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大意科目


  一释名
  二方便
 
                 ┌系缘止
                 │
                 │
       ┌明止门不同────┼制心止
       │         │
       │         │
       │         └体真止
       │
       │
       │         ┌九心住
       │         │    
       │         │
   ┌─止─┼辨止深浅之相───┼近分定
   │   │         │
   │   │         │
   │   │         └初禅
   │   │
   │   │                  ┌则相验知
   │   │         ┌正明验知虚实──│
   │   │         │        └以法验知
   │   └验知虚实─────│
   │             │
   │             │
   │             └辨是魔非魔
   │
   │
   │ ┌我执之相
三正修│ │
   │ │ ┌杂阿含经一一○经
   │ │ │
   │ │ │
   │ ┌我空观─┼我空观───┼显扬圣教论第九卷
   │ │ │ │
   │ │ │ │
   │ │ │ └大智度论第十九卷
   │ │ │
   │ │ └释疑
   └─观─│
       │ ┌总明─────摩诃般若经道树品
       │ │
       │ │
       │ │ ┌七空─大乘入楞伽经集一切法品
       │ │ │
       └法空观─┼别明────│
            │ │
            │ └四禅─大乘入楞伽经集一切法品
            │
            │
            └释疑─────摩诃般若经三次第行品
  四觉魔
  五证果─中论观法品第十八品
  六结示
  止观之义颇广兹依经论略陈大意分为六章
  甲一  释名第一
  止有二义:息义停义。息义者:妄念思想寂然休息,净名经云:何谓攀缘?谓缘三界。何谓息攀缘?谓心无所得,此就所破得名,是止息义。
  停义者:於所缘境,系念现前,停住不动,仁王般若云:入理般若名为住。大品云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此就能止得名,即停止义。
  观亦二义,贯穿义,观达义。贯穿义者,智慧利用穿灭烦恼,法华经云:穿凿高原,犹见乾燥土,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此就所破得名,立贯穿观也。
  观达义者,观智通达契会真如,瑞应经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大智度论云:清净心常一则能见般若。此就能观得名,故立观达观也。
  甲二  方便第二
  欲修止观先须具足五法为前方便,五法者:愿、勤、念、巧慧、一心。
  一、愿者,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
  二、勤者,坚持禁戒弃於五盖,初夜後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废,是名为勤。
  三、念者,念世间欺诳可贱,念禅定智慧为尊重可贵,若能具足无漏禅智,即发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
  四者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
  五者一心,既知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设使终无可获,终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後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
  甲三  正修第三,分二,
  乙一  修止,乙二  修观。
  智者大师云: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云:众生为相缚及彼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
  乙一修止为三,丙二明止门不同,丙二明证止深浅之相,丙三明觉知魔事。分别止门不同,丁一系缘止,丁二制心止,丁三体真止
  丁一系缘止者,略明五处,一系心顶上,二系心发际,三系心鼻柱,四系心脐间,五系心在地论。
  令系心顶上者,为心 沉多睡故,在上安心,若久久即令人浮风乍如风病,或似得通欲飞,有此等过不可恒用。
  若心系心发际,此处发黑肉白,心则易住或可发本骨观,久则过生,眼好上瞻,或可见於黄赤等色,如华如云,种种相貌,令情虑颠倒。
  若系心鼻柱者,鼻是风门,觉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无常。
  若系心脐下,脐是气海,系心在脐能除病或时内见三十六物。
  若系心地轮,此最在下,气随心下,则四大调和。
  约此五处为缘,令心不散,以辨修系缘止,譬如猿猴得树腾跃跳踯,若锁之於柱久久自调,心亦如是。
  丁二明修制心止者,心若静住则不须制之,但凝其心息诸乱想,即是修止(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故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
  复次以息或佛像为所缘
  心有时沉浮,调适之法其事云何?心有时沉浮,为调适故上下安之,於行无失,若心浮动,可作意下著止之,若心沉没,可上著止之。复次若下著安心,利益众多略说有二,一心易得定,二者众病不生。
  丁三明修体真止者
  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即是真,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体真止。
  丙二明证止深浅之相为三,丁一九心住,丁二近分定,丁三初禅。
  丁一九心住,一内住、二等住、三安住、四近住、五调顺、六寂静、七最极寂静、八专注一趣、九等持。
  丁二近分定,有作意,先发如是正加行时,心一境性身心轻安微劣而转难可觉了,复由修习胜奢摩他毗□舍那,身心澄净身心调柔身心轻安,即前微劣心一境性身心轻安,渐更增长能引强盛易可觉了,心一境性身心轻安,谓由因力展转引发方便道理,彼於尔时不久当起强盛易了身心轻安心一境性,如是乃至有彼前相,於其顶上似重而起非损恼相,即由此相於内起故,能障乐断,诸烦恼品心粗重性皆得除灭,能对治彼,心调柔性心轻安性皆得生起,由此生故有能随顺起身轻安,风大偏增众多大种来入身中,因此大种入身中故,能障乐断,诸烦恼品身粗重性,皆得除遣,能对治彼,身调柔性身轻安性,遍满身中状如充溢,彼初起时令心踊跃令心悦豫,欢喜俱行令心喜乐,所缘境性於心中现。从此已後彼初所起轻安势力渐渐舒缓有妙轻安随身而行在身中转,由是因缘心踊跃性渐次退减,由奢摩他所摄持故,心於所缘寂静行转,从是已後於瑜伽行,初修业者名有作意,始得堕在有作意数,何以故,由此最初获得色界定地所摄少分微妙正作意故,由是因缘名有作意,得此作意初修业者有是相状,谓已获得色界所摄少分定心,获得少分身心轻安心一境性。(瑜伽师地论三十二末;大正三十卷,四六四页)
  
  丁三初禅
  谓先於欲界观为粗性,於初静虑,若定若生,观为静性,发起加行,离欲界欲,为离欲界欲,勤修观行,诸瑜伽师由七作意方能获得离欲界欲,何等名为七种作意?谓:
  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瑜伽师地论三十三初;大正三十卷,四六五页下)。
  丙三验知虚实,略为二意:丁一正明验知虚实,丁二辨是魔非魔。
  丁一验知虚实者,若於定中,发诸禅善根,是中有真有伪,不可谬生取舍,是事难识,若欲别知,当依二法验之,一则相验知,二以法验知。
  戊一则相验知者
  邪者:如根本禅中诸触发时,随发一触,若有邪法,即是邪相。邪法众多今约一触略示十双邪法以明邪相:
  一者触体增减,二定乱,三空有,四明 ,五忧喜,六苦乐,七善恶,八愚智,九缚脱,十心强软,此十双明邪相皆约若过若不及中分别。
  一触体增减者;如动触发时,或身动手起,脚亦随然,外人见其兀兀如睡,或如著鬼,身手纷动,或坐时见诸异境,此为增相。减者,动初发时,若上若下,未及□身,即便渐渐灭坏,因此都失境界,坐时萧索,无法持身,此为减相。
  二定乱;定者,动触发时,识心及身,为定所缚,不得自在。或复因此便入邪定,乃至七日不出。乱者,动触发时,心意撩乱,攀缘不住。
  三者空有;空者,触发之时,都不见身,谓证空定。有者,触发之时,觉身坚硬,犹如 木石。
  四明 ;明者,触发之时,见外种种光色,乃至日月星辰,青黄赤白种种光明。 者,触发之时,即心 暝,如入暗室。
  五忧喜;忧者,触发之时,其心热恼,憔悴不悦。喜者,触发之时,心大庆悦,勇动不能自安。
  六苦乐;苦者,触发之时,身心处处痛恼。乐者,触发之时,甚大快乐,贪著缠绵。
  七善恶;善者,触发之时,念外散善觉观,破坏三昧。恶者,触发之时,即无惭无愧等,诸恶心生。
  八愚智;愚者,触发之时,心识愚惑,迷 颠倒,智者,触发之时,利使知见,心生邪觉,破坏三昧。
  九缚脱;缚者,触发之时,五盖及诸烦恼,覆蔽心识。脱者,触发之时,谓证空无相定,得道得果,断结解脱,生增上慢。
  十心强软;强者,触发之时,其心刚强,出入不得自在,犹如瓦石,难可回变,不顺善道。
  软者,触发之时,心志软弱,易可败坏,犹若软泥,不堪为器。
  如是等二十种恶触,扰乱坐心破坏禅定,令心邪僻,是为邪定发相。
  复次二十邪法,随有所发,若不别邪伪,心生爱著者,因或失心狂逸,或歌或哭,或笑或啼,或时惊狂漫走,或时得病,或时得病,或时致死,或时自欲投岩赴火,自绞自害,如是障恼非一。(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三 一○六)(大集经中广辨魔业之相)
  行者若证此法,须善识知,方便照了,不著邪定之法,即便自谢。
  第二明正相者
  若动触发时,无向二十恶法,具足十种善法。十种善法者:
  一触相如法,二定相如法,三空相如法,四明相如法,五喜相如法,六乐相如法,七善相如法,八智相如法,九解脱相如法,十心调相如法。云何名如法?若与二十种不善相法相违,安隐清净,调和中适,即是如法,名为正相。
  戊二明以法验知邪正者
  自有邪禅,其相微细难别,与正禅相似,非则相之所能别,应以三法验知:一定心研磨,二用本法修治,三智慧破析。如涅盘经说:「欲知真金,应三种试之,谓烧打磨。行人亦是,难可别识。若却别之,亦须三种试之,所谓当与共事;共事不知,当与久处;久处不知,以智慧观察。」今借此意,以明禅定邪正之相,如发一动触,若邪正未了,应当深入定中,於所发境中,不取不舍,但平心定住。若是善根,定力 深,善根愈发;若魔所为,不久自坏。
  二以本法修治,如发不净观禅,还修不净观,随所修时,境界增明,此则非伪。若以本法修法,渐渐坏减,当知即是邪相。
  三以智慧观察者,观所发法,推检根源,不见生处,深知空寂,心不住著,邪当自灭,正当自显。如烧真金,益其光色;若是伪金,即自黑坏。如此简别,以三法验之,邪正可知。定譬於磨,修治喻打,智慧观察,类以火烧。又复久处喻磨,共事如打,火烧即譬智慧观察,余禅定例尔验之,邪正可知。
  丁二辨是魔非魔,即为二意:一明是魔明,二明非魔相。
  今明魔禅有二种不同:一明禅非是魔,魔入禅中,如行者於正心中,发诸禅定,恶魔恐其道高,入其禅中。若心贪著,或生忧惧,即魔得其便,若能如上用心却之,魔邪即灭,如云除日显,定心明净。二明一向魔作禅定,诳惑行者,若觉知非真,用法治之,魔退之後,则无复毫厘禅法。
  次明非魔相
  罪障於禅,似如魔作,理实非魔,难可别识。若用前所说法却之,终不得去。若能勤修忏悔,罪即除灭,则禅定自然分明。复次或入定时,方便不巧,致令境界不如法,若更善作方便,则所证明净,故知非魔之所作也。
  乙二明修观,为二丙一我空观 丙二法空观
  我空观者,谓蕴界处,无知爱业之所生起,刹那相续变坏不停,如河流,如灯焰,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水轮,离我我所故。金刚般若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以上为止观大意科目***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四
  成善巧品第三
 
  复次於此论体九事等中应善了知七种善巧。何等为七。颂曰
  於诸蕴界处 及众缘起法 处非处根谛 善巧事应知
  论曰。住正法者。应善了达如是七种善巧之事。问何故唯立七种善巧。答世间愚夫多如是计。颂曰
  身者自在等 无因身者住 流转作诸业 及增上二种
  论曰。於诸蕴中不善巧故。执诸蕴体为我身者。於诸界串不善巧故。执自在等为身生因或执无因身自然起。以不了达从自种因身得生故。所以者何。界者功能种子族姓因身得生故。所以者何。界者功能种子族姓因等名差别故。於诸处中不善巧故。执有身者依身而住取外境界。於缘起中不善巧故。执有身者流转生死。由不善知处非处故。执有身者能造诸业。由不善知诸根诸谛。执有二种增上身者。谓爱非爱业果增上者。及染污清净增上者。由不善知苦集两谛。计有染污增上者。由不善知灭道两谛。计有清净增上者。颂曰
  於身者等起 实我所住持 流转者作者 及诸增上义
  染污若清净 起七种愚痴 对治此应知 摄七种善巧
  论曰。如前总说二种增上分别显示愚痴。谓增上义愚痴及染污清净愚痴。谁依七种身等愚转。颂曰
  妄计我身者 依止诸根住 於境界回转 受用爱非爱
  言说所依住 作者有觉者 由於差别蕴 总见一身者
 
  论曰。身者愚者。由不了知色蕴体故。计有一我依止五根於境界转。由不了知受蕴体故。计有受者受用一切爱非爱事。由不了知想蕴体故。别计有我言说依住。不知想是言说依故。如薄伽梵说。如其所想起於言说。由不了知行蕴体故。计有作者。由不了知识蕴体故。计有觉者。非唯有识以诸世间於识蕴体起觉想故。如是愚夫。於诸差别蕴自相中。总起一种身者。愚痴即计身者。以之为我。复次等起愚者。颂曰
  迷惑初因故 计常因无因
  论曰。世间愚夫。或於身所有初因而生迷惑故。执不平等因。谓有常住自在天毗瑟弩天自性等因。或说无因。谓拨无一切能生因体。复次实我所住持愚者。颂曰
  我住持诸根 能触及能受
  论曰。计我住持诸根能触。顺苦受触顺乐受触。及能领受若乐若苦
  复次流转作者增上义及染污清净愚者。谓计有各别住持身者我已。颂曰
  从此死生处 计有流转者 法非法作者 及彼果增上
  於修习邪行 计为染污者 於修习正行 妾计解脱者
  论曰,彼愚痴者,於彼彼死生处。计有实我生死流转即此实我。造作後世法非法因即为此实我。於彼果自在受用故。彼果法生即此实我。依於果法习行邪行计为染者。修行正行计为解脱者。颂曰
  佛未出於世 如是愚痴转 由佛现世间 说七种善巧
  论曰。此中显示依如是时。如其所应外道愚痴众生还灭。由此七种善巧言说。不共一切诸外道故。此中蕴善巧者。颂曰
  知世等别故 能除一合想 即离与解脱 众生不可得
  多种及总略 共有差别转 增益损减智 蕴善巧应知
  论曰。世等别者。谓诸蕴去来等体性差别。如薄伽梵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等。乃至广说。由胜智慧如实知故。於诸蕴中舍一合想。即是还灭。又於诸蕴中补特伽罗性不可得。何以故。即於诸蕴众生不可得。离於诸蕴众生亦不可得。解脱诸蕴众生亦不可得。如薄伽梵告西尔迦。汝於色蕴见如来耶。乃至汝於识蕴见如来耶。西尔迦答。不也乔答是我。於识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识中我。如是圣弟子。见四真谛。得无问等果。断诸邪见。於未来世。永不复起。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 若细。若好若丑。①若远若近。一向积聚。作如是观。一切无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不应爱乐摄受保持。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应爱乐摄受保持。如是观善。系心住不愚。於法复观精进。离诸懈怠心。得喜乐身心猗息。寂静舍住。具诸道品。修行满足。永离诸恶。非不消②炀非不寂灭。灭而不起。减而不增。断而不生。③不生不取不著。自觉涅盘。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舍利弗。说是法时。六十比丘。不受诸漏。心得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第五卷110经
  ④如是我闻。一时佛住 舍离。猕猴池侧。 舍离国有⑤尼 子。聪慧明哲。善解诸论。有聪明慢。所广集诸论。妙智入微。为众说法。超诸论师。每作是念。诸沙门婆罗门。无敌我者。乃至如来。亦能共论。诸⑥论师辈。闻我名者。头额津腋⑦下汗。毛孔流水。我论⑧议风。能偃草折树。摧破金石。伏诸龙象。何况人间诸论师辈。能当我者。时有比丘。名⑨阿湿波誓。晨朝著衣持□。威仪⑩详序。端视平涉。入城乞食。尔时□萨遮尼* 子。有少缘事。诣诸聚落。从城门出。遥见比丘湿波誓即诣其所。问言。沙门瞿昙。为诸弟子。云何说法。以何等法。教诸弟子。令其修习。阿湿波誓言。□火种居士。世尊如是说法。教诸弟子。令随修学。言诸比丘。於色当观无我。受想行识。当观无我。此五受阴。勤方便观。如病如痈如剌如杀。无常苦空非我。萨遮尼 子。闻此语心不喜。作是言。阿湿波誓。汝必□误听。沙门瞿昙。终不作是说。若沙门瞿昙。作是说者。则是邪见。□我当诣彼难诘令止。尔时萨遮尼□犍子。往诣聚落诸□离车等。集会之处。语诸离车言。我今日见沙门瞿昙第一弟子。名阿湿波誓。薄共论议。若如其所说者。我当诣彼沙门瞿昙。与共论*议。进却回转。必随我意。譬如士夫刈□拔茇草。手执其茎。空中抖擞。除诸乱秽。我亦如是。与沙门瞿昙。论*难诘。执其要领。进却回转。随其所欲。去其邪说。如□沽酒家执其酒囊。压取清□醇去其糟滓。我亦如是。诣沙门瞿昙。论义难诘。进却回转。取其清真。去诸邪说。如织席师。以广盛诸秽物。欲市卖时。以水洗泽。去诸臭秽。我亦如是。诣沙门瞿昙所。与共论*议。进却回转。执其纲领。去诸秽说。譬如王家调象之师。牵大醉象。入深水中。洗其身体。四支耳鼻。周遍沐浴。去诸□□秽。我亦如是。诣沙门瞿昙所。论*议难诘。进却回转。随意自在。执其要领。去诸秽说。汝诸离车。亦应共往观其得失。中有离车。作如是言。若萨遮尼*犍子。能与沙门瞿昙。共论*议者。无有是处。复有说。言萨遮尼*犍子。聪慧利根。能共论*议。时有五百离车与萨遮尼*犍□子。共诣佛所。为论□议故。尔时世尊。於大林中。坐一树下。住於天住。时有众多比丘。出房外林中经行。遥见萨遮尼*犍子。来渐渐诣诸比丘所。问诸比丘言。沙门瞿昙。住在何所。比丘答言。在大林中。依一树下。住於天住。萨遮尼*犍子。即诣佛所。恭敬问讯。於一面坐。诸离车长者。亦诣佛所。有恭敬者。有合掌问讯者。问讯已於一面住。时萨遮尼*犍子。白佛言。我闻瞿昙。作如是说法。作如是教授诸弟子。教诸弟子。於色观察无我。受想行识。观察无我。此五受阴。勤方便观察。如病如痈如剌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为是瞿昙有如是教。为是传者毁瞿昙□耶。如说说耶。不如说说耶。如□法说耶。法次法说耶。无有异□忍来相难诘令堕负处耶。佛告萨遮尼*犍*子。如汝所闻。彼如说说。如法说。法次法说。非为谤毁。亦无难问令堕负处。所以者何。我实为诸弟子。如是说法。我实常教诸弟子。令随顺法教。令观色无我。受想行识无我。观此五受阴。如病如痈如剌如杀。无常苦空非我。萨遮尼*犍子。白佛言。瞿昙。我今当说譬。佛告萨遮尼*犍子。宜知是时。譬如世间一切所作。皆依於地。如是色是我人。善恶从生。受想行识。是我人。善恶从生。又复譬如人□界神界。药草树木。皆依於地而得生长。如是色是我人。受想行识。是我人。佛告火种居士。汝言色是我人。受想行识是我人耶。答言。如是瞿昙。色是我人。受想行识。是我人。此等诸众。悉作是说。佛告火种居士。且立汝论本用引众人为。萨遮尼*犍*子。白佛。言色实是我人。佛告火种居士。我今问汝。随意答我。譬如国王。於自国土。有罪过者。若杀若缚。若□若鞭。断绝手足。若有功者。赐其象马车乘城邑财宝。悉能尔不。答言。能尔瞿昙。佛告火种居士。①凡是主者。悉得自在不。答言。如是瞿昙。佛告火种居士。汝言色是我。受想行识即是我得随意自在。令彼如是。不令如是耶。时萨遮尼*犍*子默然而住。佛告火种居士。速说速说。何故默然。如是再三。萨遮尼*犍*子犹故默然。时有金刚②力鬼神。持金刚杵。猛火炽然。在虚空中。临萨遮尼*犍*子头上。作是言。世尊再三问。汝河故不答。我当以金刚杵碎破汝头。令作七分。佛神力故。唯令萨遮尼*犍*子见金刚神。余众不见萨遮尼*犍*子得大恐怖。白佛言。不尔瞿昙。佛告萨遮尼犍子。徐徐思惟。然後解说。汝先於众中说。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而今言不。前後相违。汝先常说言。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火种居士。我今问汝。色为常耶。为无常耶。答言。无常瞿昙。复问。无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瞿昙。复问。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於中见我异我相在不。答曰。不也瞿昙。受想行识。亦如是说。佛告火种居士。汝好思而後说。复问火种居士。若於色未离贪未离欲。未离念。未离爱。未离渴。彼色若变若异。当生忧悲□恼苦不。答曰如是瞿昙。受想行识。亦如是说。复问火种居士。於色离贪离欲离念离爱离渴。彼色若变若异。则不生忧悲恼苦耶。答曰。如④是瞿昙如实无异。受想行识。亦如是说。火种居士。譬如士夫身婴众苦。常与苦俱。彼苦不断不舍。当得乐不。答言。不也瞿昙。如是火种居士。身婴众苦。常与苦俱。彼苦不断不舍。不得乐也。火种居士。譬如士夫持斧入山。求坚实材。见芭蕉树。洪大□直。即断其根叶。剽剥其皮。及至穷尽。都无坚实。火种居士。汝亦如是。自立论端。我今善求真实之义。都无坚实。如芭蕉树也。而於此众中。敢有所说。我不见沙门婆罗门中。所知所见。能与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共论⑤议不摧伏者。而便自说。我论*议风。偃草折树。能破金石。调伏龙象。要能令彼额津腋汗毛孔水流。汝今自论己义。而不自 。先所夸说。能伏彼相。今尽自取。而不能动如来一毛。尔时世尊。於大众中。⑥被□多罗僧。现胸而示。汝等试看。能动如来一毛以下。尔时萨遮尼*犍子。默然低头。惭愧失色。尔时众中。有一离车。名⑦突目 。从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言。世尊。听我说譬。佛告突目 。宜知是时。突目 白佛言。世尊。譬如有人执持斗斛。於大聚谷中。取二三斛。今此萨遮尼*犍子。亦复如是。世尊。譬如长者巨富多财。忽有罪过。一切财物。悉入王家。萨遮尼*遮子。亦复如是。所有才辩。悉为如来之所摄受。譬如城邑聚落边有大水。男女大小。悉入水戏。取水中蟹。截断其足。置於陆地。以无足故。不能还复入於大水。萨遮尼*犍子。亦复如是。诸有才辩。悉为如来之所断截。终不复敢重诣如来命敌论*议尔时萨遮尼*犍子。忿怒炽盛。骂⑧唾突目 离车言。汝□□物。不审谛何为其鸣。吾自与沙门睢昙论。何豫汝事。萨遮尼*犍子。呵骂突目 已。复白⑨佛言。置彼凡辈鄙贱之说。我今别有所问。佛告萨遮尼*犍子。恣汝所问。当随问答。云何瞿昙。为弟子说法。令离疑惑。佛告火种居士。我为诸弟子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如实观察。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学必见迹不断坏。堪任成就。厌离知见。守甘露门。虽非一切悉得究竟。⑩且向涅盘。如是弟子。从我教法。得离疑惑。复问瞿昙。复云何教诸弟子。於佛法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告火种居士。正以此法。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如实知。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於尔时。成就三种无上。智无上。①解脱无上,解脱②知见无上。成就三种无上已。於大师所。恭敬尊重供养如佛。世尊觉一切法。即以此法。调伏弟子。令得安隐。令得无畏。调伏寂静。究竟涅盘。世尊为涅盘故。为弟子说法。火种居士。我诸弟子。於此法中。得尽诸漏。得心解脱。得慧解脱。於现法中。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萨遮尼*犍*子白佛言。瞿昙。犹如壮夫锋刃乱下。犹可得免。瞿昙论手。难可得脱。如盛毒蛇。犹可得避。旷泽猛火。犹可得避。凶恶醉象。亦可得免。狂饿师子。悉可得免。沙门瞿昙论*议手中。难可得脱。非我凡品轻躁鄙夫论具不备。以论*议故。来诣瞿昙。沙门瞿昙。此 舍离丰乐国土。有遮波梨支提。漆庵罗树支提。多子支提。瞿昙在拘楼陀支提。③婆罗受持支提。舍重担支提。力士宝冠支提。世尊。当安乐於此 舍离国。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诸世间。於世尊所。常得恭敬奉事供养。令此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长夜安乐。唯愿止此。明朝与诸大众。受我薄食。尔时世尊。默然而许。时萨遮尼*犍子。知佛世尊默然受请已。欢喜随喜。从座起去。尔时萨遮尼*犍子。於彼道中。语诸离车。我已请沙门瞿昙及诸大众。供设饭食。汝等人各办一釜食。送至我所。诸离车各还其家。星夜供办。晨朝送至萨遮尼*犍子所。萨遮尼*犍子。晨朝洒扫敷座。供办净水。遗使诣佛。
  白言时到。尔时世尊。与诸大众。著衣持□。往萨遮尼*犍子所。大众前坐。萨遮尼*犍子。自手奉施。清净饮食充足大众。食已洗□竟。萨遮尼*犍子。知佛食竟。洗□已。取一卑床。*於佛前坐。尔时世尊。为萨遮尼*犍④子。说随喜偈言
  於诸大会中 奉火为其最 ⑤闱陀经典中 *婆 谛为最
  人中王为最 诸河海为最 诸星月为最 诸明日为最
  十方天人中 等正觉为最
  尔时世尊。为萨遮尼*犍*子。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还归本处。时诸比丘。於彼道中。
  众共论*议。五百离车。各为萨遮尼*犍子。供办饮食。彼诸离车。於何得福。萨遮尼*犍子。於何得福。尔时诸比丘。还自住处。举衣□洗足已。至世尊所。头面礼足。退坐一面。
  白佛言。世尊。我等向於路中。自共论*议。五百离车。为萨遮尼*犍子。供办饮食。供养世尊诸大众。彼诸离车。於何得福。萨遮尼*犍子。於何得福。佛告诸比丘。彼诸离车。供办饮食。为萨遮尼*犍子得福佛功德。彼诸离车。得施有贪恚痴因缘果报。萨遮尼*犍子。
  得施无贪恚痴因缘果报
  ⑥彼多罗十问 差摩 焰 仙尼 阿□罗 长⑦者 西 毛端 萨遮
  显扬圣教论卷第九
  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为即於蕴施设有我。为於诸蕴中为蕴。外余处为非蕴性耶。若即於蕴施设我者。是我与蕴无有差别。而计有我是实是常不应道理。若於诸蕴中者。此我为常为无常耶。若是常者。常住之我。为诸苦乐之所损益。不应道理。若无损益起法非法。不应道理。若不生起法及非法。应诸蕴身毕竟不起。又应不由功用我常解脱。若无常者。离蕴体外有生有灭相续流转法不可得故。不应道理。又於此灭坏後於余处不作而得有大过失故。不应道理。若蕴外余处者。汝所计我应是无为。若非蕴性者。我一切时应无染污。又我与身不应相属。此不应道理
  大智度论卷第十九
  行者思惟是心属谁。谁使是心观已不见有主。一切法因缘和合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自性。
  无自性故无我。若无我谁当使是心。问曰。应有我。合以故。心能使身,亦应有我能使心。
  譬如国主使将将使兵。如是应有我使心有心使身。为受五欲乐故。复次各各有我心故知实有我。若但有身,心颠倒故计我者。何以故。不他身中起我。以是相故⑦知各各有我。答曰。
  若心使身有我使心。应更有使我者。若更有使我者是则无穷。又更有使我者则有两神。若更无我⑧但我能使心。亦应但心能使身。若汝以心属神除心则神无所知。若无所知云何能使心。若神有知相复何用心为。以是故知但心是识相故。自能使身不待神也。
  大乘入楞伽经 集一切法品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修多罗中说如来藏本性清净。常恒不断无有变易。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众生身中。为蕴界处垢衣所缠。贪恚痴等妄分别垢之所污染。如无价宝在垢衣中。外道说我是常作者。离於求那自在无灭。世尊所说如来藏义。岂不同於外道我耶。
  佛言。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如来应正等觉。以性空实际涅盘不生无相无愿等诸句义。说如来藏。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不应於此执著於我。大慧。譬如陶师於泥聚中以人⑤功水杖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尔。於远离一切分别相无我法中。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或说如来藏。或说为无我。种种名字各各差别。大慧。我说如来藏。为摄著我诸外道众。令离妄见入三解脱。速得证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佛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若欲离於外道见者。应知无我如来藏义。
  别明│七空 大乘入楞伽经集一切法品
  大慧。略说空性有七种。谓□相空□自性空□无行空□行空□一切法不可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云何相空。谓一切法自相共相空。展转积聚互相待故。分析推求无所有故。
  自他及共皆不生故。自共相无生亦无住。是故名一切法自相空。云何自性空。谓一切法自性不生。是名自性空。云何无行空。所谓诸蕴本来涅盘无有诸行。是名无行空。云何行空。所谓诸蕴由业及因和合而起。离我我所。是名行空。云何一切法不可说空。谓一切法妄计自性无可言说。是名不可说空。云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证圣智①时。一切诸见过习悉离。
  是名第一义圣智大空。云何彼彼空。谓於此无彼。是名彼彼空。譬②如③鹿子母堂无象马牛羊等。我说彼堂空非无比丘众。大慧。非谓堂无堂自性。非谓比丘无比丘自性。非谓余处无象马牛羊。大慧。一切诸法自共相。彼彼求不可得。是故说名彼彼空。是名七种空。大慧。。此彼彼空空中最□。汝应远离
  四禅│ 大乘入楞伽经集一切法品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何等为四。谓①愚夫所行禅。②观察义禅。③攀缘真如禅。④诸如来禅。大慧。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诸修行者。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如是观察坚著不舍。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定。是名愚夫所行禅。云何观察义禅。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於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是名观察义禅。云何⑤攀缘真如禅。谓若分别无我有。二是虚妄念。若如实知彼念不起。是名*攀缘真如禅。云何诸如来禅。谓入佛地住自证圣智三种乐为诸众生作不思议事。是名诸如来禅。
  释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三次第行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无所有性。所谓念色乃至识眼乃至意色乃至④法。眼界乃至意识界是无所有性。檀那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是无所有性。世尊。若一切法无所有性者。是则无道无智无果。佛告须菩提。汝见是色性实有不。乃至一切种智⑤性实有不。须菩提言。不见也世尊。佛告须菩提。汝若不见诸法实有。云何作是问。须菩提言。世尊。我於是法不敢有疑。但为当来世诸比丘求声闻辟支佛道菩萨道者。是人当如是言。若一切法无所有性。谁垢谁净谁缚谁解。是不知不解故。而破於戒破正见。破威仪破净命。是人破此事故当堕三恶道。世尊。我畏当来世有如是事。以是故问佛世尊。我於是法中信不疑不悔⑥
  总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道树品
。须菩提言。世尊。何因缘故。一切种智无法。色无法乃至有为无为相亦无法。佛言。一切种智自性无故。若法自性无是名无法。色乃至有为无为相亦如是世尊。何因缘故。诸法自性无。佛言,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若无自性是名无法。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知一切法无性。何以故。一切法性空故。
  中论□观法品第十八 十二偈
  问曰。若诸法尽毕竟空无生无灭。是名诸法实相者。云何入。答曰。灭我我所著故。得一切法空。无我慧名为入。问曰。云何知诸法无我。答曰
  若□我是五□阴 我即为生灭 若我异五阴 则非五阴□相
  若无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灭我我所故 名得□无我智
  得无我智者 是则名实观 得无我智者 是人为希有
  内外我我所 尽灭无有故 诸受即为灭 受灭则身灭
  业烦恼灭故 名之为解脱 业烦恼非实 入空戏论灭
       ***以上为第一卷至第十卷完***


返回主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