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珠  法会  佛教  生活  佛教文化  佛事  文化  佛像  菩萨  阿难 

如何对治嗔恨心?(二)

   日期:2015-03-31    

【佛遗教经】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汝自禁息,当无嗔责

明白“忍辱”的重要与殊胜,在日常生活中,当他人给自己境界时,又该如何面对?“汝自禁息,当无嗔责。”此时,就要正襟危坐、临危不乱,要有这种定力。“禁息”就是修忍辱,绝不与对方一般见识。身口要平静、不动,心也要平静、不动,这就是一种定;有了定,就能息灭嗔心的烦恼。所以,自己要先有这种认知,无论他人如何扰乱,自己一定要禁息,否则就容易被影响,乃至退失菩提心。
  禁息之后,还要“当无嗔责”──不起嗔心。责,就是责备、责骂对方为何对自己无理?非要与对方讲出个是非、公道,如此就不是忍。因为与对方谈判、论是非,就变成了凡夫俗子,非关修行。所以“当无嗔责”,就是要逆来顺受,自己反省检讨:被对方如此的扰乱,这就是自己过去的业;可能自己过去曾经如此对待他,所以要甘心甘受,不再指责对方。假使真正能做到这种“忍”的境界,不论对方如何毁谤、加害、辱骂,自己都能不理它,这念心保持如如不动,了了常知,心当中就会有无量的光明、智慧,有定力、智慧,就能产生感通。

不但在外边没有脾气,就是在内边也要没有脾气

    所谓“烦恼即菩提。”有人问:“不种烦恼,是不是没有菩提?”不是的,烦恼的本身就是菩提。怎样是菩提?就是不生烦恼,所以烦恼即菩提。若是只生烦恼,烦恼的本身仍旧是烦恼,菩提仍旧是菩提,大家不要会错意。
    对任何人不可以发脾气,不但在外边没有脾气,就是在内边也要没有脾气,到了这种境界,才算是真正没有脾气的人,敢怒不敢言,那也是发脾气。偶尔发点小脾气,无伤大雅,还可以的,但你如果假借名堂,故意发脾气,那就不对了。如果自己真正没有烦恼了,没有无明了,没有妄想了,没有欲念了,到这种境界,虽然有点小脾气,情有可原,但最好当然是没有脾气,与人和睦相处,一团和气,令人有亲切感。
    修道人要用德行来感化人,不要用势力来压迫人,对任何人要讲道理,令人心服口服,真正佩服你有才干、有道德、有学问、有慈悲,否则落在名利上,那就离佛道十万八千里了,这一点要特别谨慎。
    出家修道修什么道?就是修忍辱的道。谁若发脾气,那就与道相违背,永远不会与道相感应。发脾气是一件丑事,是障道的因缘,希望大家谨慎,千万不要犯这种毛病。出家修道,没有把根本的问题抓住,就如同用沙蒸饭,蒸多久的时间,也不会成饭。若是没有无明火,欲念就会停止,为什么?你有欲念,就因为有火气,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很多“不行”的问题跟着来了。所以修道人要把烦恼断了,才能没有一切的麻烦。
 

佛教我们面对诽谤、侮辱时的态度——宣化上人开示

【第六章 忍恶无瞋 】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瞋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这是第六章,说明了善能胜恶,恶不能胜善。所以前边那章教人止恶行善,改过自新。但又恐怕有这种人,他怕自己做善事,有恶人来扰乱,所以佛又说这一章经。
     
      “佛言”:佛说。“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这恶人听见有善人做善事,他故意来给你麻烦。扰乱就是给你添麻烦,来破坏你做善事。“汝自禁息”:这个时候,你要自己禁息,要很冷静,很镇静的,不要慌,不要nervous(紧张)。
     
      “当无瞋责”:你不要生瞋恨心,也不要责骂他,不要说他不对。“彼来恶者”:那么这个来扰乱你,破坏你,给你麻烦的人。“而自恶之”:他是给他自己麻烦,破坏他自己,他是和他自己过不去,这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有一个明镜似的,在这明镜里头现出很丑陋的一个相貌,这很丑陋的相貌,是他自己在镜子里现出来的,不是镜子本身是丑陋的。
     
      这就是说恶人怎么样坏,也是他自己的,坏他自己;你要是不理他,就没有事了。你若一理他,怎么样啊?你就和他归伙了,你也变成恶人,和他一个样子。
      
      
【第七章 恶还本身 】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
      
      这是第七章,证明前边恶者自恶,是恶他自己,所以佛又举出一个譬喻来说。
     
      “佛言”:佛说,“有人开吾守道”:有人听见佛是一个守护修道的人。“行大仁慈”:又修行大仁慈的行门。“故致骂佛”:他故意来到佛的面前骂佛。“佛默不对”:佛听见他骂,默然不出声、不讲话。“骂止”:等他骂停止了。“问曰”:佛就问他了,“子以礼从人”:说你用礼貌来对待人。“其人不纳”:那个人不接受你的礼貌。“礼归子乎”:濠个礼是不是还回到你自己那儿去呢?还归到你自己身上吗?
     
      “对曰,归矣”:骂佛的这个人说,不错!是还回来到我这儿。对方若不接受我行这个礼,这个恭敬,我就把它拿回来。
     
      “佛言”:佛又说了,“今子骂我”:子,就是你。你现在来骂我,“我今不纳”:我不接受你这个骂。你骂我,我也如如不动;你不骂我,我也没有一回事,我是不被你这个骂的境界转,我不纳你的,不接受你的。“子自持祸”:你骂我,你是不对的,但是你一定有祸患的。“归子身矣”:把这祸归到你自己身上去了。“犹响应声”:就好像你打一个响,就有个声。如“影之随形”:好像身影随着形似的,这个祸一定是跟着你跑的。“终无免离”:你没有法子免离你骂我的这个祸。“慎勿为恶”:所以我希望所有的人不要做恶事。
      
     
【第八章 尘唾自污】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

     
      第八章的经文,就是佛教人不可以做恶事,不可以害人。你害人就是害自己;你轻慢人,也就是轻慢自己;你对人家不好,也就是对自己不好。
     
      “佛言”:所以佛说,“恶人害贤者”:恶人就是做种种坏事的人,贤者就是贤而有德的人。这没有道德的恶人,想要害有道德的贤人。“犹仰天而唾”:就好像仰起面,对天吐口水一样。“唾不至天”:这口水不会到天上。这也就是说恶人想害贤人,是害不了贤人的。“还从己堕”:你这口水还要慢慢落到自己的脸上。你做恶人,害贤人,你虽然用方法来害他,到时候,还是害自己。因为世界上始终是有公理,有真理的,你害人是不行的。
     
      “逆风扬尘”:逆风,就是迎风,你对着风来扬尘。“尘不至彼”:这个尘不会到前边去,到对面去。“还坌己身”:这尘还是都落回到自己身上来。
     
      “贤不可毁”:贤人是不可毁谤的。“祸必灭己”:你害贤人,将来还是害自己,你给人家祸患,也就是给自己祸患,将来自己是会受果报的。
     

 
 
更多>同类基础

推荐图文
推荐基础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