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珠  法会  佛教  生活  佛教文化  佛事  文化  佛像  菩萨  阿难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日期:2015-06-17    
   
         曾经有人解释“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句话,说:“不仅是理论,也不仅是信仰,而是一种活泼自在踏实的生活,只要练习到不因顺逆环境而产生爱或憎,就能太平无事,自由自在,所以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错,可是六祖的偈里这二句所讲的佛法是指禅,不可以用声闻法解释,不能用消除烦恼的方法来解释六祖这二句偈。
 
        经论是语言、文字,假名为佛法。真实的佛法不是那三藏十二部经,它只是代表佛法。在大乘佛法中,真实的佛法是经、律、论里面所指示的真如佛性,那才是禅所讲的真实的佛法,叫做正法,叫做禅。如果在生活中去练习不受顺逆环境影响而产生爱憎之冲动,那是声闻人断烦恼的法门,或说那是菩萨声闻伏断烦恼的修行法门,那不是禅。那只是修禅之前所要做的前方便,不是禅,不是六祖这两句偈所说的佛法。
 
        禅不是色、声、香、味、触、法,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也不是眼识、耳识……乃至意识;禅不是地、水、火、风,不是受、想、行、识,但是,禅须要在这里来寻找。
 
        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什么是世间呢?所谓世间就是四大五阴,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如果离开了这个世间,要求觉悟,就了不可得。我们要想在一念不生中,也就是无念、离念中去追求悟,更不可得。禅必须要起个疑念,在世间——也就是五阴和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所起的万法中去体究,才有开悟的因缘。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是叫我们除烦恼,不是叫我们不起爱憎心,反而要我们在各种烦恼里面,在各种爱瞋及不爱不瞋的活动中去体会。黄龙禅师说“生缘处处”,就是这个意思。讲到这里,请问诸位上座:“您的生缘在什么处?”这就值得参究了。
 
        五阴、十八界就是世间,因为五阴、十八界的存续活动必定产生无量无尽的烦恼。譬如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必须刷牙、洗脸,它本身就是烦恼。有时小孩急躁的时候,会抱怨:“刷什么牙,抹什么脸?上课都来不及了!”有的懒,认为何必刷牙?吃过东西不是又脏了?这是烦恼。我们规规矩矩不急躁,醒来还是刷牙、洗脸。虽然不觉得烦恼,但这件事的本身就是烦恼。刷牙、洗脸以后上厕所时,觉得人真是麻烦,还得要上厕所,能够不上厕所的话,岂不更好?有的人抱怨每天要吃三餐,要买菜、洗菜、炒菜,又要洗碗筷,这些都是烦恼。我们对这些烦恼不拒不迎的话,那就会成为声闻法,因此不可以把这些烦恼摆下来。
 
        如果对这些烦恼不拒不迎,断烦恼而得解脱,这不是禅。禅就是经里讲的“菩萨不断烦恼证菩提”,如果一个人会修行、会参禅的话,他对于烦恼不但不是不拒不迎,他反而积极地投入一切的烦恼因缘里面去,在一切烦恼的境界上去探究。因为真如不离一切的烦恼,所以经中讲“烦恼即菩提”。所以对烦恼不应当放下,不应当不迎不拒,不应当除断烦恼,反而是要投入烦恼里面去,因为真如、菩提、涅槃就在烦恼当中。
 
        参禅的人对烦恼不应当畏惧,应该在烦恼所产生的一切境界、一切因缘之中去运用思惟观参究,千万不要不迎不拒去放下烦恼。放下一切的烦恼,在无念、离念中想要等待智慧的出现,了不可得。以思惟观来参禅,必须是一念相应,智慧才能够生出,那就是开悟、明心。悟了以后要见佛性更须要迎向一切烦恼、投入一切烦恼的境界之中去观察、寻觅。功夫若够,一念相应便见佛性。
 
        如果离开了思惟观,定力散失的话,就无法见性。如果离开了烦恼就没办法开悟,就没办法见性。所以《大集经》卷十二中说:“若烦恼中见菩提者,是名如见,若离烦恼见菩提者即是倒见。”那就是说:在烦恼中见真如、佛性的话,这个见才是如,才是如理作意的见,才是如法的见;如果离开了烦恼而见到菩提的话,这叫做倒见,这个“见”错了。所以对烦恼不可不迎不拒去放下,而应该投入烦恼之中来参究。如果离开烦恼见菩提的话,往往是以离念、无念的灵明觉了当做真如,《大集经》说这个叫做倒见,不是如见。
 
        厌离烦恼境缘就不能明心见性,所以《大集经》卷十五里又说:“厌恶烦恼是为魔业。”对菩萨来讲,厌恶烦恼就是魔业,因为菩萨入道初门就是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在烦恼所生的各种活动中去探究,因此厌恶烦恼就是魔业。六祖讲“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就是这个道理。有的人听我讲过这个道理之后,就已经先明心了。这位师姊让她先生先参加禅三,但先生还没参加禅三,她已经先明心了。在什么时候明心?在做家事的时候,她突然一念相应:“啊!原来这就是真如。”
 
        做家事就是烦恼,如果厌恶这个烦恼就会落入声闻法,想要把烦恼放下,把这些家事尽量不管、尽量丢掉,那就没办法悟了。所以心不要去攀缘一切法,不要去跑码头逛道场,但是要在我们四大五阴所生的一切烦恼中探究。譬如穿衣、吃饭、办公、上下班都是烦恼,就在这些烦恼里面要去探究它,专心用思惟观的方法在一切烦恼里面去探究。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是要我们在世间的各种烦恼的因缘里面去探究它,千万不可远离这些烦恼因缘。
 
——摘自《禅——悟前与悟后》
 
《禅——悟前与悟后》
Chan—Before and After Enlightenmen
 
【作者】萧平实居士述
【出版日期】2010-12-1
【书号】9787561450321
 
  书 摘  
本书有次第地说明传教禅法知见及参禅应有之功夫,明心见性应具之条件并提示修证上常见之谬误及悟后起修之道。亦咐嘱正法之永续流传、灯灯无尽,提供一切未离隔阴之迷的再来菩萨一盏明灯。
 
 目 录 
 
【第一篇】 悟 前
 
第一章  前方便
第一节  闻法阅经 建立知见
第二节  闻时记忆 闻后思惟
第三节  培植福德 广结善缘
第四节  受持佛戒 发菩提心
第五节  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
第六节  忏悔业障 深信因果
第七节  消除慢心
第八节  发大愿心
 
第二章  正修行
第一节  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
第二节  正修功夫
第三节  深解第一义经典
第四节  参究的方法
第一目  简介话头
第二目  简介公案
第三目  参究的方法
第五节  禅法知见
第一则  建立信心
第二则  要有求悟的企图心
第三则  要有精进心
第四则  要有长远心
第五则  要除掉私心和争胜心
第六则  除聪明伶俐心
第七则  要远离妄心
第八则  要远离生死心
第九则  应发大愿心
第十则  随时随地不离参禅
第十一则  注意安全,因时因地制宜
第十二则  睡眠要充足
第十三则  要注意饮食营养
第十四则  暂离一切外务的攀缘
第十五则  常念生死无常
第十六则  参禅应依善知识
第十七则  勿与人诤论禅法
第十八则  参禅中不可怕喧求静
第十九则  要放松身心
第二十则  参加精进共修要有婴儿行心态
第二十一则  功夫须绵密
第二十二则  不可求多闻
第二十三则  不可广阅公案
第二十四则  修定非禅
第二十五则  参禅前应明三乘入道初门差别
第二十六则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第二十七则  离心意识参
第二十八则  不可在光影门头认识神
第二十九则  不可将心待悟,亦不可作无事会
第三十则  不可死守坐禅怕做事
第三十一则  不可揣摩悟境
第三十二则  定境非悟
第三十三则  感应非悟
第三十四则  鬼神示境非悟
第三十五则  神通与鬼神通不是悟
第三十六则  一念不生之心是定心,不是真如
第三十七则  放下与提起
第三十八则  禅学非禅
第三十九则  具参学眼目,方识善知识
第四十则  佛法非禅,禅法非禅
第六节  疑情
第一目  疑情不能发生的缘故
第二目  疑情五阶
第三目  忽略现实阶段不一定要经历
第四目  疑情的忽略现实状态与一念不生的入定不同
第五目  参究必须有念——疑念相续方能开悟
第七节  略谈幻觉与魔扰
第一目  幻觉与幻境
第二目  魔扰与魔境
第三目  如何避免魔扰
第四目  求悟必须要有因缘
第五目  劝人修福应观因缘
 
【第二篇】  悟时与悟后
 
第一章  悟之表象与种类
第一节  悟之表象
第二节  悟之实质
第三节  渐悟与顿悟
第四节  开悟不可以说吗
第五节  悟之种类与正受
第一目  解悟三关
第二目  证悟三关
 
第二章  禅悟正受及诸功德
第一节  禅悦正受
第一目  觉明现前
第二目  定慧等持
第二节  见地正受
第一目  戒的见地
第二目  定的见地
第三目  慧的见地
第三节  解脱正受及诸功德正受
第一目  断三缚结
第二目  五欲执着之减除
第三目  舍弃怨恼
第四目  离谄媚心
第五目  消除慢心
第六目  修定迅速
第七目  日用能知
第八目  能生他受用功德
第九目  功德正受非于悟后一时具足
第四节  禅悟之证空与楞严定之证空不同
第一目  参禅是般若、智慧,不是禅定
第二目  《楞严经》开示之修道次第
第三目  五阴尽相非属禅悟所得境界
第五节  禅——非仅禅宗有之
第一目  净土宗之禅
第二目  密宗之禅
第三目  禅——非仅禅宗有之
第六节  证果
第一目  菩萨初果——须陀洹
第二目  菩萨二果——斯陀含
第三目  菩萨三果——阿那含
第四目  菩萨四果——阿罗汉
第五目  初禅非初果
第六目  初果非初地
第七目  深观后始得判果
第八目  菩萨证果不同于声闻的证果
第九目  大乘亦有四沙门果
第十目  果是施设
 
【第三篇】  悟后起修 自度度他
 
第一章  修除习气  增益见地  深入禅定
第一节  增益见地  断思惟惑
第一目  解悟者应求证悟
第二目  证悟明心者应求见性
第三目  阅经印证  学四悉檀
第四目  思惟修
第二节  修除烦恼  改变习气
第一目  有疑速需问
第二目  开放心胸
第三目  除诤胜习
第四目  扫除慢心
第五目  勿急度人
第六目  心存感恩
第七目  严防阴魔
第八目  深入思惟  增益见地
第九目  自悟者须见真知识
第十目  习气烦恼非因悟一时俱除
 
第二章  自度——修学三昧
第一节  进修禅定三昧  永离隔阴之迷
第一目  修学禅定三昧
第二目  悟后修定  乃是正行
第三目  修学禅定  除障为先
第四目  欲求见性  非必四禅
第二节  一切大心佛子应修四禅八定
第一目  一切佛子应修四禅八定
第二目  诸佛菩萨以四禅为根本
第三目  坐脱立亡非参禅究理之极则
 
第三章  度众——为众说法
第一节  度众应知
第一目  随缘度人
第二目  续佛慧命
第三目  行四摄法
第四目  度众即修行
第五目  应受菩萨戒  修六度万行
第六目  不得滥用神通度人
第二节  欲为禅师当自勘验  差别智足方可为人
第一目  开悟明心公案三则
第二目  见性公案二则
第三目  智权密意公案三则
第四目  现代公案一则
第五目  牢关公案七则
第六目  南堂勘验纲要十门
第三节  荷担正法——教禅
第一目  平时自参自悟为主  定期精进共修为辅
第二目  定期传授佛法知见
第三目  深勘学人  免负因果
第四节  传承慧命  燃无尽灯
第一目  授差别智  令透纲宗
第二目  师友弟恭  弘佛遗教
第三目  当劝学子泯除宗派门户之见
第四目  观察解行  遣子弘法
 
公案代跋
 
附录一 禅门摩尼宝聚——公案拈提六则
附录二 明心之见道报告五篇
附录三 眼见佛性之见道报告一篇  /433
 
真正的佛法是可实证之法!
 
真正的佛法非是支离破碎!
 
【中国网】《正觉有约 文化大讲堂》
 
冀求广大佛门四众捐弃邪见,回归大乘绝妙而广大无垠之正法妙理,努力求证,共为复兴中国佛教文化、抵御外国宗教文化之侵略而努力,则佛门四众今世、后世幸甚,中国梦在文化层面即得实现。
 
http://v.china.com.cn/zhuanti/node_7216597.htm 
 
【三乘菩提视频】
 
最系统、最具实证精神的系列佛法讲座视频,依三量为准绳,真正学佛者可借此快速建立正确知见,依法不依人,庶几不蹉跎于学佛之路!
 
随喜赞叹您分享饶益更多学人!
 
http://video.enlighten.org.tw/
 
【正智书香园地】
 
有意于佛法中探宝者,且入:
 
http://books.enlighten.org.tw/index.aspx
 
 
 
更多>同类基础

推荐图文
推荐基础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