍陀罗尼,通达诸法离言之实相,了知其本性,忍法性而不失。有关修得此四陀罗尼之法,详载于大乘义章卷十一。
【阿难陀目佉】梵语ananda mukha 之音译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目佉,意译为门、面、首。

  尔时,世尊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


    说此陀罗尼已。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弥勒,闻佛所说,应时即得 百万亿陀罗尼门,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立佛前。


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
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
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

【优波离】梵名Upali,巴利名同。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优婆离、邬波离、忧波利。意译作近执、近取。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佛陀成道第六年,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难等七人出家时,优波离亦随同出家。实为佛陀广开门户,四姓平等摄化之第一步。
优波离精于戒律,修持严谨,誉为‘持律第一’;后于第一次经典结集时,诵出律部。有关其前生功德、出家因缘,载于<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三至卷五十五。又<中阿含>卷五十二<优婆离经>,记述优婆离就律向佛陀请问。
【毗尼】Vinaya,新云毗奈耶。旧云毗尼。律藏之梵名也。
【阿逸多】梵名Ajita。又作阿氏多、阿恃多、阿嗜多、阿夷哆。意译无胜、无能胜或无三毒。 是弥勒菩萨之字。维摩经什注曰:“弥勒,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罗门子。”


  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ē)耨(nù)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dōu(shuài上。
【兜率天】兜率,梵名Tusita,巴利名Tusita,又作都率天、兜术天、兜率陀天、兜率多天、兜师陀天、睹史多天、兜驶多天。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与夜摩天合称为兜夜。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位于夜摩天与乐变化天之间,距夜摩天十六万由旬,在虚空密云之上,纵广八万由旬。关于此天之名,《立世阿毗昙论》卷六谓,欢乐饱满,于其资具满足,于八圣道不生知足,故称为兜率陀天。《佛地经论》卷五则谓,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称为喜足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兜率内院乃即将成佛者(即补处菩萨)之居处,今则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弥勒现亦为补处菩萨,于此宣说佛法,若住此天满四千岁,即下生人间,成佛于龙华树下。又昔时释迦如来身为菩萨时,亦从此天下生人间而成佛。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


  尔时,兜率陀天上,有五百万亿天子,一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罗蜜,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故,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各各脱身栴(zhān)檀摩尼宝冠,长跪合掌,发是愿言:'我今持此,无价宝珠,及以天冠,为供养大心众生故。此人来世,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彼佛庄严国界,得受记者,令我宝冠,化成供具。'  
如是诸天子等,各各长跪,发弘誓愿,亦复如是。

【檀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梵dana-paramita),又作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六波罗蜜多之一,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一生补处】梵语eka-jati-pratibaddha。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略称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此词又作一生所系,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故有此称。
【栴檀摩尼】栴檀,梵语candana,为"栴檀那"的省称。即檀香。摩尼,梵语mani,巴利语同。又作末尼。意译作珠、宝珠。栴檀摩尼为珠玉的一种。
【大心众生】梵语mahasattva,巴利语mahasatta。音译:摩诃萨埵,乃菩萨或大士之通称。略称摩诃萨。maha,意译作大;sattva,乃有情、众生之义。摩诃萨埵即大有情、大众生。谓此大众生系愿大、行大、度众生大,于世间诸众生中为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称摩诃萨埵。



  时诸天子,作是愿已,是诸宝冠,化作五百万亿宝宫。
一一宝宫,有七重(chóng)垣(yuán)。
一一垣,七宝所成;
一一宝,出五百亿光明,
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
一一莲华,化作五百亿七宝行(háng)树,
一一树叶,有五百亿宝色;
一一宝色,有五百亿阎浮檀金光,
一一阎浮檀金光中,出五百亿诸天宝女;
一一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yīng)珞(luò)。出妙音乐。
时乐音中,演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其树生果,如颇梨色,一切众色,入颇梨色中。
是诸光明,右旋婉转,流出众音,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
一一垣墙,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五百亿龙王,围绕此垣;
一一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庄严垣上。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掁(chéng)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垣】yuán,矮墙,墙。
【七宝】梵语sapta ratnani。即七种珍宝。又称七珍。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一)金。(二)银。(三) 琉璃,又作琉璃、毗琉璃、吠琉璃等。属青玉类。(四)颇梨,又作颇胝迦,意译作水精(晶)。指赤、白等之水晶。(五)车渠,又作砗磲。经常与码瑙混同,概指大蛤或白珊瑚之类。(六)赤珠,又称赤真珠。(七)码瑙,深绿色之玉,但异于后世所称之码瑙。
【阎浮檀金】梵语jambunada-suvarna。意谓流经阎浮(jambu)树间之河流(nada,檀)所产之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又称染部捺陀金、赡部捺陀金、剡浮那他金、阎浮那陀金、胜金。于香醉山与雪山之间,有流经阎浮树林之河流,从此河流采出之金即称阎浮檀金。
【璎珞】梵语muktahara, hara 或 keyura。音译作吉由罗、枳由罗。又作缨络。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不退转地法轮】又作 不退转法轮,不退轮。佛、菩萨由无生正观而作流演圆通之说法,称为法轮。此法轮乃菩萨证不退之法而转者,愈增愈进,恒不退失,又其所说之理有进无退,且能令众生得不退转,故称不退转地法轮。
【颇梨】梵语sphatika,巴利语phalika。为七宝之一。意译水玉、白珠、水精。又作玻璃、玻璃、颇胝、颇置迦、破置迦、萨颇胝迦、娑婆致迦、塞颇致迦、窣坡致迦。其质莹净通明,有紫、白、红、碧等多种颜色,其中,以红色、碧色最珍贵,紫色、白色次之。
【庄严】梵语vyuha,巴利语byuha, vyuha;或梵语alamkara,巴利语同。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据旧华严经卷一、大品般若经卷一载,佛说华严、般若经时,其场地以种种妙色交饰庄严。系为迎接他方菩萨,令众生生欢喜心,而以神力变现者。

尔时,此宫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从座起,遍礼十方佛,发弘誓愿:'若我福德,应为弥勒菩萨,造善法堂,令我额上,自然出珠。'既发愿已,额上自然,出五百亿宝珠,琉璃、颇梨,一切众色,无不具足,如紫绀(gàn)摩尼,表里映彻。
此摩尼珠,回旋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
一一栏楯(shǔn),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成;
诸栏楯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
一一天子,手中化生,无量亿万七宝莲华;
一一莲华,上有无量亿光;
其光明中,具诸乐器,如是天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

【琉璃】梵语vaidurya,巴利语veluriya。七宝之一。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又作流璃、琉璃、吠努璃野、吠琉璃耶、鞞稠利夜、吠琉璃、毗琉璃、茷琉璃、毗头梨、鞞头梨。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栏楯】指附于建筑物之栏杆,或指围绕树木之栅。详言之,纵者为栏,横者为楯。
【十善】十善即十善业,梵语dasakusala-karmani。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又作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 (五)不两舌,即不说离间语、破语。(六)不恶口,即不说恶语、恶骂。(七)不绮语,即不说杂秽语、非应语、散语、无义语。乃从染心所发者。(八)不贪欲,即不贪爱、贪取、悭贪。(九)不嗔恚。(十)不邪见,即不愚痴。依此顺序,属身业者三,属口业者四,属意业者三,称为‘身三、口四、意三’。除意三外之七支,称为七支业(口四亦称语四)。造业之经过可分为加行、根本与后起三个阶段,此十业道属根本者,故立为根本业道。
【四弘誓愿】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广大之愿,故又称总愿。又作四弘愿、四弘行愿、四弘愿行、四弘誓、四弘。 <道行般若经>卷八守行品(大八·四六五下):‘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脱者悉当脱之,诸恐怖者悉当安之,诸未般泥洹者悉皆当令般泥洹。’<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大二四·一○一三上):‘所谓四弘誓,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
【无上道心】无上道,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又与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同义。‘无上道心’指愿求无上道之心。又称为菩提心。
【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而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

  时诸垣中,有八色琉璃渠;
一一渠,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
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绕梁栋间;
于四门外,化生四华,水出华中,如宝华流;
一一华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
一一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左肩荷佩,无量璎珞;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云住空,从水而出,赞叹菩萨,六波罗蜜。
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御。

【甘露】梵语amrta,巴利语amata。音译阿密哩多、阿蜜栗多。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
【六波罗蜜】梵语sad-paramita,sat-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即(一)布施波罗蜜(梵dana -paramita),又作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二)持戒波罗蜜(梵sila -paramita),又作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三)忍辱波罗蜜(梵ksanti-paramita),又作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四)精进波罗蜜(梵virya-paramita),又作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五)禅定波罗蜜(梵dhyana-paramita),又作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六)智慧波罗蜜(梵prajna-paramita),又作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以上六波罗蜜,始于布施,而终于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萨之伟大胸襟。

  亦有七宝大师子座,高四由旬,阎浮檀金,无量众宝,以为庄严。座四角头,生四莲华,一一莲华,百宝所成;一一宝,出百亿光明,其光微妙,化为五百亿众宝杂花,庄严宝帐(zhàng)。
【师子座】梵语simhasana。又作师子床、狮子座、猊座。原指释迦牟尼之座席。佛为人中狮子,故佛所坐之处(床、地等),总称师子座。又坐此座说无为师子吼法,故亦称师子座。后泛指寺院中佛、菩萨之台座以及高僧说法时之座席。文殊菩萨像,跨乘狮子,意亦如上述。
【帐】用布或其他材料等做成的遮蔽用的东西,即有顶的篷帐。


  时,十方面,百千梵(fàn)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宝,以为宝铃,悬宝帐上。

时,小梵王,持天众宝,以为罗网,弥覆帐上。
尔时,百千无数天子、天女眷属,各持宝华,以布座上。是诸莲华,自然皆出五百亿宝女,手执白拂,侍立帐内。

【十方】梵语dasa disah,巴利语 dasa disa。为四方、四维、上下之总称。即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梵王】指大梵天王,又称梵天,名为尸弃(梵Sikhin  )或世主(梵Prajapati)。为色界之初禅天。一般分为三种,即梵众天(梵Brahma-parisadya)、梵辅天(梵Brahma-purohita)与大梵天(梵Maha-brahman),总称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统御梵众之人民、梵辅之辅弼臣。大梵天王身长为一由延半,寿命一劫半,其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
【白拂】广义而言,即指一切白色兽毛制成之拂子;狭义言之,则指白牦牛尾长毛所制之拂子,又作牦牛拂、白牦拂。白牦牛(梵camara 或camara)系产于喜马拉雅山之长毛牛,其尾毛所制之拂,为各种拂尘中之最珍贵者,通常又与‘白马尾拂’并称白拂。
拂子,原系印度人拂除蚊虫之具,诸经论中屡有菩萨或长者手执白拂之记载,如陀罗尼集经卷六有观音左手、普贤右手执白拂之记载;千手观音之四十手中,即有一‘白拂手’;又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归来时,梵天尝执白拂侍于佛之右侧。


  持宫四角,有四宝柱,一一宝柱,有百千楼阁,梵摩尼珠 以为绞络。
时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色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如是天宫,有百亿万,无量宝色,一一诸女,亦同宝色。

尔时,十方无量诸天命终,皆愿往生,兜率天宫。

时,兜率天宫,有五大神:
第一大神,名曰:宝幢,身雨七宝,散宫墙内,一一宝珠 化成无量乐器,悬处空中,不鼓自鸣,有无量音,适众生意。
第二大神,名曰:华德,身雨众华,弥覆宫墙,化成华盖,一一华盖,百千幢(chuáng)幡(fān),以为导引。
第三大神,名曰:香音,身毛孔中,雨出'微妙海此岸旃檀香',其香如云,作百宝色,绕宫七匝。
第四大神,名曰:喜乐,雨如意珠,一一宝珠,自然住在 幢幡之上,显说无量,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及说五戒,无量善法,诸波罗蜜,饶益劝助,菩提意者。
第五大神,名曰:正音声,身诸毛孔,流出众水,一一水上,有五百亿华,一一华上,有二十五玉女,一一玉女,身诸毛孔,出一切音声,胜天魔后,所有音乐。"

【五戒】梵语panca silani。指五种制戒。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不与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语(虚诳语),(五)饮酒。又作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之中,前四戒属性戒,于有情之境发得;后一戒属遮戒,于非情之境发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护前四戒。
【幢】梵语dhvaja,巴利语dhaja。音译为驮缚若、驮缚若、脱阇。又作计都(梵ketu)。又作宝幢、天幢、法幢。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梵pataka,巴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翻译名义大集即将 ketu 译为幢,将 pata^ka^ 译为旛。 


  佛告优波离:"此名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妙福处,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广说一生补处菩萨,报应及十善果者,不能穷尽,今为汝等,略而解说。" 
【小劫】梵语antara-kalpa。一小劫之长短,诸经所说不一,依<俱舍论>卷十二载,人寿自八万岁,每百年减一岁而至十岁,或自十岁每百年增一岁而至八万岁,一切劫之增,不超过八万年;一切劫之减,最短减至十年,如是之增、减劫,一一皆称为一小劫;然<大智度论>则合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又据<立世阿毗昙论>卷九载,一小劫又称一中劫,二十小劫即住一劫,为梵众天之寿量;四十小劫即成、住二劫,为梵辅天之寿量;六十小劫即成、住、坏三劫,为大梵天之寿量;八十小劫即成、住、坏、空四劫,又称一大劫,为天地之一始终。另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之说,有四十里立方之大石,有一长寿天人每隔三年飞来,以轻仅三铢之天衣拂之,至此大石磨灭殆尽,称为一小劫。

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
  作是观者,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乐。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八斋】梵语astanga-samanvagatopavasa,巴利语atthanga-samannagata uposatha,或 atthangika uposath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又作长养律仪、近住律仪、八戒、八支斋戒、八分斋戒、八关斋戒、八戒斋、八斋戒、八禁、八所应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又受八关斋戒者,因一日一夜持不淫戒,故得称为净行优婆塞或净行优婆夷。
【具足戒】梵语upasampanna,或 upasampada,巴利语同。音译邬波三钵那。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又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五○戒,比丘尼戒有三四八戒。
【断结】梵语klesah prahiyate。结,结使,为烦恼之异名。即依有漏道、无漏道之力断除烦恼,便惑障不生起。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


  尔时,优波离即从座起,整衣服,头面作礼,白佛言:"世尊!兜率陀天上,乃有如是,极妙乐事。
  今此大士,何时于阎浮提没,生于彼天。"

【阎浮提】梵名Jambu-dvipa ,巴利名Jambu-dipa   之音译。又作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梵语jambu,乃树之名;提,梵语 dv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略称阎浮。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梵Daksina-jambu-dvipa)、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长阿含>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载,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像此地形。又阿耨达池之东有恒伽(殑伽)河,从牛之口出,从五百河入于东海。南有新头(信度)河,从狮子之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南海。西有婆叉(缚刍)河,从马之口出,从五百河入于西海。北有斯陀(徙多)河,从象之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北海。<俱舍论>卷十一载,四大洲中,唯此洲中有金刚座,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


  佛告优波离:"却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于波罗捺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加趺坐,如入灭定。

【波罗奈国】波罗奈,梵名Varanasi 或 Varanasi, Varanasi, Varanasi,巴利名Baranasi。中印度古王国。又称波罗奈斯国、波罗捺国、婆罗痆斯国、波罗捺写国。旧称伽尸国(梵Kasi)。近世称为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据大唐西域记卷七载,此国都城临西殑伽河,长十八、九里,广五、六里。居民殷盛,人性温恭,多信外道,少敬佛法,僧徒多学小乘正量部法。其大城之东北有婆罗奈河(梵Varana),河西有阿育王塔,河东北十余里有弥勒菩萨、护明菩萨之受记旧址,城西北之鹿野苑,即佛陀成道后最初教化五比丘之地,尔后,佛常游化至此教化众生,系六大说法处之一,今城内有数以千计之印度教寺庙,其中有著名之金寺。
【婆罗门】梵语brahmana。又作婆啰贺磨拏、婆罗欱末拏、没啰憾摩。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
加趺坐】佛陀之坐法也。结加趺于左右[月*坒]上而坐也,跌者足背也,交结左右足背而置于左右[月*坒]上谓之全跏坐,即结加趺坐也。置左右之一足于左右之一[月*坒],名为半跏坐。全跏坐有吉祥降魔之二、先以右足押左股,次以左足押右股,手亦上左,谓之降魔坐,反之谓之吉祥坐。释尊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时之身为吉祥坐,而手作降魔印。


  身紫金色,光明艳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
  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
  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蜜,字义炳然。

【首楞严三昧】梵语suramgama-samadhi。即坚固摄持诸法之三昧。为百八三昧之一,乃诸佛及十地之菩萨所得之禅定。又作首楞严三摩地、首楞伽摩三摩提、首楞严定。意译作健相三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大智度论卷四十七(大二五·三九八下):‘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复次,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往至处,无不降伏。’
  时诸人天,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
时兜率陀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师子床座,忽然化生。于莲华上,结加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具足,顶上肉髻,发绀琉璃色,释迦毗楞伽(gā)摩尼,百千万亿,甄(zhēn)叔迦宝,以严天冠。
  其天宝冠,有百万亿色,一一色中,有无量百千化佛,诸化菩萨,以为侍者,复有他方诸大菩萨,作十八变,随意自在,住天冠中。

【释迦毗楞伽摩尼宝】梵语sakrabhi lagna-mani-ratna。又作释迦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胜摩尼宝、毗楞伽摩尼宝珠、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一般译作帝释持,意即‘帝释天之所有’;又译作能胜、离垢。摩尼,为宝珠之总称。即帝释天之颈饰,常能放光。经典中亦以之为释尊、观世音、弥勒等佛菩萨之庄严具。依大方广宝箧经卷上载,帝释颈上之毗楞伽摩尼宝珠遍照三十三天;此净宝珠比喻菩萨之智性能现一切事。又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五忍较量品谓,须弥山顶有威花、释迦毗楞伽、宝精三宝,其中毗楞伽宝系纯真金色,为善根所生,自然雕莹,能出过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处、夜摩天处、兜率天处,住于梵宫;菩萨从阎浮提生兜率天,以善根力,此宝即自然生于箧中,所有魔事自然坏灭。
【甄叔迦宝】甄叔迦,梵语kimsuka,巴利语kimsuka。又作紧祝迦宝、坚叔迦宝。意译为赤色宝。宝石之一。与甄叔迦树之花相似而美,因系赤色,故有此名。窥基之弥勒上生经疏(卍续三五·三九三下):‘甄叔迦者,状似赤琉璃宝珠。’琉璃之颜色有多种,以红色最殊胜。又吉藏之法华经义疏卷十二载此宝名鹦鹉,盖其赤色如鹦鹉嘴之故。疑系由于鹦鹉之梵语suka 与甄叔迦之梵语kimsuka 混同而产生之讹误。
【十八变】指佛、菩萨、罗汉等依禅定自在之力所示现之十八种神变。又作十八神变。有二说:
(一)<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威力品之所说。即:(1)振动(梵kampana),又作震动,即普动一切世界。(2)炽然(梵jvalana),即身上出猛焰之火,身下注清冷之水,又入火界定,由身上各处复出种种火焰。(3)流布(梵spharana),又作遍满,即光明流布。(4)示现(梵vidarsana),又作显示,即随顺沙门、婆罗门等一切与会大众之所欲而示现佛土、恶趣。(5)转变(梵anyati -bhavakarana),转变火为水,转变水为火,乃至转变草叶、牛粪、泥、沙石、瓦砾等为饮食、车乘、衣服、摩尼珠、琉璃等。(6)往来(梵gamanagamana),随其所欲,速疾往来于山石墙壁等,乃至于三千大千世界中而一无障碍。(7)卷(梵samksepa),能缩卷一切雪山王等,成为极微(物质之最小单位)之小物。(8)舒(梵prathana),能将一个极微舒展成一切雪山王等极大之物体。(9)众像人身(梵sarvarupa-karya-pravesana),能令现前大众乃至诸山、大地等一切色相入于己身之中。(10)同类往趣(梵sabhagatopasamkranti),能往趣刹帝利众、婆罗门众乃至诸天等,同其色类、形量、言音而为其演说正法。(11)显(梵avirbhava),于大众之前,百千度自在显现其身。(12)隐(梵tirobhava),亦能百千度自在隐没其身。(13)所作自在(梵vasitva-karana),于一切有情界,往来去住,自在无碍。(14)制他神通(梵para-rddhy-abhibhavana),能制伏他人所现之神通。(15)能施辩才(梵pratibha-dana),若众生之辩才穷尽时,能给与辩才之力。(16)能施忆念(梵smrti-dana),若众生于法失念时能给与忆念之力。(17)能施安乐(梵sukha-dana),能给与听法者饶益身心轻安之乐,又能息灭诸界之灾疠疾病等障难。(18)放大光明(梵rasmi-pramoksana),以神通力,放无量光明,作诸佛事,给予众生无量之利益。 (二)<法华经>卷七妙庄严王本事品所说,列举出十八种神变。即:(1)右胁出水,(2)左胁出火,(3)左胁出水,(4)右胁出火,(5)身上出水,(6)身下出火,(7)身下出水,(8)身上出火,(9)履水如地,(10)履地如水,(11)没空于地,(12)没地于空,(13)行于空中,(14)住于空中,(15)坐于空中,(16)卧于空中,(17)现大身满虚空,(18)现大复小。

  弥勒眉间,有白毫相光,流出众光,作百宝色,三十二相,
  一一相中,有五百亿宝色,
  一一好,亦有五百亿宝色,
一一相好,艳出八万四千光明云。
  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
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处兜率陀天,昼夜恒说此法,度诸天子。
    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于阎浮提,如<弥勒下生经>说。"
    佛告优波离:"是名:弥勒菩萨于阎浮提没生兜率陀天因缘。"
【白毫相】梵语urna-laksana,巴利语unna-lakkhana。又作毫眉、毫相、白毛相、眉间白毫相、白毫庄严面相、白毫毛光相、眉间白毫光相、眉间毫相、额上毫相功德满足相、眉间生毛洁白右萦相、眉间白毛长好右旋相、眉间白毫软白兜罗绵相。为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世尊在两眉之间有柔软细泽之白毫,引之则长一寻(或谓初生时长五尺,成道时长一丈五尺),放之则右旋宛转,犹如旋螺,鲜白光净,一似真珠,如日之正中,能放光明,称为白毫光。众生若遇其光,可消除业障、身心安乐。据<无上依经>卷下之说,此妙相系佛于因位时,见善众生修习戒、定、慧三学,而称扬赞叹之,遂感得此相,表示除却百亿那由佗恒河沙劫生死罪之德。又观佛三昧海经卷一、卷二观相品谓,如来有无量之相好,然以此相为诸相中之最殊胜者。

【弥勒下生经】全一卷。弥勒三部经之一,六部经之一。又称观弥勒菩萨下生经、观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弥勒当来下生经、下生经。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古来说弥勒下生之诸经中,本经为最受重视者。
内容叙述于未来蠰佉转轮圣王时,弥勒自兜率天下生,以修梵摩为父、梵摩越为母。成道后教化善财、父母等八万四千大众,并与今世之释迦佛同对众生劝说三乘教法。又大迦叶于过去诸佛时,善修梵行,修十二头陀行,故得佐弥勒劝化众人。本经之对告众为阿难,乃本经之一大特色;其他经之对告众则多为舍利弗。
异译本有姚秦鸠摩罗什、唐代义净所各别译出之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注疏有憬兴之弥勒下生经疏一卷、善珠之弥勒下生经义疏一卷,及作者不详之弥勒下生经述赞一卷等。此外,考证本经实系僧伽提婆所译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之别生经,而于唐代误以竺法护为译者。又竺法护译出之十七纸下生经早已散佚。


"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华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
  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
【六通】指六神通(梵sadabhijnah),为佛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之六种无碍自在之妙用。(一)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二)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三)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四)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五)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六)漏尽通,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以上天眼通、宿命通、漏尽通三者并称为三明。

  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
  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加趺坐。
  百千天子,作天伎乐,持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其上。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阎浮提,广修福业,来生此处。此处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弥勒。汝当归依。'应声即礼,礼已,谛观眉间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
  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
【曼陀罗华】
曼陀罗,梵语mandara, mandarava, mandarak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又作曼陀勒华、曼那罗华、曼陀罗梵华、曼陀罗帆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曼陀罗华为四种天华之一,乃天界之花名。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其树与波利质多树同种。

学名 Erythrina indica(Coraltree),产于印度,夏季开花,六七月顷结实,叶颇繁茂。又学名 Calotropis gigantea,马利筋属之植物,亦称曼陀罗,系献供湿婆神之花。

  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 兜率天上,值遇弥勒。
  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
  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前,受菩提记。"
【贤劫】
  梵语bhadrakalpa。音译跋陀劫、陂陀劫、波陀劫。指三劫之现在住劫。贤,梵语bhadra(跋陀),又译作善;劫,梵语kalpa(劫波)之略称,又译作时分。即千佛贤圣出世之时分。全称现在贤劫。谓现在之二十增减住劫中,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故称为贤劫,又称善劫、现劫。与‘过去庄严劫’、‘未来星宿劫’合称三劫。
 




  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hóu)罗伽等。是诸大众,若有得闻 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如前无异。
  但得闻是弥勒名者,命终亦不堕黑暗处、边地、邪见、诸恶律仪,恒生正见,眷属成就,不谤三宝。"
【边地】
(一)梵语mleccha。音译弥戾车。又作弥离车、篾隶车、蜜列车、宜例车、毕嘌蹉。意译边地、边夷无所知者、卑贱、下贱种、垢浊种、恶中恶、奴中奴。指不能见闻佛法之边隅下贱之种族。
 


  佛告优波离:"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

【五体投地】
乃佛教礼法之一。又作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后佛教亦
沿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上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等,亦称五轮。其行礼之法,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再次两肘着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头顶着地,良久一拜。除实际之投地礼外,一般亦以此语表示对他人极度敬重推崇之意。
【忏悔】
谓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忏,为梵语ksama(忏摩)之略译,乃‘忍’之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期达灭罪之目的。据义净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之注谓,忏与悔具有不同之意义,忏,是请求原谅(轻微);悔,是梵语apatti-pratidesana(阿钵底钵喇底提舍那)之译,即自申罪状(说罪)之义(严重)。



  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香华、衣服、缯(zēng)盖、幢幡、礼拜、系念,此人命欲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华,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
  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于未来世,得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佛告优波离:"汝今谛听,是弥勒菩萨,当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作大归依处。
  若有归依弥勒菩萨,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 阿罗诃 三藐三佛陀 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授记。"
 
  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四部弟子,天、龙、鬼、神,若有欲生兜率天者,当作是观,系念思惟:
  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当作是观。
  作是观者,若见一天人,见一莲华,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
  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
  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华菩提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心。"
【龙华树】
龙华,梵语naga-puspa。指弥勒成道时之菩提树。又称那伽树、龙华菩提树。略称龙华。属金丝桃科乔木。学名 Mesuna rox=burghii Wigh,或 Mesuna fer=rea L.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天,于佛陀入灭后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一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自兜率天下生于人间,于龙华树下成道,为众生三度说法。此说法之会座即称龙华会。

龙华树之树干类似铁刀木,平滑直立。叶为长椭圆形,先端尖而下垂,花瓣纯白,果实大如胡桃。或谓其花枝如龙头,树枝如宝龙,故称龙华树。产于孟加拉、印度半岛东西两侧及安达曼群岛等地。


  说是语时,无量大众,即从坐起,顶礼佛足,礼弥勒足,遶佛及弥勒菩萨百千匝。
  未得道者,各发誓愿:"我等天、人、八部,今于佛前,发诚实誓愿,于未来世,值遇弥勒,舍此身已,皆得上生,兜率陀天。"
 
  世尊记曰:"汝等,及未来世修福持戒,皆当往生弥勒菩萨前,为弥勒菩萨之所摄受。"
 
  佛告优波离:"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尔时,尊者阿难,即从座起,叉手长跪,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快说弥勒,所有功德;亦记未来世,修福众生,所得果报,我今随喜。
  唯然世尊,此法之要,云何受持?当何名此经?"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慎勿忘失,为未来世,开生天路,示菩提相,莫断佛种。
  此经名:弥勒菩萨般涅盘;亦名: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劝发菩提心,如是受持。"
 
  佛说是语时,他方来会,十万菩萨,得首楞严三昧,八万亿诸天,发菩提心,皆愿随从,弥勒下生。
 
  佛说是语时,四部弟子,天、龙、八部。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竟)


大正新修大藏经
http://w3.cbeta.org/result/T14/T14n0452.htm 

高丽大藏经
http://211.46.71.249/cgi-bin/view.exe?11_0195-01.gif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 

http://w3.cbeta.org/result/T38/T38n1772.htm




 
 
更多>同类基础

推荐图文
推荐基础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