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珠  香道  _佛教用品  菩提子佛珠  南京佛事展  倡导科学放生护生  苏州佛事展  佛教文化  佛教用品  红木家具 

2014年山东博兴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举行

   日期:2014-03-24    

 山东讯 2014年3月18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举办,山东博兴县委、县政府承办的“2014博兴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滨州博兴县隆重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杨曾文、黄夏年、张总、于光,哲学所研究员成建华,河南龙门石窟研究院温玉成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徐文明教授,厦门大学王荣国教授,南京大学杨维中教授,浙江社会科学院陈永革研究员,湖北工程学院谭洁教授,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坚教授,甘肃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屈涛教授,台湾高苑科技大学现代佛教学会秘书长黄连忠教授,山东汶上县民宗局汪海波局长,滨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常固法师,山东华岩寺方丈弘恩法师,山东聊城佛教协会会长仁修法师,深圳弘法寺佛学院昌莲法师,滨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桂萍,博兴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焦本强,县委副书记、县长殷梅英,县委副书记刘春国,县人大副主任张光卫,县政协主席满学先,县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局局长袁俊英,县博物馆馆长张淑敏女士,以及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社科机构的专家学者,博兴县有关方面的负责人近五十多人出席了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之前,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博兴县博物馆馆藏北朝至隋代出土的数百件佛教造像文物,考察了北朝龙华寺遗址和兴国寺著名的丈八佛立像。
 
  据载,佛教在山东地区的初传是在东汉末至西晋时期,地域范围仅限于山东东南部的枣庄、临沂地区;十六国东晋开始扩散,佛教的传播以泰山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南北朝时期,山东佛教逐渐发展到兴盛时期,整个山东地区无处不有佛教活动的踪迹。
 
  博兴位于鲁北平原黄河下游南岸,近年来,由于境内不断出土佛教造像而引起了中外佛教界和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博兴县已发现龙华寺、般若寺、兴国寺、高昌寺等古庙遗址30多处,北朝至隋代的寺院遗址近20多处,其中规模最大的寺院遗址是龙华寺遗址,该遗址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出土了大批佛教造像遗物,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兴博物馆馆藏龙华寺遗址等出土的大批佛教造像文物,为我国佛教艺术考古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文物资料。

这批出土的佛教文物包括:金铜、石雕、陶制等佛教造像,以及造像碑、碑碣、石刻莲花座、瓦当等数百件,其中人物造像有佛、菩萨、比丘、弟子、飞天、供养人等,其质地之多,出土数量之多,纪年铭文之全,价值之高,在国内也十分罕见。尤其是馆藏圆雕佛、菩萨、比丘造像,小型金铜和白陶造像,以及隋代龙华碑等,令专家学者们赞叹不绝。特别是北魏至隋代遗址出土的大批佛教造像,更是形态优美,面相庄严,凝神超凡,寂静微笑式的造型神态,可谓技法精湛,颇具神韵,代表了这一时期博兴佛教造像的最高艺术水平。
 
  博兴出土的北朝佛教造像,既传承了青州佛教造像的艺术特征,又带有博兴造像独特的审美风格,在中国佛教艺术造像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艺术欣赏价值,对了解和研究北朝时期博兴佛教造像与近邻河北等地佛教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观考察结束后,在博兴宾馆举行了“2014博兴佛教文化研讨会”开幕式,张光卫主任主持仪式,博兴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焦本强代表县委和县政府向前来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希望学者们对博兴佛教文化的历史,出土的大批佛教造像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解读,为博兴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和谐作出积极贡献。杨曾文代表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随后,黄夏年主持研讨会大会发言,张淑敏馆长首先向学者介绍了博兴佛教的历史以及龙华寺出土的佛教造像等遗物。她说,博兴出土的北朝至隋代佛教造像是一项重要的综合研究课题,在中国佛教考古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研究北朝至隋代佛教文化的流传、信仰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这批造像大多有明确的纪年,为我们研究北朝和隋代山东地区造像的信仰背景,以及佛像风格的演变提供了参考标准;也为流失海外的山东造像提供了可靠的对比资料;同时,对于研究北朝至隋代佛教造像的制作工艺、雕刻水平及类型、分期、材质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尤其是铜佛像的出土,被专家学者称为是“近年来佛教考古的可喜收获”,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小型鎏金铜佛像断代的标尺”。
 
  汪海波局长就博兴出土的隋代“龙华碑”碑文进行了专题介绍,通过对碑文的释读使得我们对博兴北朝至隋代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以及与周边省份佛教文化的交流与互相影响有了进一步的历史认识。黄夏年研究员就博兴县佛教文化的历史和当下佛教文化的发展做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对博兴未来佛教文化的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想法。
 
  在一天的研讨会上,温玉成、张总、黄连忠、徐文明、向世山、谭洁等二十多位学者先后发言,就博兴佛教历史的演变,博兴历史上的弥勒信仰、法华信仰、观音信仰,以及出土的大批佛教造像等进行了研讨。来自佛教界的弘恩法师、仁修法师、昌莲法师、能仁法师、法缘法师先后畅谈了对博兴佛教历史及佛教造像的认识和感受,尤其对博兴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佛教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表示欢喜赞叹。同时,对如何处理好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佛教界权益的保护,以及与旅游开发经济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设想。弘恩法师表示,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将对博兴佛教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促进今后博兴文化的发展繁荣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仁修法师说,看到博兴博物馆馆藏的精彩佛教造像,使我对博兴佛教文化的历史有了新的感受认识,如多宝像,是受了《华严经》的影响,因此,对这批出土造像的研究不妨结合华严与观音信仰进行综合研究。《法华经》也是护国三经之一,法华思想对化解当今社会人心焦虑,社会矛盾,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博兴佛教文化旅游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谈到此次研讨会的目的和意义时,县人大副主任张光卫说,其目的在于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文化振兴优先、民生改善优先”和文化旅游强县建设发展的战略,充分发挥佛教文化遗产在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准确把握龙华寺遗址的挖掘与文化定位,破解博兴县文化旅游发展的难题,为博兴文化振兴,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