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文化  佛珠  沉香  收藏  展览  青金石  北京  佛事  佛教  工艺 

云南苴却石料8年涨近十六倍

   日期:2015-01-22     作者:佛博会    

在端砚、歙砚、洮河砚以及澄泥砚资源越来越少之际,与之齐名的苴却砚却因地域偏远近几年才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据史书记载,苴却砚源于苴却(古时云南永仁县城)而得名。“苴”字在彝族等少数民族中读音为“左”,而非标准汉语中“居”的读音。在不少专家看来,苴却砚集中国四大名砚的优点于一身既有“眼”、“标”、“青花”、“水纹”、“眉子”、“金线”和“银线”,且发墨滋润,存墨不腐,耐磨益毫,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但却因产地偏僻,不为人所知。如何让这块积淀千年的“石头”,在当下焕发光彩,进而推广苴却砚成为继云南翡翠、黄龙玉之后,云南本土又一投资、收藏新热点?记者获悉一个好消息,为促进产业发展投资6亿元的苴却砚文化产业园正在建设中。
石贵有眼 大苴却砚石眼可达上百个
“苴却石属不可再生的珍稀特种矿产资源。”云南天彝苴却砚文化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云南工艺美术大师伍元东告诉记者,由于大部分人对砚台的了解还停留在实用性而非观赏收藏上,所以苴却砚最大的核心价值还没有被挖掘出来。“2007年的时候500元可以买到一吨很好的苴却石料子,现在8000元都买不到一吨下等料,几年时间就翻了十五六倍,可以说升值空间不可估量。”但伍元东也坦言,由于缺少宣传,使这一宝砚直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更多了解与重视。“全国范围内整个行业一年盈利不会超过5000万元”。
在对砚台有研究的藏家和专家们眼中,“石贵有眼”是个普遍适用的衡量标准,尤其是石眼的数量。“古人形容端砚之珍贵有"七珍八宝"之说,即在一方砚石上如有7至8个天然石眼,便是稀世珍宝。而往往一方苴却砚上就有十几个石眼,较大的砚甚至可打磨出上百个石眼。”中国书法协会篆刻委员会秘书长潘应照介绍道。
短板变机遇 苴却砚产业园区正在建设
苴却砚产业发展受滞与产地僻远,交通不便,流通滞碍有关,以至没有名人珍藏,也缺乏士儒皆用的社会环境氛围;导致苴却砚虽得天时,却失地利之便。故只落得纵天生丽质但无缘识君的遭遇。
“我们公司四处收集了约500方古苴却砚,后经专家鉴定,其中不乏可追溯到宋代的珍品。而为了弥补苴却砚历史的空白,我专门为此编写了《中国苴却砚古砚图录》。”伍元东说。伍元东认为工匠文化水平不高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度不够也是导致产业发展遭遇瓶颈的主要原因。
虽然历史原因让苴却砚这个金字招牌发展受阻,但云南省美术书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芳一等专家对此也表示,与历史文化结缘不深,是苴却砚的短板,但同时也是长处。“地域偏僻,所以原汁原味的文化流失不重。而文化附加值低,也让价格也相对低,使得一般老百姓更好介入。”从产业的角度看,潘应照也认为,“正因为交通不发达挖掘开采少,才为云南创造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明年11月第一期苴却砚文化产业园就将正式落成。”伍元东介绍,“现在300亩土地的工程已经开工建设,投资6个亿,分两期,大约三至四年将建成包括石材交易中心、拍卖中心、主题公园、工艺品孵化区、手工创意作坊、名家工作室为一体的苴却砚文化产业园区。
想了解更多奇石资讯请继续关注佛宝网。
 
 
更多>同类佛珠

推荐图文
推荐佛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