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下)

            下册总目录
            第九章 原始集成之相应教
            第十章 四部阿含
            第十一章 小部与杂藏
            第十二章 结论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全书详细目次
   序
   第一章 有关结集的种种问题......................1──64
   第一节 圣典集成的研究...............................1
   第一项 原始佛教圣典成立史的意趣......................1
   第二项 近代学者的研究概况............................2
   第二节 圣典(佛法)的来源与成立......................7
   第一项 圣典的来源...................................7
   第二项 圣典的成立..................................10
   第三节 结集与结集的传说............................14
   第一项 结集的实际情形..............................14
   第二项 不断的传诵与结集............................19
   第三项 佛教界公认的两大结集.........................25
   第四项 不同部派的不同结集..........................34
   第四节 圣典的语言与古新问题.........................44
   第一项 原始圣典与巴利语.............................44
   第二项 长行与偈颂...................................49
   第三项 圣典的古与新.................................57
   第五节 圣典集成史的研究方针.........................61
   第二章 研究的资料与参考书.....................65──104
   第一节 总说........................................65
   第二节 律部........................................66
   第一项 广律........................................67
   第二项 戒经........................................78
   第三项 律论........................................83
   第三节 经部........................................89
   第一项 铜□部所传的五尼柯耶.........................89
   第二项 汉译的四阿含经...............................90
   第四节 小部──杂藏...............................100
   第五节 其他的参考书................................102
   第三章 波罗提木叉经.........................105──184
   第一节 波罗提木叉与布萨............................105
   第一项 布萨说波罗提木叉............................105
   第二项 波罗提木叉与布萨仪轨........................115
   第二节 波罗提木叉经的组织..........................131
   第一项 五部经的原始类集............................132
   第二项 八部的次第完成..............................144
   第三节 戒经条文的多少与次第........................150
   第一项 条文的多少问题..............................150
   第二项 条文的先后次第..............................158
   第四节 戒经的集成与分流............................171
   第四章 波罗提木叉分别.......................185──250
   第一节 波罗提木叉分别与□尼.........................185
   第二节 波罗提木叉──□尼的论究.....................193
   第一项 波罗提木叉原理的阐明.........................194
   第二项 □尼的五事分别...............................206
   第三项 因缘与文句的分别.............................210
   第四项 犯与不犯的分别...............................217
   第三节 波罗提木叉分别的先后集成.....................223
   第一项 因缘.文句与犯相分别(主体部分)..............224
   第二项 本生与譬喻(附属部分)........................244
   第五章 摩得勒伽与犍度.........................251──394
   第一节 摩得勒伽.....................................251
   第一项 犍度部的母体.................................251
   第二项 说一切有部的□尼摩得勒伽......................253
   第三项 先上座部的□尼摩得勒伽........................272
   第四项 大众部的□尼摩得勒伽..........................279
   第五项 摩得勒伽成立的先后............................287
   第二节 现存的诸部犍度................................302
   第一项 铜□律.......................................302
   第二项 四分律.......................................307
   第三项 五分律.......................................310
   第四项 十诵律.......................................313
   第五项 根本说一切有部律.............................315
   第六项 □尼母经的诸犍度..............................320
   第三节 犍度部成立的过程..............................323
   第一项 成立犍度的三阶段..............................323
   第二项 依摩得勒伽而次第成立...........................330
   第三项 犍度部的不同名称..............................346
   第四节 受戒犍度──古形与后起的考察...................350
   第一项 事缘部分──佛传..............................350
   第二项 相关部分的编入................................365
   第三项 主体部分的论究................................372
   第六章 比丘尼.附随.□尼藏之组织..............395──462
   第一节 比丘尼□尼....................................395
   第一项 比丘尼□尼的内容..............................395
   第二项 八敬法.......................................401
   第三项 比丘尼戒经...................................413
   第二节 附随.........................................431
   第一项 列举部类.....................................431
   第二项 别论附随的部类...............................435
   第三节 结论□尼藏的组织.............................453
   第七章 经典部类概论..........................463──492
   第一节 经典的部类...................................463
   第一项 经典的实存部类...............................463
   第二项 部派传说的部类...............................467
   第二节 四阿含与九分教...............................475
   第三节 四部阿含的次第与宗趣.........................483
   第一项 阿含与传承...................................483
   第二项 四部阿含的宗趣..............................488
   第八章 九分教与十二分教......................493──628
   第一节 总说........................................493
   第二节 修多罗.只夜.................................499
   第一项 修多罗......................................499
   第二项 只夜........................................512
   第三节 记说.伽陀.优陀那...........................519
   第一项 记说........................................519
   第二项 伽陀与优陀那.................................539
   第四节 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547
   第一项 本事(如是语)..............................547
   第二项 本生........................................558
   第三项 方广(或□陀罗).............................573
   第四项 未曾有法.....................................586
   第五节 因缘.譬喻(阿波陀那).论议...................592
   第一项 因缘........................................592
   第二项 阿波陀那.....................................598
   第三项 论议.........................................616
   第六节 结论........................................621
   第九章 原始集成之相应教.......................629──694
   第一节 杂阿含经的整理................................629
   第一项 相应教的三部分...............................629
   第二项 事契经与摩□理迦(一)........................634
   第三项 只夜(二)...................................668
   第四项 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三)......................673
   第五项 杂阿含经原形的论定............................677
   第二节 说一切有部本与铜□部本的比较...................684
   第十章 四部阿含..............................695──792
   第一节 相应(杂)阿含................................695
   第二节 中阿含与长阿含................................703
   第一项 中阿含........................................703
   第二项 长阿含......................................719
   第三项 中长二部的集成及其特性........................726
   第三节 增壹阿含......................................755
   第一项 现存经本的内容................................755
   第二项 增一依本事而集成..............................764
   第三项 增一与相应部的关系............................774
   第四节 结说.........................................788
   第十一章 小部与杂藏...........................793──866
   第一节 总说.........................................793
   第一项 各部杂藏的部类................................793
   第二项 杂与偈颂......................................800
   第二节 法句.义品.波罗延那.经集.....................810
   第一项 法句──优陀那...............................810
   第二项 义品........................................818
   第三项 波罗延........................................822
   第四项 经集..........................................826
   第三节 自说.如是语.本生............................831
   第一项 自说(优陀那).................................831
   第二项 如是语........................................834
   第三项 本生..........................................835
   第四节 长老偈.长老尼偈.譬喻.........................839
   第一项 长老偈与长老尼偈..............................839
   第二项 譬喻..........................................845
   第五节 其他各部......................................849
   第一项 天宫事.饿鬼事................................849
   第二项 佛种姓.所行藏................................853
   第三项 无碍解道.义释................................857
   第四项 小诵.........................................859
   第六节 小部与杂藏的次第集成..........................860
   第一项 铜□部的小部.................................860
   第二项 其他部派的杂藏...............................863
   第十二章 结论................................867──879
   第一节 经律为主的圣典结集...........................867
   第二节 不断传出的部派佛教圣典.......................870
   第三节 一切圣典概观...................................
 第九章 原始集成之相应教
   第一节 杂阿含经的整理
   第一项 相应教的三部分
   第一章第三节中,曾经说到:圣典的结集,有原始结集,与不断的再结集。再结集──共同审定是否佛法,是以原始结集的经律为准绳的。如『长部』(一六)『大般涅盘经』(南传七·一00──一0二)说:
  (于彼所说)「善解文句,参照经律。若参照经律,而不入契经,与律不合,……此非世尊之语」。
  (于彼所说)「善解文句,参照经律。若参照经律,而与经相应,与律相合,……确是世尊之语」。
   「参照经律」,『根有律杂事』作:「检阅经文及以律教」。以原有的经律为准绳,然后可以判决传来的是否佛法。原始结集的律部,是「波罗提木叉经」;僧伽所有的一切规制,是不能与「戒经」相违反的。经法方面,也有原始结集的部分,那就是「九分教」中的「修多罗」,『相应部』──『杂阿含经』的根本部分。这一根本的「相应修多罗」,在现存的圣典中,并没有独立的部类,而已被编入『相应部』──『杂阿含经』,成为该经的核心部分。这是根据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传承的古说而发见出来的。这部分的内容,虽同样的存在于巴梨语Pa^li的『相应部』,而文句、次第,与汉译的『杂阿含经』,更为契合,这当然由于『杂阿含经』,也属于说一切有部诵本的关系。可是,汉译的『杂阿含经』,现存本并不是完全的;次第也极为紊乱。所以应加以整理,回复『杂阿含经』的原形,然后更能明确的,确认这原始结集部分──「相应教」的存在。将根本的「相应修多罗」,与次第集出的「只夜」、「记说」(现存『杂阿含经』,是这三部分的综合),分别开来,对于原始结集的古说,将更容易得到学者的承认。
   与『相应部』相当的汉译『杂阿含经』,是刘宋时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所译的,凡五0卷,一三六二经(『大正藏』编目)。其中二三·二五──两卷(六0四·六四0·六四一──三经),实为『无忧王经』,应该除去。现存的『杂阿含经』,不但有误编的,也有脱落的,次第又非常紊乱。经近代学者的整理,汉译『杂阿含经』的原形,已大致可见。吕澄发见『瑜伽论』「摄事分」,为『杂阿含经』的本母──摩□理迦ma^tr!ka^;对于『杂阿含经』的研究,给予最有力的启发。然近人的研究,大都着重于回复汉译『杂阿含经』的原形;而现在,要在近代研究的成果上,着重于三大部分的分类。说明『杂阿含经』──『相应部』的次第集成,与「九分教」(「十二分教」中)的「修多罗」、「只夜」、「记说」──三分的次第成立相当;而确立分教与阿含的次第形成,为平行的发展。从而一扫先有分教,次有阿含;或先有阿含,次有分教的论诤。
   「相应教」与「修多罗」的古义,出于『瑜伽论』及『杂事』。由于传说久远,取意不同,所以也存有小小差别。然从差别的传说中,更能明确的了解这一结集的次第。『瑜伽论』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立「事契经」,即「四阿笈摩」(阿含),而以『杂阿含经』为本,如说:
  「事契经者,谓四阿笈摩。……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复以余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余相广长而说,是故说名长阿笈摩。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
  「如是四种,师弟展转传来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说名阿笈摩──是名事契经」。
   依此,「四阿含」是以相应教的『杂阿含经』为本的;『杂阿含』是「一切事相应教」,所以「四阿含」也通称「事契经」。那末,「事」是什么?如『瑜伽论』卷三(大正三0·二九四上)说:
  「诸佛语言,九事所摄。云何九事?一、有情事;二、受用事;三、生起事;四、安住事;五、染净事;六、差别事;七、说者事;八、所说事;九、众会事。有情事者,谓五取蕴。受用事者,谓十二处。生起事者,谓十二分缘起及缘生。安住事者,谓四食。染净事者,谓四圣谛。差别事者,谓无量界。说者事者,谓佛及彼弟子。所说事者,谓四念住等菩提分法。众会事者,所谓八众」。
   「九事」的内容,就是「一切事相应教」的事,『杂阿含经』的内容。「九事」的次第开合,现有三说,比对如下:
  〔瑜伽论本地分〕 〔瑜伽论摄事分〕 〔杂事〕
  l五取蕴─────── 3蕴─────────1五蕴
  2十二处─────── 5处─────────2六处
  3十二缘起────── 6缘起────────4缘起
  4四食──────── 7食
  5四圣谛─────── 8谛─────────5圣谛
  6无量界─────── 4界─────────3十八界
  ┌─── 1弟子所说──────6声闻所说
  7佛及弟子──┤
  └─── 2如来所说──────7佛所说
  8四念住等────── 9念住等───────8念处等
  9八众────────10八众────────9伽他
  上列三说,虽次第前后不一,而内容大体一致。这是「事相应教」──『杂阿含经』的全部内容。据『瑜伽论』「摄事分」,是分为三大类的:
 1.能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弟子所说佛所说分
  ┌─蕴界处缘起食谛───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分
 2.所说─┤
  └─念住……证净等───道品分
 3.所为说──八众────────结集品
   三大类,九事,是『杂阿含经』的内容;也可说都是「修多罗」──「事契经」。然『瑜伽论』「本事分」,解说「十二分教」中的「修多罗」,是偈颂以外的,所以除去八众的「众相应」──偈颂部分,称其他的八事为「修多罗」。又『瑜伽论』「摄事分」,虽总举九事(内开「说者事」为「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以说明「事契经」,而抉择「事契经」的「摩□理迦」,却没有「结集品」,「弟子所说」及「如来所说」,仅有九事中的七事。这样,「事契经」──「修多罗」的内容,从「四阿含」而略为『杂阿含经』的三大类;又从三类而但是二类,除去偈颂部分;更除去如来所说、弟子所说部分,而仅是蕴·处·缘起·食·谛·界·念住等道品。蕴等七事,为事相应教的根本部分。称此为「相应修多罗」,其后次第集成的,也就随之而称为「一切事相应」的「事契经」。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杂事』卷三七(大正二四·三九0上)。
  吕澄『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二二七)。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四八──六五七)。
  吕澄『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二三三──二四一)。
  『瑜伽师地论』卷三(大正三0·二九四上)。
  『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中──下)。
  『瑜伽师地论』卷八五──九八。
   第二项 事契经与摩□理迦(一)
   『杂阿含经』三大部类的第一部分,内容为:蕴、处、缘起、食、谛、界、念住等道品──七事。吕澄发见『瑜伽论』「摄事分」,为『杂阿含经』的本母。与经文相对比,次第与内容相合。特别是,「界」在圣谛以下,道品以上,与缘起为一分,似乎次第不顺,而恰好与『杂阿含经』的次第相合。在『相应部』中,「界相应」也在第二大品「因缘品」中。这可见『杂事』的以「处界」为一类;『瑜伽论』说『杂阿笈摩』,以「蕴界处」为一类,都是依后代通说而改定的了。
   『瑜伽论』「摄事分」,从八五卷起,九八卷止,共一四卷,是「事契经」的抉择宗要──「摩□理迦」ma^tr!ka^。吕澄『杂阿含经刊定记』,曾对比经文,证实为『杂阿含经』的本母;但疏略不备,错失的也多。现在再为详细的对比,以确定这一部分的次第,并为补充的,修正的说明。「摄事分」一四卷,分「行择摄」、「处择摄」、「缘起食谛界择摄」、「菩提分法择摄」四类。每类先举总颂,次出别颂,别别的抉择经文。在下面的经论对比中,一、论义是依经文而立的,但或摄多经为一门,或一经而分别为多门,不一定是一经一论相对的。二、前面说过了的,后文相同的,就简略了。这一类的有经无论,不能说是缺减,所以加( )号来说明。三、有经有论而没有颂的,特为补列,加〔〕号来说明。四、有论义而没有经文的,或是有颂的,或是没有颂的(附加的),经审细的对比,知道这都是抉择『中阿含经』、『长阿含经』的,也一一的标出。现在,先作经论的对比如下:
  〔瑜伽论摄事分〕 〔杂阿含经〕
  行择摄第一(一总颂·一一聚·九七门)
  Ⅰ颂1「界」────┐
  2「说」────┼─ 1 2
  3「前行」───┘
  4「观察」───┐
  ├─ 3 4 5 6
  5「果」────┘
  6「愚相」───── 7
  7「无常等定」─┐
  ├─ 8
  8「界」────┘
  9「二种渐次」─── 9 10
  10「非断非常」─── 11 12
  11「染净」───── 13 14
  Ⅱ颂1「略教」───┐
 
  2「教果」───┼─ 15
  3「终」────┘
  4「堕数」───── 16
  5「三遍智断」─── 17 18
  6「缚」────── 19 20 21
  7「解脱」───── 22
  8「见慢杂染」─┐
  ├─ 23 24
  9「净说句」──┘
  10「远离四具」
  按:「远离四具」,义在15……22经中。
  11「三圆满」行圆满── 25 26 27
  果圆满── 28
  师圆满── 29
  (卷八五终)
  Ⅲ颂l「想行」──┐
 
  2「愚相」──┤
  ├─ 30
  3「眼」───┤
  4「胜利」──┘
  5「九智」──── 31 32 ( 以上卷一终)
  6「无疑」──── 256 257 258
  7「胜进」──── 259
  8「三相行」─── 260
  9「我见差别」── 261
  按:上二论义次第,与经相反,今依经。
  10「法总等品」─┐
  ├─ 262
  11「三」────┘
  Ⅳ颂l「速通」──── 263
  2「自体」──── 264
  3「智境界」─── 265
  4「流转」──── 266
 
  5「喜足行」─── 267
  6「顺流」──── 268
  7「知断相」─── 269
  8「想立」──── 270
  9「违粮」──── 271
  10「师所作」─── 272( 以上卷一0终)
  (卷八六终)
  Ⅴ颂l「因」────── 59
  2「胜利」───── 60
  附义:『长含』(二一)『梵动经』。
  3「二智」───── 61
  4「愚夫分位五」── 62
  5「二种见差别」── 63
  6「圣教等」──── 64
  Ⅵ颂1「断支」───┐
 
  2「实显了行」─┼─ 65 66 67 68
  3「缘」────┘
  4「无等教」───┐
  ├ 69 70
  5「四种有情众」─┤
  6「道四」────┤
  ├ 71
  7「究竟五」───┘
  Ⅶ颂l「二品总略」─── 72
  2「三」────── 73
  3「五」────── 74
  4「有异」───── 75
  5「胜解」───── 76
  6「断」────── 77
  7「流转」───── 78
  8「有性」───── 79
  9「不善清净善清净」──80
 
  10「善说恶说师等别」─┐
  ├─ 81
  11〔非定〕──────┘
  (卷八七终)
  Ⅷ颂1「二智并其事」── 82 83 84 85
  2「乐等行转变」── 86 87 (以上卷三终)33 34
  3「请无请说经」─┐
  ├ 35 36
  4「涅盘有二种」─┘
  Ⅸ颂l「诤」────── 37 38
  2「芽」─────┐
  ├ 39 40
  3「见大染」───┘
  4「一趣」───── 41
  5「学」────── 42
  6「四怖」───── 43 44
  7「善说恶说中宿住念差别」45 46
  Ⅹ颂l「无厌患无欲」── 47 48
 
  2「无乱问记」─── 49 50
  3「相」────── 51
  4「障」────── 52
  5「希奇」───── 53
  6「无因」────┐
  ├ 54
  7「毁他」────┘
  8「染俱」───── 55 56
   ⅩⅠ颂l「少欲」────┐
  ├ 57
  2「自性等」───┘
  3「记」───── 58(以上卷二终)
  4「三」───── 103
  5「似正法」─── 104
  6「疑疑处所」── 105
  7「不记」──── 106
  8「变坏」──── 107
 
  9「大师记」─── 108
  10「三见满」─── 109
  11「外愚相等」── 110(以上卷五终)
  (卷八八终)
   处择摄第二(二总颂·九聚·八四门)
   Ⅰ颂1 「安立」
  2「差别」
  按:论义在先,经文在后。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义见1……7经。
  3「愚」──────┐
  ├ 195 196
  4「不愚」─────┘
  5「教授」───── 197
  (198 199)义见23 24 经。
  6「解脱」───── 200
  7「烦恼」───── 201
 
  8「业」邪论正论──── 『中含』(一七一)『分别大业经』。
  十对治───── 『中含』「业相应品」。
  善护不善护─── 『中含』(一二)『和破经』。
  杂染不杂染─── 『中含』(一三)『度经』。
  邪正业施设─── 『中含』(一九)『尼乾经』。
  三种──── 不详
  (卷八九终)
  Ⅱ颂l五二
  2十三
  3四业
  按:半颂集五种二业,十种五业,一种四业,又别别广说,似从『增壹阿含』集出
  ?
  Ⅲ颂l「无智」──── 202 203
  2「智」───── 204 205 206 207
  (208)义见 8 经
 
  3「定」───── 209
  4「殊胜」──── 210
  5「障」───── 211
  6「学等」──── 212
  7「著」───── 213
  8「无我」──── 214
  9「圣道」──── 215
  10「二海不同分」─ 216 217
  Ⅳ颂l「道不同分」── 218 219 220
  2「师不同分」──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义见 56 经。(以上卷八终)
  3「王国」──── 230
  4「二世间」─── 231
  5「有为」──── 232
  (233)义见71 经。
 
  6「遮身行」─── 234
  7「坚执」──── 235
  8「二空性」─── 236
  附义:『中含』(一九0)『小空经』,『中含』(一九一)『大空经』。
  (卷九0终)
  Ⅴ颂l「离欲未离欲」──┐
  ├ 237
  2「问」──────┘
  3「因缘」────── 238
  4「染路」────── 239 240
  5「保命」────── 241
  (242)义见 3 经。
  6「着处」────── 243 244 245
  7〔二杂染〕───── 246
  8〔十五相〕───── 247
  Ⅰ颂1「因同分」───── 248
 
  2「思」─────── 249
  3「缚解脱」───── 250
  (251)义见 256 257 经。
  4「相」─────── 252
  5「触遍」────── 253
  6「胜解」────── 254
  7「护根门」───── 255 (以上卷九终)
  8「教」─────── 1164
  9「爱相」────── 1165
  Ⅱ颂l「唯缘」────── 1166
  2「寻思」────── 1167
  3「愿」─────── 1168
  4「一切种律仪」─── 1169
  5「入圣教不护」─── 1170 1171
  6「胜资粮善备」─── 1172
 
  7「舍所学」───── 1173
  8「着处」────── 1174
  9「不善义」───── 1175
  10「随流」────── 1176
  11「菩萨胜余乘」─── 1177(以上卷四三终)
  12「论施设」───── 273
  (274)义见17经
  (卷九一终)
  Ⅲ颂l「上贪」──── 275
  2「教授」──── 276
  3「苦住」──── 277
  4「观察」──── 278
  5「引发」──── 279
  6「不应供」─── 280
  7「明解脱」─── 281
 
  8「修」───── 282(以上卷一一终)
  9「无我论」─── 304
  10「定法」──── 305
  11「见」───── 306 307
  12「苦」───── 308
  Ⅳ颂1「一住」──── 309 310
  2「远」───── 311
  3「涅盘」──── 312
  4「内所证」─── 313
  (314 315)义见 77 78经。
  (316 317 318)义见 86 87 33 经。
  5「辨一切智」─── 319 320 321
  6「相」──────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义见前「安立」「差别」所说。
  7「舍三学」──── 331 332
 
  (333)义见 8 经。
  8「业等」───── 334
  9「空」────── 335
  10「随行」───── 336 337 338
  11「恒住」───── 339 340 341 342 (以上卷一三终)
  12「师弟二圆满」──『中含』(一六三)『分别六处经』。『中含』(一六
  九)『拘楼瘦无诤经』。
  (卷九二终)
  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二总颂·一0聚·七九门)
  Ⅰ颂l「立」三际清净
  九相──── 283 284
  2「苦聚」──── 285 286
  3「谛观」──── 287
  4「摄圣教」─── 288
  5「微智」──── 289 290
 
  6「思量际」─── 291
  7「观察」──── 292
  8「上慢」──── 293
  9「甚深」────『中含」(九七)『大因经』。
  Ⅱ颂1「异」───── 294
  2「世俗胜义」── 295
  3「法尔」──── 296
  4「此作」───┐
  ├ 297
  5「大空」───┘
  6「分别」──── 298
  (299)义见296经。
  7「自作」──── 300 301 302 303( 以上卷一二终)
  (卷九三终)
  Ⅲ颂l「触缘」──── 343
  2「见圆满」─── 344
 
  3「实」───── 345
  4「解」─────『中含』(二三)『智经』。
  5「不爱乐」─── 346
  6「法住智」─── 347
  7「精进」──── 348
  8「生处」──── 349
  9〔圣弟子〕─── 350
  Ⅳ颂l「有灭」──── 351
  2「沙门婆罗门」─ 352 353 354
  3「受智」──── 355 356 357
  4「流转」──── 358
  5「来往」──── 359 360 361
  (362 363 364)(以上卷一四终)(365)义见25 26 27 28 经。
  6「佛顺逆」─── 366(367 368·义见206 209经)369 370
  附义:『中含』(九)『七车经』。
 
  Ⅴ颂l「安立」
  2「因缘」──── 371
  3「观察食义」── 372
  4「多诸过患」── 373
  5「杂染」──── 374 375
  6〔譬喻〕──── 376 377 378
  (卷九四终)
  Ⅵ颂l「如理」────『中含』(一0)『漏尽经』。
  2「摄」─────『中含』(三0)『象迹喻经』。
  3「集谛」────『杂含』九八四经。
  4「得」───── 379 380
  5〔瑜伽〕────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义见 71经。
  6「如病」──── 389
  7「相」───── 390 391 392
 
  8「处」───── 393
  9「业」─────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10「障」不信─── 402 403 404
  上慢─── 405
  待时─── 406(以上卷一五终)
  放逸───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断障─── 416 417 418 419 420
  11「过」─────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义见71经。
  (428 429)义见206 207 经。
  12「黑异熟等」── 430 431 432 433 434
  13「渐次」──── 435 436 437
  14「大义」──── 438 439 440 441
  15「难得」──── 442 443
  (卷九五终)
 
  Ⅰ颂l「总义」
  2「自类别」─── 444
  3「似转」──── 445 446 447 448 449
  4「三求」──── 450 451 452 453 454 455(以上卷一六终)
  Ⅱ颂1「三七界相摄」 456
  2「见」下中上── 457
  忍不忍───『杂含』九六九经。
  3「想」───── 458
  4「希奇」──── 459
  5「差别性」─── 460
  6「安立」──── 461 462 463
  7「寂静」──── 464
  (465)义见24 经。
  8「愚夫」────『中含』(一八一)『多界经』。
  Ⅲ颂l「总说」
 
  2「自性因缘」── 466
  3「见」───── 467
  4「杂染」──── 468
  5「数取趣」─── 469
  6「转差别」─── 470 471 472
  7「道理」──── 473
  8「寂静」──── 474
  9「观察」──── 475 476 477 478
  (479)义见13 14经。
  (480)义见253 254 255 经。
  Ⅳ颂l「受生起」── 481
 2「劣等」─── 482 483
  3「见等为最胜」 484
  4「诸受相差别」 485
  5「知差别」── 486 487 488 489(以上卷一七终)
 
  ┌─『中含』(一一九)『说处经』。
  6「问记」─┤
  └─『中含』(二二) 『成就戒经』。
  (卷九六终)
  菩提分法择摄第四(一总颂·一二聚·八一门)
  Ⅰ颂l「沙门」─── 『中含』(一0三)『师子吼经』。
  2「沙门义」── 『中含』(一六二)『分别六界经』。
  3「喜乐」─── 『中含』(一) 『善法经』。
  4「一切法」── 『中含』(一一三)『诸法本经』。
  5「梵行」─── 『中含』(一一一)『达梵行经』。
  6「数取趣」── 『中含』(一一二)『阿奴波经』。
  7「超」──── 『杂含』一0四二经。
  8「二染」─── 『中含』(七五)『净不动道经』。
  Ⅱ颂l「安立」
  2「边际」─── 605
  3「纯」──── 606 607
 
  4「如理」─── 608
  5「缘起」─── 609
  6「修时」─── 610
  7「障自性」── 611
  8「说」───┐
  9「发起」──┼ 612
  10「修」───┘
  Ⅲ颂l「诸根」─── 613
  2「爱味」─── 614
  3「前后差别」─ 615
  4「取相」─── 616
  5「诸缠」─── 617
  6「大果利」── 618
  (卷九七终)
  Ⅳ颂l「邪师」─── 619
 
  2「住雪山」── 620
  3「劝勉」─── 621 622 623
  (624)义见15经。
  4「系属」─── 625 626
  627 628 629
  5「净」────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渐次」─── 636
  7「戒圆满」── 637
  638 639(以上卷二四终)
  8「穗」
  9「成就」
  Ⅴ颂l「勇」
  2「力」
  3「修」
  4「等持」
 
  5「异门」
  6「神足」
  Ⅵ颂1「安立」
  2「所行境」
  按:以上经文脱落。
  642(三根)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五根)
  3「安住外异生品」652 653
  4「慧根为最胜」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按:经论次第不合,今依经次第。
  Ⅶ颂l「思择」─── 661 662 663(二力)
  664 665 666(三力)
  2「觉慧等」── 667 668 669 670 671 672 (四力)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五力)
 
  3「有学」─── 684 685( 五力与十力)
  686 687(六力)
  688 689 690 691(七力)
  692 693(八力)
  4「阿罗汉」── 694 695 696(八力)
  697 698 (九力)
  5「国等及诸王」 699 700(十力)
  6「质直」─── 701 702 703(五力与十力)
  按:经论次第不相合,今依经次第。
  Ⅷ颂1「安立」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2「渐次」─── 711( 以上卷二六终)712
  3「差别」─── 713 714
  4「食」──── 715 716 717
  5「安乐住」──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6「修」────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以上卷二七终)
  Ⅸ颂
  748 749 750 751
  l〔欲等〕───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2「清净」───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3「内外力」──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4「异门」─── 782
  783
  5「差别」─── 784 785
  786 787 788 789 790 791 792 793
  6「沙门婆罗门」 794 795 796(以上卷二八终)797 798 799 800
  按:经论次第不同,今依经文次第。
 
  Ⅹ颂l「障随惑」── 801 802 803
  2「寻」───┐
  ├ 804
  3「果」───┘
  4〔差别〕─── 805 806
  5「微细」─── 807
  6「学住」─── 808
  7「智无执」── 809 810 811 812
  8「作意」─── 813
  9「身劳」─── 814 815
  按:经论次第不同,今依经文次第。
   ⅩⅠ颂l「尊重尸罗」┐
  ├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2「净戒圆满」┘
  3「现行」─── 824
  4「学胜利」── 825 826
  827 828 829(以上卷二九终)830 831
 
  5「学差别」── 832
   ⅩⅡ颂1「安立」
  2「有变异」── 833 834 835 836
  837
  3〔润泽〕───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4「天路」─── 847 848 849 850
  5「喻明镜」── 851 852 853 854
  6「记别」依四证净──855 856
  依五随念──857
  依六随念──858 859 860(以上卷三0终)
  (卷九八终)
   在上面的比对中,可以理解到:一、论的前三分(行·处·缘起食谛界),内容上,次第上,都与经文相合。论文所抉择的契经,与现存的『杂阿含经』,决定是同一诵本。第四「菩提分法择摄」中,经文多而论义少,次第也略有倒乱,特别是「根」、「力」、「觉分」、「道分」部分。然大体来说,仍然是同一原本。也许论义减略些;应该是经文有过多少的增补。二、有论义而没有经文的,除「菩提分法」外,不是经文的缺佚,而主要是采取『中阿含经』来补充。已经比对出的,共有三一经。『中阿含经』,是初期佛法中,经整理,阐发,抉择分别而来的圣典,是说一切有部所特别重视的。『杂阿含经』为主,『中阿含经』为助,加以抉择,奠定佛法的思想宗要。三、论义在每一类的开端,大抵有「总义」、「安立」。这都是论义的总说,不是抉择一经的。四、『杂阿含经刊定记』,以为「念住」的初颂,「当经本第二十三,旧佚」。「正断」与「神足」颂,「当经本卷二十五,旧佚」。这是因为『杂阿含经』五0卷中,误编有『无忧王经』二卷。除去了,卷数就不足,所以据此以推想汉译『杂阿含经』的原形。但从对比中,知道这是不对的。「念住」的初颂,不是经文的缺佚,而是抉择『中阿含经』。「正断」与「神足」颂,的确是『杂阿含经』缺佚了。其实,「根」也是有缺文的。因为,「根」颂先明「安立」,是二十二根;次「所行境」,约六根说;然后明信等五根。经文卷二六,开始就说:「有三根:未知当知根、知根、无知根」。这三根,在二十二根中,是最后的三根。有三根,为什么没其他的根呢?「根」与「力」,『杂阿含经』与『相应部』,都是以五根、五力为主的,但并不限于五根、五力。所以从前列三根,比对论颂,可以断定为有了缺失。考『相应部』的「根相应」,共七品、一八五经,比汉译的要广得多。七品的经文,当然是以五根为主的。而第三「六根品」,有「女、男、命」── 三根;「未知当知、知已、具知」──三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第四「乐根品」,明「乐、苦、喜、忧、舍」──五根。总合起来,就是二十二根。尤其是论颂的「所行境」,明六根领境的差别,(修四念住、七觉分,得明解脱),而归于涅盘的无对。这虽然内容广了些,与『相应部』「根相应」的四一经,意义完全相合。所以今断定为:「正断」、「神足」全缺;「根」也有缺文。总合起来,就是所缺的二十五卷。所缺的另一卷经,应为卷二二。所缺失的,为卷二二、二五──二卷;古人就是为了二卷的缺失,才误以『无忧王经』编入的。而后来又卷帙错乱,以「念住」经为二四,『无忧王经』这才分编在二三与二五了。
   现在,对于这一部分(「修多罗」),依『杂阿含经』,而论定次第如下:
  蕴第一
  卷一(一──三二)卷一0(二五六──二七二) 卷三(五九──八七)卷二(三
  三──五八)卷五(一0三──一一0)
  处第二
  卷八(一八八──二二九)卷九(二三0──二五五)卷四三(一一六四──一一七
  七)卷一一(二七三──二八二)卷一三(三0四──三四二)
 
  缘起食谛界第三
  「缘起」卷一二(二八三──三0三) 卷一四(三四三──三六四) 卷一五(三六五
  ──三七0)
  「食」卷一五(三七一──三七八)
  「谛」卷一五(三七九──四0六)卷一六(四0七──四四三)
  「界」卷一六(四四四──四五五) 卷一七(四五六──四八九)
  菩提分法第四
  「念住」卷二四(六0五──六三九)
  「正断」(缺)
  「神足」(缺)
  「根」(缺)卷二六(六四二──六六0)
  「力」卷二六(六六一──七0三)
  「觉分」卷二六(七0四──七一一)卷二七(七一二──七四七)
  「道分」卷二八(七四八──七九六)卷二九(七九七──八00)
  「息念」卷二九(八0一──八一五)
 
  「学」卷二九(八一六──八二九)卷三0(八三0──八三二)
  「证净」卷三0(八三三──八六0)
 
  吕澄『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二三三──二四一)。
  经文编目,依『大正藏经』。
  吕澄『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二四0)。
  『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上)。
  『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四0──四一)。
 
   第三项 只夜(二)
   称为「结集品」的「只夜」,是『杂阿含经』中,以偈颂问答说法,与『相应部』的「有偈品」相当。『杂阿含经』这一部分的次第,也是错乱的。好在有『别译杂阿含经』,可比对而得到完整的次第,这是近代学者整理的成绩。『别译杂阿含经』,「失译」「附秦录」。『大正藏』依「高丽藏本」作一六卷,分「初诵」与「二诵」,次第非常紊乱。「宋藏」等本分为二0卷,次第较为合理。「别译」本,结颂也多数保存,便于整理;所以近代学者,都依这二0卷本,比对『杂阿含经』。然而「别译本」,在分卷方面,也有不近情的。分卷,是译者所分的;篇幅的长短,前后都相近。依『大正藏』来说,每卷约六或七页(也有长达九页的)。而「别译本」的卷一三·卷一四,每卷仅三页,这显然是有问题的。次第也未必合于原有次第,如卷一到一二,是偈颂。卷一三到一九,是长行;这是属于另一部分的(佛所说分)。卷二0,又是偈颂,体例不免杂乱。依『杂阿含经』,这是连接卷一二以下的。而且,卷二0也只有三页,比对『杂阿含经』,原来脱落了一大段。还有,「别译本」的结颂中有,而经文没有的,却存在于『杂阿含经』中。如二五七经下的结颂,有「龙胁」,而经文缺;恰与『杂阿含经』的一二一九经相合。一六0经下,结颂有「十二」,经文也没有,但与『杂阿含经』的九三三经相合。所以「别译」二0卷本,次第与内容,大体可信,而多少也要依『杂阿含经』来校正的。现在依「别译本」卷一到一二,及卷二0──偈颂部分,比对『杂阿含经』,以推定这一部分的应有次第。
  〔别译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
  ┌─一──一九 │一0六二──一0八0─── 卷三八
  卷一─┤ │
  └─二0──二二 │一0八一──一0八三─┐
  ┌─二三──三二 │一0八四──一0九三─┼─ 卷三九
  卷二─┤ (缺) │一0九四──一一0三─┘
  └─三三──四二 │一一0四──一一一三─┐
 
  ┌─四三──四八、五0 │一一一四──一一二0─┴─ 卷四0
  卷三─┼─四九、五一、五二 │一二二二──一二二四─┐
  ├─ (缺) │一二二五───────┼─卷四六
  └─五三──六二 │一二二六──一二三五─┤
  ┌─六三──六七 │一二三六──一二四0─┘
  卷四─┤ │
  └─六八──八三 │一一四五──一一六0─┬─ 卷四二
  ┌─八四──八六 │一一六一──一一六三─┘
  ├─八七 │(缺)
  卷五─┼─八八 ──九一 │八八──九一───┐
  ├─二五八──二六八 │九二──一0二──┴────卷四
  ├─九二 ──一00 │一一七八──一一八七─┐
  └─一0一──一0六 │一一八八──一一九三─┼─卷四四
  ┌─一0七──一一0 │一一九四──一一九七─┘
  卷六─┤ │
  └─二一四──二二三 │一一九八──一二0七─┐
  ┌─二二四──二三0 │一二0八──一二一四─┼─卷四五
 
  卷七─┼─二五0──二五五 │一二一五──一二二一─┘
  └─二五六──二五七 │九九三──九九四───┐
  ┌─一三二──一四二 │九九五──一00四──┼─ 卷三六
  卷八─┴─二三一──二四九 │一00五──一0二二─┘
  ┌─一六一──一六五 │五七六──五八0──┐
  ├─(缺) │五八一───────┤
  ├─一六六──一七二 │五八二──五八八──┼── 卷二二
  卷九─┼─一八一──一八九 │五八九──五九七──┤
  ├─一七三──一七七 │五九八──六0二──┘
  └─一七八──一八0 │一二六七──一二六九─┐
  卷十───二六九──二八七 │一二七0──一二八九─┼─ 卷四八
  ┌二八八──二九二 │一二九0──一二九三─┘
  卷十一─┴二九一─三一七 │一二九四──一三一八─┐
  ┌三一八──三二三 │一三一九──一三二四─┴─ 卷四九
  卷十二─┴三二四──三二九 │一三二五──一三三0─┐
 
  卷二十──三五一──三六四 │一三三一──一三四四── 卷五0
  (缺) │一三四五──一三六二─┘
 经上来的对列,可见『杂阿含经』的偈颂部分,共一三卷;误编在别处而错乱的,仅卷四一·四三·四六·四七──四卷而已。次第与内容,虽与「八众」的次第不合,也还是部类分明的,如:
  卷三八──比丘众
  卷三九──魔众
  卷四0──帝释众
  卷四六─<
  卷四二──刹帝利众
  \
  卷 四──婆罗门众
  /
  卷四四──梵天众
  卷四五──比丘尼众
  /
  卷三六─┬婆耆沙(尊长)众
  卷二二─┴┐
 
  卷四八──天子(天女)众
  卷四九──夜叉众
  \
  卷五0──林神众
  如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六四九)。
  『别译杂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二,四六三下)。『杂阿含经』卷四五(大正二·三三二中)。
  『别译杂阿含经』卷八(大正二·四三四下)。『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八下)。
  『别译杂阿含经』一三九经,『杂阿含经』缺。
  『别译杂阿含经』二九一·二九二经,与『杂阿含经』一二九三·一二九四经相合,但次第颠倒。
   第四项 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三)
   『杂阿含经』的第三部分──「弟子所说、如来所说」,次第与内容,都参差杂乱。近代学者的整理,也还不能完全妥当。『杂阿含经』五0卷,除了『无忧王经』二卷,蕴处等二一卷余·偈颂一三卷外,还有一三卷余,这就是第三部分。次第与内容,应该是有关的,所以从内容的分类,前后的关联,来推定这一部分的次第。
  一「罗陀」───────一一一──一三二
  ┌──一三三──一三八(以上卷六)
  二「见」─────┤
  └──一三九──一七一
  三「断知」───────一七二──一八七(以上卷七)
  ※ ※ ※
  ┌阎浮车───四九0
  四「舍利弗」─┼沙门出家──四九一
  └比丘等───四九二──五00
  ┌─五0一──五0三(以上卷一八)
  ┌佛与天─┤
  │ └─五0四──五0七
  五「目犍连」─┤
  └勒叉那───五0八──五三四
  ┌─五三五──五三六(以上卷一九)
  六「阿那律」──────┤
  └─五三七──五四五
  七「大迦旃延」───────五四六──五五五
  ┌──五五六──五五八(以上卷二0)
  八「阿难」──────┤
  └──五五九──五六五
 
  九「质多罗」────────五六六──五七五(以上卷二一)
  ※ ※ ※
  一0「证净等」───────一一二一──一一三五
  按:上与菩提分法的「证净」相衔接。
  ┌──一一三六──一一四四(以上卷四一)
  一一「大迦叶」────┤
  └──九0五──九0六
  一二「聚落主」───────九0七──九一六
  ┌──九一七──九一八(以上卷三二)
  一三「马」──────┤
  └──九一九──九二六
  一四「释氏」────────九二七──九三六
  ┌──九三七──九三九(以上卷三三)
  一五「生死众多」───┤
  └──九四0──九五六
  一六「婆蹉出家」──────九五七──九六四
  ┌──九六五──九六九(以上卷三四)
  一七「外道出家」───┤
  └──九七0──九七九
 
  按:从「大迦叶」到「外道出家」,共四卷,与『别译杂阿含经』(二诵)卷一三──  卷一九的次第相合。
  ┌───九八0──九九二(以上卷三五)
  一八「杂」─────┤
  └───一二四一──一二六四
  ┌─ 一二六五──一二六六(以上卷四七)
  ┌─ 比丘─┤
  一九「病」─┤ └─ 一0二三──一0二九
  └─ 长者─── 一0三0──一0三八
  二0「法」──────── 一0三九──一0六一(以上卷三七)
  ※ ※ ※ ※
  二一「杂」─────────八六一 ──九0四(卷三一)
 
  按:这一卷,前后都不相关联。卷初列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寿命,共三经。然经上说:「如佛说六经」,可见是别说六欲天寿,经文有所脱落。
   说一切有部系所传的,「弟子所说、如来所说」,在全经的地位,并不一致。或在「缘起食谛界」与「菩提分法」中间,如『瑜伽论』「本地分」,『杂事』。或在最前,如『瑜伽论』「摄事分」。然以汉译『杂阿含经』来说,是间杂的分列在「修多罗」长行中间的,这应该是较古的组织形态。
  『杂阿含经』卷三一(大正二·二一九中)。
  『瑜伽师地论』卷三(大正三0·二九四上)。『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
   第五项 杂阿含经原形的论定
   蕴·处·缘起(食谛界)·念住等菩提分法──四分,是「相应修多罗」。比丘等众相应偈颂,是「只夜」。这五分的分类,虽然次第前后不同,而与『相应部』的分为五品,是一样的。佛及弟子所说,是「记说」,间杂的附入各「修多罗」下,也与『相应部』相近。所以『杂阿含经』古形,就是这样的间杂,没有次第组织似的。汉译『杂阿含经』,只是更多一些卷帙次第的错乱吧了!经上来的分别条理,『杂阿含经』的原有次第,可见是这样的:
  (蕴相应分第一)
 (1)卷一 ──蕴[一]
 (2) 卷一0──蕴[二]
 (3)卷三──蕴[三]
 (4)卷二──蕴[四]
 (5)卷五──蕴[五]
 (6)卷六……………………………l罗陀·2见[上]
 (7)卷七………………………………2见[下]·3断知
  (处相应分第二)
 (8)卷八──处[一]
 (9)卷九──处[二]
 (10)卷四三──处[三]
 (11)卷一一──处[四]
 (12)卷一三──处[五]
  (因缘相应分第三)
 (13)卷一二──缘起[上]
 (14)卷一四──缘起[中]
 (15)卷一五──缘起[下]·食·谛[上]
 (16)卷一六──谛[下]·界[上]
 (17)卷一七──界[下]
 (18)卷一八……………………4舍利弗·5目犍连[上]
 (19)卷一九………………………5目犍连[下]·6阿那律[上]
 (20)卷二0………………………6阿那律[下]·7大迦旃延·8阿难[上]
 (21)卷二一………………………8阿难[下]·9质多罗
 (22) (缺)
 (23)卷三一………………………21杂
   (菩提分法相应分第四)
 (24) 卷二四(7)──念住[上]
 (25) 念住[下]·正断·神足·根[上](上缺)
 (26) 卷二六──根[下]·力·觉分[上]
 (27) 卷二七──觉分[下]
 (28) 卷二八──道分[上]
 (29) 卷二九──道分[下]·息念·学[上]
 (30) 卷三0──学[下]·证净
 (31) 卷四一………………………10证净等·11大迦叶[上]
 (32) 卷三二………………………11大迦叶[下]·12聚落主·13马[上]
 (33) 卷三三………………………13马[下]·14释氏·15生死众多[上]
 (34) 卷三四………………………15生死众多[下]·16婆蹉出家·17外道出家[上]
 (35) 卷三五………………………17外道出家[下]·18杂[上]
 (36) 卷四七………………………18杂[下]·19病[上]
 (37) 卷三七………………………19病[下]·20法
  (众相应分第五)
 (38)卷三八──比丘众
      /
 (39)卷三九──魔众
 (40)卷四0──帝释众[上]
 (41)卷四六──帝释众[下]·刹帝利众[上]
 (42)卷四二──刹帝利众[下]·婆罗门[上]
 (43)卷四───婆罗门众[中]
 (44)卷四四──婆罗门众[下]·梵天众
 (45)卷四五──比丘尼众,婆耆沙(尊长)众[上]
 (46)卷三六──婆耆沙尊长众[下]·天子天女众[一]
 (47)卷二二──天子天女众[二]
 (48)卷四八──天子天女众[三]
 (49)卷四九──天子天女众[四]·夜叉众[上]
 (50)卷五0──夜叉众[下]·林神众
   整理现存的『杂阿含经』,改正次第的错乱,就回复了旧有的原形。因为「念住」末,「正断」、「神足」、「根」初,经文佚失了二卷,所以或者误以『无忧王经』来足数。本为卷二二、二五,后又错乱为二三、二五。除此以外,卷帙错乱的,仅卷二·四·一0·一二·一三·二二·二四·三一·三六·四一·四三·四六·四七──一三卷。或以为错乱极多,原因在:一、佛及弟子所说,确有这一类经文,但是间杂的,分散在蕴、处、缘起(食谛界)、念住等菩提分法之下。虽然约义而称之为「弟子所说,如来所说」(或分为声闻相应、独觉相应、如来相应),而事实上,并没有类集在一处。这所以『瑜伽论』「本地分」,与「摄事分」所说,前后次第不一。汉译『杂阿含经』,已将「弟子所说」,集成一类,而题为「弟子所说诵第四」;但「如来所说」部分,还是分列在多处,没有集成一类。如卷六、卷七的「罗陀」与「见」,『相应部』也编在「蕴品」以内,与『杂阿含经』相合。「摄事分」的「摩□理迦」,没有抉择,可见这是随类附录,而实际是「如来所说」,不是古典的「相应修多罗」。所以五0卷本的次第整理,不应该存有「如来所说」,也类集为一诵的想法。二、现存本的卷三一,一般叙列于「菩提分法」以下,「如来所说」部分。如这样,这部分的次第,是卷三一(误作四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误作四七)·三七。加上现存本的卷三一,应为三八。即使向前移一下,这部分就应以卷三八为止。如这样,与偈颂部分,以卷三八开始,就陷于矛盾,多出了一卷。查卷二一与二三卷中,缺了一卷(现在的卷二二,是偈颂)。如知道这是经文的缺佚,那就全经的卷帙次第,无须重大改变了。这部分,与卷二一(弟子所说)不合,然如记着「弟子所说」与「如来所说」,原是分列在多处的,也就不用怀疑了。三、『杂阿含经刊定记』,以为『杂阿含经』原本,「弟子所说」与「如来所说」,都是类集成一部的,所以取「四分十诵」的传说,大为改订。这是依「弟子所说」、「如来所说」的意义,整理成部。如说是进一步的整理完善,也许是对的。如以为『杂阿含经』的原形如此,那就错了!『杂阿含经』原形的全部次第,再为简列如下:
  蕴相应分第一
  卷一·卷二(误作一0)·卷三·卷四(误作二)·卷五·
  (附入)卷六·卷七
  处相应分第二
  卷八·卷九·卷一0(误作四三)·卷一一·卷一二(误作一三)
  因缘相应分第三
  卷一三(误作一二)·卷一四·卷一五·卷一六·卷一七·
  (附入)卷一八·卷一九·卷二0·卷二一·
  卷二二(缺)
  菩提分法相应分第四
  卷二四·卷二五(缺)·卷二六·卷二七·卷二八·卷二九·卷三0·卷三一[上](误作
  四一)
  (附入)卷三一[下](同上)·卷三二·卷三三·卷三四·卷三五·卷三六(误作四七)
  ·卷三七
  众相应分第五
  卷三八·卷三九·卷四0·卷四一(误作四六)·卷四二·卷四三(误作四)·卷四四
  ·卷四五·卷四六(误作三六)·卷四七(误作二二)·卷四八·卷四九·卷五0
   汉译『杂阿含经』,经上来的整理,可见「相应修多罗」及「只夜」(偈颂)以外,还有第三分──弟子与如来的「记说」,分编在各处。在这三部分的分别中,抉出了原始结集的「相应教」,也就是「摩□理迦」所抉择的「事契经」。
  上为推定的原形卷次,下为现在经本的卷次。
  ……,表示虽间杂在蕴等相应下,而实为弟子及如来所说部分。
  旧题「诵六入处品第二」(大正二·四九中)。
  旧题「杂因诵第三品之四」(大正二·一0八下)。
  旧题「杂因诵第三品之五」(大正二·一一六下)。
  旧题「弟子所说诵第四品」(大正二·一二六上)。
  旧题「第五诵道品第一」(大正二·一七0下)。
  吕澄『杂阿含经刊定记』说:「旧刊排列无误者,全经五十卷中,仅十二卷而已」(『内学』第一辑二三)。依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对列,也仅一五卷相合(六五六)。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中──下)。
  『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二二四──二三三)。
  「附入」,指弟子所说,如来所说部分。
   第二节 说一切有部本与铜□部本的比较
   上来,从三大部分的分别研求,推定『杂阿含经』的原形次第,并从三部分的分类中,知道「相应教」的根本部分:这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传说。铜□部Ta^mras/a^t!i^ya所传的『相应部』,没有大分为三部分的传说,然从次第内容来看,也还是相近的。『相应部』分为五品,五六相应,次第内容如下:
   Ⅰ有偈品Saga^tha-vagga(一一相应)l诸天相应Devata^-sam%yuttam%%·2天子相应Devaputta-sam%yutta·3拘萨罗相应Kos/ala^-sam%yutta·4魔相应Ma^ra-sam%yutta·5比丘尼相应Bhikkhuni^-sam%yutta·6梵(天)相应Brahma-sam%yutta·7婆罗门相应Bra^hman!a-sam%yutta·8婆耆沙相应Van%gi^sa-thera-sam%yutta·9林相应Vana-sam%yutta·10夜叉相应Yakkha-sam%yutta·11(帝)释相应Sakka-sam%yutta
   Ⅱ因缘品Nida^na-vagga(一0相应)12因缘相应Nida^na-sam%yutta·13现观相应Abhisamaya-sam%yutta·14界相应Dha^tu-sam%yutta·15无始相应Anamatagga-sam%yutta·16迦叶相应Kassapa-sam%yutta·17利得供养相应La^bhasakka^ra-sam%yutta·18罗侯罗相应Ra^hula-sam%yutta·19勒叉那相应Lakkhan!a-sam%yutta·20譬喻相应Opamma-sam%yutta·21比丘相应Bhikkhu^-sam%yutta
   Ⅲ蕴品Khandha-vagga(一三相应)22蕴相应Khandha-sam%yutta·23罗陀相应Ra^dha-sam%yutta·24见相应Dit!t!hi-sam%yutta·25入相应Okkantika-sam%yutta·26生相应Uppa^^da-sam%yutta27烦恼相应Kiles/a-sam%yutta·28舍利子相应Sa^riputta-sam%yutta·29龙相应Na^ga-sam%yutta·30金翅鸟相应Supan!n!a-sam%yutta·31乾闼婆相应Gandhabbaka^ya-sam%yutta·32云相应Vala^ha-sam%yutta·33婆蹉种相应Vacchagotta-sam%yutta·34禅相应Jha^na-sam%yutta
   Ⅳ六处品Asl!a^yatana-vagga(一0相应)35六处相应Sal!a^yatana-sam%yutta·36受相应Vedana^-sam%yutta·37女人相应Ma^tuga^ma-sam%yutta··38阎浮车相应Jambukha^daka-sam%yutta·39沙门出家相应Sa^man!d!aka-sam%yutta·40目犍连相应orggala^na-sam%yutta·41质多相应Citta-sam%yutta·42聚落主相应Ga^mani-sam%yutta·43无为相应Asan%khata-sam%yutta·44无记说相应Avya^kata-sam%yutta
   Ⅴ大品Maha^vagga(一二相应)45道相应Magga-sam%yutta·46觉支相应Bojjhan%ga-sam%yutta·47念处相应Satipat!t!ha^na-sam%yutta
   ·48根相应Indriya-sam%yutta·49正勤相应Sammappadha^na-sam%yutta·50力相应Bala-sam%yutta·51神足相应Iddhipada-sam%yutta·52阿那律相应Anuruddha-sam%yutta·53禅相应Jha^na-sam%yutta·54入出息相应A^na$pa^na-sam%yutta·55预流相应Sota^patti-sam%yutta·56谛相应Sacca-sam%yutta
   『相应部』的长行四品,与『杂阿含经』的「五阴品」、「六处品」、「因缘品」、「道品」,大类是一致的。依『瑜伽论』「摄事分」,「相应教」的根本部分,分为四分、一六事;『相应部』与之相当的,就是四品的主要部分,一五相应。对列如下:
   〔杂阿含经〕 〔相应部〕
   Ⅰ五取蕴─── 取蕴──── 22蕴相应─── Ⅲ蕴 品
   Ⅱ六处──── 处───── 35处相应─┬─ Ⅳ处品
  36受相应─┘←-----------+
   ┌─缘起─────12因缘相应─┐ |
  ├─食---------------/ ├ Ⅱ因缘品 |
   Ⅲ因缘──┼─谛→ 56 │ |
  └─界──────14界相应──┘ |
  」------------------------------------+
  ┌念住─────47念住相应──┐
  ├正断(佚)──49正勤相应──┤
  ├神足(佚)──51神足相应──┤
  ├根──────48根相应───┤
  ├力──────50力相应───┤
   Ⅳ菩提分法─┼觉分─────46觉支相应──┼──Ⅴ大品
  ├道分─────45道支相应──┤
  ├息念─────54入出息相应─┤
  ├学─────────────┤
  └证净─────55预流相应──┤
  56谛─────┘
 
   『相应部』后四品的主要部分──一五相应,与『杂阿含经』的一六事相对比,就显出了分类的一致。其中有无不同的,是『杂阿含经』有(三)「学」,而『相应部』没有。开合不同的,『相应部』「六处品」立「受相应」,与『杂阿含经』「因缘分」中,「界」的一部分相当。『杂阿含经』「因缘分」,别立「食」,而『相应部』含摄在「因缘相应」中。说一切有部的『杂事』,也没有说到「食」,可见这「食」是新的安立。所属部类不同的,『杂阿含经』中,「谛」属于「因缘分」,而『相应部』属于「大品」。谛与蕴、处、界、缘起相关联,早已成为上座部Sthavira系的共义。然『杂阿含经』说:「何等为慧根?若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慧根」。又说:「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四圣谛是慧,是四谛的如实知(不如实知,就不能称为四圣谛),所以属于「大品」,是更适当的。说一切有部的『法蕴足论』,以「念住品」、「四谛品」、「静虑品」为次第,可见四谛是道品的一类。『发智论』立四十二章,四谛与四静虑为次第。『大□婆沙论』分四十二章为三类:四谛是「功德类」,而不是蕴、处、缘起等「境界类」所摄,也保存了四谛属于道品的古义。被称为「修多罗」的原始结集部分,『杂阿含经』与『相应部』,可说是一致的。上座部系阿□达磨的根本论题,也就是这些。
   长行四分的次第,铜□部为:「因缘」、「蕴」、「六处」、「大」。说一切有部为:「蕴」、「处」、「因缘」、「道」。次第虽有不同,而以菩提分法为后,是相同的,这可说是上座部诵本的原形。大众部Maha^sa^m!ghika所传的,显然不同,如『摩诃僧只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说:
  「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
   又,『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说:
  「杂者,诸经断结,难诵难忆,事多杂碎」。
   『僧只律』所举例的,根、力、觉、道,显然指「修多罗」的菩提分法。『分别功德论』所说的「诸经断结」,也该是修持的法门。「相应教」的原形,应该是以菩提分法为首的。『中部』『如何经』,说到当时的阿□达磨,就是四念处等菩提分法。说一切有部现存的古形论书──『法蕴足论』,全论二一品的次第,也是先明菩提分法,然后说到根、处、蕴、多界、缘起。阿□达磨的论题,无疑是本于『杂阿含经』的四分,一六事(『相应部』的四品的一五相应)。古形阿□达磨,以菩提分法为先,证明了大众部传说的『杂阿含经』,以根、力、觉、道为先,正是部派未分以前的原形。等到二部分立,「相应教」的部类次第,上座部改为以蕴、处等为先,菩提分法在后。这表示了大众部传承旧说,重于修持的立场,而上座部却重于究理了。
   「相应教」经过部派的整治,补充(编入『相应部』中),成为不同的诵本。大众部本没有传来,所以原形已无从考论。但可以决定的是:「修多罗」的原始结集,文体是精简的(「如是我闻」等序说、结说,都是以后加上的)。随类而分为多少「相应」,次第是不免杂乱的。在『杂阿含经』与『相应部』中,文句大同小异的非常多,这可说是原始结集的特色。佛门的诸大弟子,对大众(与会者)提贡的佛说,凡公认为佛说的,取审慎而博采的立场,一起集录下来,而不敢轻率的取去。同一论题(如约「蕴」说)而文句小异的;或文句相同,而约「蕴」,约「处」等别说;或文句同而听众不同,都一起集录下来。「相应部」的杂乱,敢说是原始结集的实际情形。又如「缘起」说、五支说、九支说、十支说等,都集录为「缘起相应」。这是佛陀四五年中,应时应机而开展出来的不同教说;由弟子们传诵出来,就一起集录下来。
   在不断的集出过程中,次第可能调整;文句推衍而渐长;性质近似的,也有所增补。大概的说:文句渐长,内容与事缘相结合;被称为「弟子所说」、「如来所说」的,也不免多少参杂进去。以『杂阿含经』的「五阴诵」,『相应部』的「蕴相应」为例来说:「五阴诵」共一四颂,一一二经;「蕴相应」为一五品,一五八经。「五阴诵」的前四颂(一──二九」,最精练简略。七──一0颂(五九──八一);一二颂(三七──四六),文句长一些,但仍旧是法义的开示。而五颂(三0──三二·二五六──二六二);六颂(二六三──二七二);一四颂(五七,五八,一0三──一一0):不但文段长,还参合了事缘与譬喻。就在这长篇部分,二六二经是佛涅盘以后,阿难A^nanda 以『化迦□延经』来教化阐陀Chanda,这当然不是「王舍结集」的原典。又如五八经是「十门问记」,对五蕴作十门的分别问答。这是问记──「记说」;而且是广问答,觉音Buddhaghos!a判为「九分教」的「□陀罗」。这样的条理分明,充分表示了论义的成熟,也不可能为原始结集的。但上述二经,不仅见于『杂阿含经』的「五阴诵」,也见于『相应部』的「蕴相应」。二本一致,可见这是上座部系的原典如此。「修多罗」已有了增编,「弟子所说」及「如来所说」,也有多少参杂,这是从现存的二部中,所得的结论。
   现存的「相应教」部分,说一切有部与铜□部本,虽部类大致相同,而内容大有出入。从『瑜伽论』「摄事分」所见,「蕴」、「处」、「因缘」──三分,与『杂阿含经』,可说完全相同。而「菩提分法」,尤其是「力」、「觉支」、「道」,次第很乱,而经文比论要多些。将说一切有部本与铜□部本对比,铜□部所传的经文更多了,对列如下:
  〔杂阿含经〕 〔相应部〕│〔杂阿含经〕 〔相应部〕
   蕴  一一二经 一五八经 │ 念住 三五经 一0三经
   处  一三一经 二0七经 │ 正断 (缺) 五四经
   缘起五七经 九三经 │ 神足 (缺) 八六经
   界  四六经 六八经 │ 根 一九经 一八五经
   力  四三经 一一经 │ 学 一七经
   觉分 四四经 一七五经 │ 证净二八经 七四经
   道分 五三经 一八0经 │ 谛 六四经    一三一经
   息念 一五经 二0经 │
   如上对列,铜□部所传,比说一切有部所传,多出不少。然『大正藏经』本,计算经数,并不精确。如『杂阿含经』六五──六八经,结颂为:「受与生及乐,亦说六入处,一一十二种,禅定三昧经」。「受」、「生」、「乐」、「六入」──四经,每经有从「观察……作证十二经」,实计应为四八经。如切实计算,「五阴」为一七五经;「处」为二五九经;「缘起」(及食)为七八经,界(受在内)为六五经,虽经文的增减,互有同异,而大数相近。但「菩提分法」部分,铜□部本,增出三、四倍以上,是值得注意的。以「觉支」为例:『杂阿含经』本,自七0四(大正藏编目)起,七四七止,共四三经。然依经文,七四五中,应增三经;七四七中,应增一九经:全数应为六五经。『相应部』本,共一八品。前八品,共七六经,与『杂阿含经』相近。(后二品的经,即『杂阿含』的最后数经)。『相应部』此下,有约「远离」而说的「恒河广说」、「不放逸品」、「力所作品」、「寻觅品」、「瀑流品」──五品;又约「欲贪调伏」,说「恒河广说」等五品。这十品九九经,都是『杂阿含经』本所没有的。这一类的广说,「觉支」、「道」、「念处」、「根」、「正勤」、「力」、「神足」、「静虑」、「谛」,都是有的。这就是『相应部』本,有关「菩提分法」的经,特别多的原因所在。『相应部』的这些广说,是有组织的,这已没有随类次第的结集特性,而近于编纂了。说一切有部,不完全是古形的,但在这部分上,比『相应部』本还近古些。
  『杂阿含经』卷一七(大正二·一一九上──一二四中)。
  『相应部』「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一六──二0·一四二──一五0)。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下)。『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一0──一一)
  『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中)。『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六)。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九0(大正二七·四六六中)。
  参阅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七0──七一)。
  『中部』『如何经』(南传一一上·三一一──三一六)。
  『杂阿含经』卷一0(大正二·六六中──六七上)。
  『杂阿含经』卷二(大正二·一四中──一五上)。
  『相应部』「蕴相应」(南传一四·二0八──二一二·一五九──一六六)。
  「食」,合计在「缘起」内。
  「受相应」,合在「界相应」中计算。
  「证净」,与『相应部』「预流相应」相当。
  『杂阿含经』卷三(大正二·一八上)。
 第十章 四部阿含
   第一节 相应(杂)阿含
   原始佛教的契经,四部阿含──「相应」、「中」、「长」、「增一」,是部派所公认的。其中,汉译称为「杂阿含」的,据『根有律杂事』,名为「相应阿笈摩」Sam%yutta$gama。这与巴梨『相应部』Sam%yutta-nika^ya,名称是相同的。然本名「相应」,为什么从来都译为「杂」呢?『瑜伽论』说是「间厕鸠集」。大众部Maha^sa^m!ghika说是「事多杂碎」。总之,经文简短,而次第不免杂乱。然称为「杂阿含」的真意义,也许并不如此。为了说明的便利,留到下一章去说。
   在上一章中,曾论究『杂阿含经』的原形,从「修多罗」、「只夜」、「记说」(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三部分去分别。作为『杂阿含经』的根本,原始结集的「相应修多罗」,是分为四品,一六事(『相应部』为一五相应)。后来集出「只夜」,也就名「众相应」;集出「记说」,也就名为「弟子所说,如来所说相应」。三部分的集成,都称之为「相应」,即(广义的)「相应教」的成立。当时,还不会称为「相应部」、「相应阿含」;称为「相应部」或「相应阿含」,是在「四部」成立流传的时代。
   在次第上,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本『杂阿含经』,先长行而后偈颂;而铜□部Ta^mras/a^t!i^ya『相应部』,却是先「有偈品」而后长行。或者以为:『五分律』说:「此是杂说,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说,今集为一部,名杂阿含」。『四分律』说:「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集为杂阿含」。『□尼母经』说:「与比丘相应,与比丘尼相应,与帝释相应,与诸天相应,与梵王相应,如是诸经,总为杂阿含」。以比丘、比丘尼、诸天等为例,说明「杂阿含」的内容,与『相应部』的「有偈品」在前相合。特别是『别译杂阿含经』,也是先偈颂而后长行。所以『相应部』──『杂阿含』的原形,应该是偈颂在先的。对于这,我的意见,恰好相反。主要的理由,是「九分教」的次第成立中,先「修多罗」而后「只夜」,「修多罗」就是「蕴」、「处」等品中的主要部分。『四分律』与『五分律』,与铜□部同属于分别说系Vibhajyava^din。属于同一系统,组织相同,是不足以证明为原形的。『别译杂阿含经』,传为饮光部Ka^s/yapi^ya诵本,这也是分别说系的一部。『□尼母经』,律部近于『四分律』。这是先上座部Pu^rva-sthavira,在说一切有部,分别说部──二大系中,多少接近于分别说。所以所举的文证,如理解其部派的立场,就知道不能作为原形如此的证明。而且据大众部的传说,也是长行(「道品」)在前的。
   「弟子所说、如来所说」──「记说」部分,『相应部』本没有类集为二部,而是间杂的附属于四品的。这一部分,『杂阿含经』分属于「蕴」、「因缘」、「菩提分法」,而「处」下却没有。从体例上,可断定说一切有部本,已经过改编。「弟子所说」,已类集为一部,题为「弟子所说诵」。『瑜伽论』作「弟子所说,如来所说分」;『杂事』作「声闻品」、「佛品」:这可见「如来所说」,也已类集为一部了。与『相应部』相比对,可推定为:说一切有部的『杂阿含经』,从(自宗的)原典的分属四品,演进到现存的『杂阿含经』,别立「弟子所说诵」,而「如来所说」,还分编在三处。再演进到『杂事』所说,已集成「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为二品。这一组织的演变,是由于古传「记说」的禀承:「谓诸经中,诸弟子问,如来记说;或如来问,弟子记说;或弟子问,弟子记说」,而有意的渐为「弟子所说」、「如来所说」的分别类集。从这点去看,现存的『杂阿含经』,虽不是说一切有部的原典,还是早于『瑜伽论』及『杂事』成立的时代。
   组成『杂阿含经』的三部分,除四品,一六事外,其余的就是「记说」与「只夜」。「弟子所说,如来所说」──「记说」部分,「弟子所说」已集成一部;而「如来所说」,还分散在三处。『相应部』共四五相应(除有偈品),除四品中的一五相应,还有三0相应,分属于四品,与「弟子所说、如来所说」相当。以二本相对比,有无、次第、开合,比起「修多罗」部分,显然要大得多了!如:
  〔杂阿含经〕 〔相应部〕
  ┌─罗陀────────23罗陀相应
  蕴─┼─见─────────24见相应
  └─断知
  ┌─38阎浮车相应
  ┌─舍利弗────┼─39沙门出家相应
  │ └─28舍利弗相应
  │ ┌─40目犍连相应
  ├─目犍连────┴─19勒叉那相应
  ├─阿那律──────52阿那律相应
  ├─大迦旃延
  因缘┼─阿难
 
  ├─质多───────41质多相应
  │ ┌─32云相应
  │ ├─34禅相应
  └─杂──────┼─43无为相应
  ├─13现观相应
  ├─25入相应
  ├─26生相应
  └─27烦恼相应
  ┌─大迦叶──────16迦叶相应
  ├─聚落主──────42聚落主相应
  ├─马
  ├─释氏
  道─┼─生死众多─────15无始相应
  ├─婆蹉出家─────33婆蹉种姓相应
  ├─外道出家─────34无记说相应
 
  │ ┌─17利得供养相应
  ├─杂──────┴─20譬喻相应
  ├─病
  └─法
  18罗侯罗相应
  21比丘相应
  29龙相应
  30金翅鸟相应
  31犍闼婆相应
  37女人相应
  53禅相应
 
   『相应部』的三0相应,与『杂阿含经』相近的,共二三相应。此外,21「比丘相应」,『杂阿含经』是属于偈颂,「众相应」的。18「罗侯罗相应」,53「禅相应」,分散在各处。『杂阿含经』「弟子所说」中的「阿难」与「大迦叶」,『相应部』也是分编在各处的。从这可以推见:「弟子所说」,「如来所说」部分,起初或随人,或随法,附入相关(的「修多罗」)部分。分为多少相应,依类集合在一处,是后来的事。『相应部』的29「龙相应」,30「金翅鸟相应」,31「犍闼婆相应」,『杂阿含经』中缺。在这二三相应中,「罗陀相应」,「见相应」,先后次第,属于「蕴品」,完全与『杂阿含经』相合。在类别的组织上,这部分的差异比较大。那是本来附编于「修多罗」中,本没有一定的,必然的地位。等到部派间各自整理,分类的差别也就大了。
   「只夜」──偈颂部分,『相应部』集为「有偈品」,共一一相应。在组织上、内容上,与『杂阿含经』(末后一三卷)大同,只是次第变动而已。惟一不同的,是『相应部』将「比丘相应」,编入「因缘品」中。「比丘相应」是偈颂,在文体上,是应该编在「有偈品」的。二本的内容与次第,对列如下:
  〔杂阿含经〕 〔相应部〕
  比丘众
  魔众───────4魔相应
  帝释众───── 11帝释相应
  刹帝利众─────3拘萨罗相应
  婆罗门众─────7婆罗门相应
  梵天众──────6梵天相应
  比丘尼众─────5比丘尼相应
  婆耆舍长老众───8婆耆沙长老相应
  ┌1诸天相应
  天子(天女)众─┴2天子相应
  夜叉众───── 10夜叉相应
  林神众──────9林相应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
  『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一上)。
  『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尼母经』卷三(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五九──六六0)。
  『杂阿含经』卷一八(大正二·一二六上)。
  『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五九下)。
  『杂阿含经』卷三八(大正二·二七六上──二八一中)。
   第二节 中阿含与长阿含
   第一项 中阿含
   「相应教」类集成立,而传为佛说与弟子说的经文,仍不断的传出,流行,又次第结集出来。次后集成的部分,在原有的契经上,分别、抉择、评破、融摄、组合,会入了更多的事缘,传说,成为「中阿含」与「长阿含」。或为了便于教化,依当时所传的经法,以增一法编集,成为「增壹阿含」。三部集成的时代相近,但「增壹阿含」要迟一点。
   汉译『中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诵本。分六0卷,一八品,二二二经(传说分为五诵)。南传的『中部』,与『中阿含经』相当,是铜□部Ta^mras/a^t!i^ya的诵本。全部分一五品,一五二经;分为「根本五十」、「中五十」、「后五十」三部分,这应该就是汉译所传的「分」或「诵」了。这两种诵本,经文共同的,『中阿含经』为九八经;然『中阿含经』的(一0七)『林经』,(一0八)『林经』,与『中部』(一七)的『林薮经』相当,所以依『中部』说,共同的只有九七经。两种诵本的品名,大同的仅有四品,对列如下:
   〔中部〕 〔中阿含经〕
   一、根本法门品
   二、狮子吼品
   三、譬喻法品
   四、双大品 一五、双品
   五、双小品
   六、居士品
   七、比丘品
   八、普行者品
   九、王品 六、王相应品
   一0、婆罗门品 一二、梵志品
   一一、天臂品
   一二、不断品
   一三、空品
   一四、分别品 一三、根本分别品
   一五、六处品
  一、七法品
  二、业相应品
  三、舍梨子相应品
  四、未曾有法品
  五、习相应品
  七、长寿王品
  八、秽品
  九、因品
  一0、林品
  一一、大品
  一四、心品
 
  一六、大品
  一七、哺多利品
  一八、例品
 不同部派的诵本,出入如此的大,要论究原典的形态,显然是太难了!「品」,本为随类集经,一0经结一偈颂以便持诵。这十经的一颂,就称之为品,是极一般的情形;如事实上略有多少,也只增减一、二而已。『中部』是这样的,而『中阿含经』一八品中,一0经为一品的共一一品,一一经的有二品,这都近于常态;或有一四、一五、一六经为一品的,更有二0经、二五经为一品,显然是大大的增编了!
   依品名的共同,品目的次第来说,是难以想见经典原型的。然在同一品(品名不一定相同)中,或前后数品中,比对『中部』与『中阿含经』,如有多少经相同的,就多少可以理解出来了。如:
  〔中部〕 〔中阿含经〕
   一、根本法门品(一0经) 八、秽品(一0经)
   二、狮子吼品(一0经) 九、因品(一0经)
  一0、林品(一0经)
 二品与三品不同,品目也不同,而各品前后相连,内容却有一五经相同。依『中部』(下例)的次第是:一·三·五·六·七·八·一0·一一·一三·一四·一五·一七(『中含』分为二经)·一八·一九·二0
   四、双大品(一0经) 一五、双品(一0经)
   品名相近。二品相同的,四经:三一·三二·三九·四0
   七、比丘品(一0经) 一六、大品(一0经)
   二品彼此相同的,三经:六五·六六·七0
   八、普行者品(一0经) 一七、哺多利品(一0经)
   二品彼此相同的,三经:七七·七九·八0
   九、王品(一0经) 一八、例品(一一经)
   二品彼此相同的,四经:八七·八八·八九·九0
   一0、婆罗门品(一0经) 一二、梵志品(二0经)
   二品彼此相同的,四经:九一·九三·九六·九九
   一三、『分别品』(一二经) 一四、根本分别品(一0经)
   二品彼此相同的,共九经:一三二·一三三·一三四·一三五·一三六·一三七·一三
  八·一三九·一四0
   从上面的列举中,可以看出:『中部』的一·二品,与『中阿含经』的八·九·一0──三品;『中部』的一三品,与『中阿含经』的一四品,是相当一致的。『中部』的七·八·九──三品,与『中阿含经』的一六·一七·一八──三品,次第相连,而每品都有三或四经相同,虽然品名不同,仍可想见原典的部分次第。「婆罗门品」就是「梵志品」,那是不用说的了。在这『中部』(全经一五品)的八品、(全经相同的九七经)四二经中,多少可以看出上座部圣典原型的一部分。
   『中阿含经』与『中部』,同出于上座部Sthavira,而出入竟那样的大!这是由于分派而各部的组集不同。如汉译『长阿含经』,是法藏部Dharmaguptaka诵本,与『长部』同一系统,所以大部分相同。汉译『中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诵本。如『长阿含经』与『长部』中,有一一经见于『中阿含经』,如:(三六)『地动经』,(五九)『三十二相经』,(六八)『大善见王经』,(七0)『转轮王经』,(七一)『□肆经』,(九七)『大因经』,(一0四)『优昙婆逻经』,(一三四)『释问经』,(一三五)『善生经』,(一四二)『雨势经』,(一五四)『婆罗婆堂经』。这不是『中阿含经』的重出,而是部派的组集不同。反之,『中部』的(一0二)『五三经』,在说一切有部诵本中,应该是属于「长阿含」的。
   『中阿含经』与『中部』,与『杂阿含经』及『相应部』有关的。可分为三类:1.『中阿含经』与『中部』相同(名称不一定相同),与『杂阿含经』相当的,有三经,如下:
  〔中阿含经〕 〔中部〕 〔杂阿含经〕
   二九、大拘□罗经 九、正见经 三四四
   九三、水净梵志经 七、布喻经 一一八五[后分]
   一八九、圣道经 一一七、大四十法门经 七八四
  七八五[合]
   『中阿含经』与『杂阿含经』,属于同一部派的诵本,所以『中阿含经』是重出的。2.『中阿含经』与『杂阿含经』或『相应部』相同的,共一四经,如下:
  〔中阿含经〕 〔相应部〕 〔杂阿含经〕
  一七、伽弥尼经 四二·六
  二0、波罗牢经 四二·一三
   一一四、优陀罗经 三五·一0三
   一二0、说无常经 二二·七六
  二三、智经 一二·三二 三四五[后分]
  二八、教化病经 五五·二六[合] 五九二
  一0·八 一0三一[合]
  五八、七宝经 四六·四二 七二一
  六一、牛粪经 二二·九六 二六四
   一二一、请请经 八·七 一二一二
   一二六、行欲经 四二·一二 九一二
  四八、戒经 四九五
   一二三、沙门二十亿经       二五四
  六二、频□沙罗王迎佛经 一0七四[前分]
   一四八、何苦经 九四[后分]
   『伽弥尼经』等四经,铜□部Ta^mras/a^t!i^ya属于『相应部』的,而说一切有部编入『中阿含经』,这是部派的编组不同。其余的一0经,可说『中阿含经』是重出了。3.『中部』与『杂阿含经』及『相应部』相同的,共二五经,如下:
  〔中部〕 〔杂阿含经〕 〔相应部〕
  二三、蚁蛭经 一0七九
  三三、牧牛者大经 一二四九
   三四、牧牛者小经 一二四八
  三五、萨遮迦小经 一一0
  三七、爱尽小经 五0五
  四一、萨罗村婆罗门经─┐
  ├ 一0四二·一0四三
  四二、□兰若村婆罗门经┘
  五三、有学经 一一七六[序同]
  五九、多受经 四八五 三六·一九
  七二、婆蹉衢多火经 九六二
  七三、婆蹉衢多大经 九六四
  七四、长爪经 九六九
  八四、摩偷罗经 五四八
  八六、鸯掘摩经 一0七七[略]
  一0九、满月大经 五八 二二·八二
  一一八、入出息念经 八一0 五四·一三──一四
  八一五[合]
  一四三、教给孤独经 一0三二
  五九三[合]
  一四四、教阐陀经 一二六六 三五·八七
  一四五、教富楼那经 三一一 三五·八八
  一四六、教难陀迦经 二七六[较广]
  一四七、教罗侯罗小经 二00 三五·一二一[近]
  一四八·六六经 三0四
  一四九、大六处经 三0五
  一五0、频头城经 二八0
  一五一、乞食清净经 二三六
  一五二、根修习经 二八二
 上表所列举的,『中部』『多受经』等六经,又见于『相应部』,所以是重出。『蚁蛭经』等二0经,说一切有部属于『杂阿含经』,铜□部却编入『中部』,这是部派间的编组不同。最可注意的,是『中部』一四四经以下,编为「六处品」。「六处品」中,与『杂阿含经』相同的九经,有八经出于『杂阿含经』的「六入处诵品」;而一四四·一四五·一四七──三经,也出于『相应部』的「六处相应」。铜□部又编入『中部』,这才与说一切有部本不同;「六处品」应该是赤铜□部所增补的。
   『中阿含经』二二二经,比对起来,『中阿含经』(与『中部』相同的除外)所有而见于『增支部』的非常多,如下:
  〔中阿含经〕 〔增支部〕
  一、善法经 七集六四
  二、昼度树经 七集六五
  三、城喻经 七集六三
  四、水喻经 七集一五
  五、木积喻经 七集六八
  六、善人往经 七集五二
  八、七日经 七集六二
  一一、盐喻经 三集九九
  一二、和破经 四集一九五
  一三、度经 三集六一
  一五、思经 一0集二0七·二0八
  一六、伽蓝经 三集六五
  一八、师子经 八集一二
  二一、等心经 二集四·六
  二二、成就戒经 五集一六六
  二四、师子吼经 九集一一
  二五、水喻经 五集一六二
  三五、阿修罗经 八集一九
  三七、瞻波经 八集二0[序起同]
  三八、郁伽长者经
  八集二一、二二
  三九、郁伽长者经
  四0、手长者经 八集二四
  四一、手长者经 八集二三
  四二、何义经 一0集一
  四三、不思经 一0集二
  四四、念经 八集八一
   四五、惭愧经
  七集六一
  四六、惭愧经
  四七、戒经 一0集三
  四九、恭敬经 五集二一、二二
  五二、食经
  一0集六二
  五三、食经
  五六、弥醯经 九集三
  五七、即为比丘说经 九集一
  七三、天经 八集六四
  七四、八念经 八集三0
  八二、支离弥梨经 六集六0
  八三、长老上尊睡眠经 七集五八[前分]
  八四、无刺经 一0集七二
  九0、知法经 一0集二四
  九四、黑比丘经 一0集八七
 
  九五、住法经 一0集五三
  九六、无经 一0集五五
  一0九、自观心经 一0集五四
  一一0、自观心经 一0集五一
  一一一、达梵行经 六集六三
  一一二、阿奴波经 六集六二
  一一三、诸法本经 八集八三·一0集五八
  一一六、瞿昙弥经 八集五一
  一一七、柔软经 三集三八·三九
  一一八、龙象经 六集四三[后分]
  一一九、说处经 三集六七
  一二二、瞻波经 八集一0
  一二四、八难经 八集二九
  一二五、贫穷经 六集四五
  一二八、优婆塞经 五集一七九
 
  一二九、怨家经 七集六0
  一三0、教昙弥经 六集五四
  一三七、世间经 四集二三
  一三八、福经 七集五八
  一四三、伤歌逻经 三集六0
  一四九、何欲经 六集五二
  一五五、须达哆经 九集二0
  一五七、黄芦园经 八集一一
  一五八、头那经 五集一九二
  一六0、阿兰那经 七集七0
  一七二、心经 四集一八六
  一八八、阿夷那经 一0集一一六·一一五合
  二0二、持斋经 三集七0
  二一五、第一得经 一0集二九
 『中阿含经』与『增支部』相同的,略检得七0经,占『中阿含经』的三分之一弱。说一切有部的「增壹阿含」,没有传译,所以不知道有多少与「增壹阿含」相同。但大体说,这七0经,铜□部编入『增支部』,而说一切有部是编入『中阿含经』的。
   此外,还有自部独有的经文:『中阿含经』特有的,如:七·三三·五0·五一·五四·五六·六0·六五·六六·六九·七六·八0·八六·九二·一二七·一三六·一三九·一四0·一四七·一五六·一五九·一七六·一七七·一九七·二一八·二一九·二二0·二二二,共二八经,在全经的比数中,为百分之一二、五。『中部』特有的,是:四·一二·二九·三0·三六·四八·五一·五五·五七·五八·六0·六二·六七·七一·七六·八五·九二·九四·九五·九八·一00·一0二·一0三·一0五·一一0·一一一·一一四·一一六·一三一,共二九经,在全经的比数中,占百分之一九。
   总之,『中阿含经』与『中部』相同的,仅有九七经。二部诵本所以如此的差异,是由于「四阿含」在部派分化中,各派的编集组合不同。铜□部编入『长部』、『增支部』的,而说一切有部编入『中阿含经』的,达八0经以上;说一切有部属于『杂阿含经』的,有二十余经,铜□部把他编入『中部』;再加上各有自部所诵的契经,差异就不免相当大了!如除去这些差异,二部所诵的『中阿含』原型,约为一0品,一00经。
  『地动经』所说地动因缘,普入八众,为『长部』(一六)『大般涅盘经』,『长阿含经』(二)『游行经』的一部分
  与『长部』(三0)『三十二相经』的前分相当(南传八·一八三──一八七)。
  大善见王事,『长阿含经』为(二)『游行经』的一分。『长部』于(一六)『大般涅盘经』外,别立(一七)『大善见王经』。
  『雨势经』,为『长部』(一六)『大般涅盘经』,『长阿含经』(二)『游行经』的一分。铜□部又编入『增支部』「七集」二0经。
  如本书第八章第四节第三项说。
  『增支部』「八集」一一经中,三──八节,与『中阿含经』(一八)『师子经』相同。
  五一──六0经,并出「居士品」。
  一0二──一一0经,并出「不断品」。
  参考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四二──六四三)。
   第二项 长阿含
   南传的『长部』,共三四经,分为三品:一、「戒蕴品」,一三经;二、「大品」,一0经;三、「波梨品」,一一经。与『长部』相当的汉译,是后秦佛陀耶舍Buddhayas/as所出的『长阿含经』,二二卷。分为四分:第一分,四经;第二分,一五经;第三分,一0经;第四分,一经。『长阿含经』第四分的『世记经』,是『长部』所没有的。叙述世界形态,天地成坏,以及王统治世,四姓分化;这是佛化的富娄那Pura^n!a。如除去『世记经』,那末『长部』的三品,三四经,与『长阿含经』的三分,二九经,非常的接近。这是由于『长部』属铜□部Ta^mras/a^ti^ya,『长阿含经』属法藏部Dharmaguptaka;同属于分别说系Vibhajyava^din的部派,所以诵本相近,不能就此而推论为上座部Sthavira的圣典原形。『长阿含经』所特有的,为(一一)『增一经』,(一二)『三聚经』,(三0)『世记经』;『长部』所独有的,是(六)『摩诃梨经』,(七)『□利经』,(一0)『须婆经』,(一七)『大善见王经』,(二二)『大念处经』,(三0)『三十二相经』,(三一)『阿吒曩胝经』。二本所共的,凡二七经。『长部』与『长阿含经』中,最为一致的,是:『长部』第一品,(一三经中,除独有的三经)一0经,与『长阿含经」第三分的一0经,完全相合,仅次第不同而已。
   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长阿含」的诵本,没有传译过来,但也可以略为论究。关于「长阿含」的组织,说一切有部有「戒蕴品」与「六十三品」。『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卷八(大正二四·三五上)说:
  「广如长阿笈摩戒蕴品中,说于庵婆沙婆罗门事」。
   『药事』所说的,与『长部』「戒蕴品」中的『阿昼摩经』相合。又关于不得受持金银,是『长部』「戒蕴品」的诸经所说;『杂事』也说「于长阿笈摩戒蕴品处说」。说一切有部立「戒蕴品」,与铜□部的『长部』相同。又大善见王Maha^sudars/ana事,『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卷一三(大正二四·五七上)说:
  「于长阿笈摩六十三品中,已广分别」。
   「六十三品」,品名非常特别。在『长部』,这是『大品』的(一七)『大善见王经』。依此,说一切有部的「长阿含」,有「戒蕴品」,「六十三品」的分类。
   说一切有部「长阿含」的内容,如上面所说,提到了『阿昼摩经』、『大善见王经』。此外,『十诵律』所说的「多知多识大经」,十八部中的前七部,是『清净经』、『自欢喜经』、『五三经』、『幻网经』、『梵网经』、『阿吒那剑经』、『众会经』,都是属于「长阿含」的。又『大般涅盘经』、『沙门果经』,也是曾经说到的。还有,说一切有部「长阿含」的特色,是『长部』(一五)『大缘经』等一0经,是编在『中阿含经』的。所以就现在所知道的,略加条理,依『长部』三品的次第,而为比较说明如下:
  〔长部〕 〔长阿含经〕 〔说一切有部所传〕
  一、戒蕴品 第三分 戒蕴品
  l梵网经 21经 梵网经
  2沙门果经 27经 沙门果经
  3阿摩昼经 20经 阿摩昼经
  4种德经 22经
  5究罗檀头经 23经
  6摩诃梨经 (缺)
  7□利经 (缺)
  8迦叶师子吼经 25经
  9布吒婆楼经 28经
  10须婆经 (缺)
  11坚固经 24经
  12露遮经 29经
  13三明经 26经
  五三经
  幻网经
 『长部』的「戒蕴品」,与『长阿含经』第三分,除了多出三经外,完全相同。以一品一0经的习例来说,说『长部』增入了三经,是极有可能的。说一切有部,虽没有明说,也有「戒蕴品」。而且这一部分,说一切有部,也没有编入『中阿含经』。更有值得注意的,在『长部』原文中,「戒蕴品」一三经,与(二九)『清净经』,(三0)『三十二相经』,「经」的原文为sutta;而其余的一五经,「经」的原文为suttanta。同称为经,而文字小有差别,这应表示某种的不同。同称为Sutta的「戒蕴品」,说一切有部的「长阿含」,也有这一品;所以这可说是「长阿含」中最主要的部分。但说一切有部的「长阿含」,应有『五三经』与『幻网经』。这或者是增列二经,如『长部』的增入三经一样。
  〔长部〕  〔长阿含经〕  〔说一切有部所传〕
  (二、大品) │ (第一分) │(六十三品) │(中阿含)
  14大本经 │ 1经 │ │
  15大缘经 │13经([第三分])│ │九七
  16大般涅盘经 │ 2经 │ 大般涅盘经 │
  17大善见王经 │ (在2经内) │ 大善见王经 │六八
  18□尼沙经 │ 4经 │ │
  19大典尊经 │ 3经 │ │
 
  │ (第二分) │ │
  20大会经 │ 19经 │ 众会经 │
  21帝释所问经 │ 14经 │ │一三四
  22大念处经 │ (缺) │ │九八
  23弊宿经 │ 7经 │ │七一
  (三、波梨品) │ │ │
  24波梨经 │ 15经 │ │
  25优波婆逻师子吼经│ 8经 │ │一0四
  26转轮圣王师子吼经│ 6经 │ │七0
  27起世因本经 │ 5经 │ │一五四
  28自欢喜经 │ 18经 │ 自欢喜经 │
  29清净经 │ 17经 │ 清净经 │
  30三十二相经 │ (缺) │ │五九
  31教授尸迦罗越经 │ 16经 │ │一五五
  32阿吒曩胝经 │ (缺) │ 阿吒那剑经 │
 
  33等诵经 │ 9经 │ 集异门经 │
  34十上经 │ 10经 │ 增十经 │
  │ 11增一经 │ │
  │ 12三聚经 │ │
 
   『长部』第二、第三品,共二一经;『长阿含经』第一、第二分,共一九经;彼此共同的,凡一七经。如专就此而论,虽然分品不同,次第不合,而依然是很接近的。但以说一切有部而说,就大为不同了。这一部分中,有一0经,说一切有部是编入『中阿含经』的。依『长阿含经』,这都是第二分的经典;第一分四经,各部派都是属于「长阿含」的。所以如除去编入『中阿含经』的部分,『长部』的第二品六经,第三品六经;『长阿含经』为第一分四经,第二分八经(除『增一经』与『三聚经』,只有六经)。这明白的表示了:「长阿含」除「戒蕴品」以外,分别说系约二0经,分为二品(二分);说一切有部约一0经,总名为「六十三品」,因为有一0经编入『中阿含经』了。
  依分别说系的『弥沙塞和醯五分律』卷三0,有『增一经』(大正二二·一九一上),与法藏部的『长阿含经』相同。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杂事』卷四0(大正二四·四一三上)。
  『大善见王经』,说一切有部,编入「长阿含」,又编入「中阿含」。一经两编,铜□部也有,如『长部』的『大念处经』,又编入『中部』。
  如本书第八章第四节第三项说。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卷七(大正二四·二九上)。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破僧事』卷二0(大正二四·二0五以下)。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二六)。
  说一切有部,有『阿□达磨集异门足论』,就是分别这部经的。「增十经」,也是『显扬圣教论』(大正三一·五00上)等所说。
   第三项 中长二部的集成及其特性
   原始圣典──「相应教」集成以后,在佛教的开展中,又不断传出佛说,与佛弟子的所说、所集;比起旧有的「相应教」,文句长的,日渐多起来。起初,是类集而编入「相应教」(三部分)的。等到文句长的教说多了,不再是「相应教」的体制所能容纳,这才再为综合的类集。对间杂、杂碎的「相应教」,类集而成为「中部」与「长部」。从「相应教」而到「中部」与「长部」,试从圣典自身所表见的,略为论列。
   关于圣典的部类,「相应教」是「修多罗」、「只夜」、「记说」──三分的集成(后起而附入的,也就称为「修多罗」等)。同时,称为「伽陀」的「波罗延」,『义品』;称为「优陀那」的『法句』,原形都成立了。这就是「九分教」中前五分成立的阶段。到「七百结集」前夕,流行的圣典,应有「如是语」或「本事」、「本生」、「方广」──广分别与广问答,「未曾有法」。这四分,当时应有实体的部类;后来大都编集在「中阿含」、「长阿含」(增壹阿含)中。「未曾有法」,如『中阿含经』现有「未曾有法品」(一0经)。『中部』相同的,有(一二三)『希有未曾有法经』,(一二四)『薄拘罗经』。编入『增支部』 (说一切有部,多数编在『中阿含经』)的,如「七集」(五0)「难陀母」;「八集」(一九)「波呵罗」,(二0)「布萨」,(二一、二二)「郁伽」,(二三、二四)「呵哆」,(七0)「地震」等。「方广」中,广问答的,如『中部』(四三)「□陀罗大经』,(四四)『□陀罗小经』,(九)『正见经』,(一0九)『满月大经』,(一一二)『六净经』;『长部』(二一)『帝释所问经』等。广分别的,如『中部』(二八)『象迹喻大经』,(一0二)『五三经』,(一三七)『六处分别经』;『长部』(一)『梵网经』,(一五)『大因缘经』等。『中部』的「分别品」,都属于广分别的广说。「本生」,如『长部』的(一七)『大善见王经』,(一九)『大典尊经』;『中部』(八一)『陶师经』,(八三)『大天奈林经』等。「如是语」与「本事」,原是「不显说人、谈所、说事」,被称为「无本起」的。或集教说而成「如是语」;没有完成的部类,流传到现在。或集传说的过去事,称为「本事」,这如『中部』的(一一六)『仙吞经』;『长部』 (二六)『转轮圣王师子吼经』;『增支部』「九集」(二0)「□罗摩」等。「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的形成部类,提贡了丰富的资料,而促成圣典再集成的新阶段。
   此外,有称为「波利耶夜」parya^yapariya^ya的部类。近代学者,在巴梨圣典中,发见了「波利耶夜」。前田惠学博士,作了最详密的论究。分「波利耶夜」为三类:「单纯的」、「反覆的」、「列举的」,看作「九分十二分教以外的圣典」。起初,是散文,是教理纲要;逐渐发展为广分别、伽陀,成为「种种的方便说」。这是重视形式的分类。
   关于「波利耶夜」,应从两方面去了解:一、是说明的方法;二、指说明的内容(义),或所说的教法(文与义)。对于某一问题,作分别的解说──理由的说明,分类的逐项的说明。这种分别解说,称为「波利耶夜」。如『相应部』「觉支相应」,说到依「波利耶夜」,五盖有十,七觉支有十四。『杂阿含经』作:「五盖者,种应有十;七觉者,种应有十四」。「种」是「波利耶夜」的义译,是约义分类的意思。『中部』 (八七)『爱生经』,列举三「波利耶夜」,以说明「爱生则忧悲苦恼生」。『长部』(一五)『大缘经』,对缘起支,逐项的说明「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名为「波利耶夜」。说一切有部就称这部经为「摩诃尼陀那波利耶夜」。「波利耶夜」,可以译为「理由」,但这是分类的,逐条的理由。「波利耶夜」的本义,应该是「义类分别」。引申这一意义,所以称为「波利耶夜」的,或是对问题的分别同异:如『长部』(九)『布吒婆楼经』,分辨想与智、想与我的同异。『中部』 (一二七)『阿那律经』,分辨大心解脱与无量心解脱的同异。(四三)『□陀罗大经』,分辨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的同异。或以不同的意义,说明同一事实,如『中部』(九)『正见经』,列举善不善、食、漏、谛、十二有支,以说明「正见」,共十六「波利耶夜」。『经集』的『二种随观经』,分十六节来说明。对『波罗延』中「弥德勒所问」,众比丘各以不同的意义来解说,佛就称之为「波利耶夜」。总之,从说明的方法说,「义类分别」,是「波利耶夜」的本义。
   「波利耶夜」,本指那种说明的方法。渐渐的,对那种说明的内容(义),进而对那种说明的教法(通于文义),也就称之为「波利耶夜」。这如世俗文字,说明的称为「说」,讨论的称为「论」一样。作为所说的内容,或所说教法的「波利耶夜」,可分别为:1.「波利耶夜」与所说内容相结合,成一名词:如「根本波利耶夜」、「考想波利耶夜」、「削减波利耶夜」等,「身毛竖立波利耶夜」等。「波利耶夜」与所说法相合,成为法的名目(「波利耶夜」是通名)。这可以说到,原始结集的,一则一则的文句,当时并没有(别名·通名)名目,只泛称为佛(及弟子所说)的「法」。法与所说相结合,称为「蛇行法」、「相习近法」等。佛法的发展,也就是「义类分别」的开展;称为「某某法」的,也就称为「某某波利耶夜」。「法」与「波利耶夜」,可以通用,如『经集』的『婆罗门法经』,在『中阿含经』中,名为『梵波罗延经』。「婆罗门法」与「婆罗门波利耶夜」,意义完全一样。这是依文句而指所说内容的一类。2.「法」与「波梨耶夜」,结合而名为「法(达磨)波利耶夜」。这是指教法(文句)而说的,或译为「法语」、「法门」。3.前二类的结合,如「蛇行波利耶夜·法波利耶夜」,「然烧波利耶夜·法波利耶夜」等。4.所说法另立专名,而与「法波利耶夜」相结合的,如「法镜法波利耶夜」、「良马喻法波利耶夜」、「拔忧箭法波利耶夜」等。「法波利耶夜」的专名化,如分别说明「四证净」,称为「法镜」(「法波利耶夜」)。『梵网经』称这部「法波利耶夜」为「义网」、「法网」、「梵网」、「见网」、「无上战胜」。『多界经』称这部「法波利耶夜」为「多界」、「四转」、「法镜」、「不死鼓」、「无上战胜」。这后三类,都是「法」与「波利耶夜」合称的,指教法而说。古代称教法为「法波利耶夜」;以「法波利耶夜」为教法的通称(如后代的称为「经」一样),一直沿用下来,到阿育王As/oka的Calcutta-Baira^t法敕,仍称七部教法为「法波利耶夜」。但后来,教法都通称为「经」,而「法波利耶夜」,被解说为「法门」而流传下来。「义类分别」的「波利耶夜」,一般化而成为法门的通称,所以没有成一独特的部类。当时众多的「法波利耶夜」,多数编集在『长部』与『中部』。『长部』如:(一)『梵网经』,(九)『布吒婆楼经』,(一五)『大缘经』,(二八)『自欢喜经』,(二九)『清净经』,(三三)『等诵经』等。『中部』如:(一) 『根本波利耶夜经』,(二)『一切漏经』,(五)『无秽经』,(八)『削减经』,(九)『正见经』,(一二)『师子吼大经』,(一七)『林薮经』,(一八)『蜜丸喻经』,(二0)『考想息止经』,(四三)『□陀罗大经』,(六五)『跋陀利经』,(八七)『爱生经』,(一00)『伤歌逻经』,(一一五)『多界经』,(一一七)『大四十经』,(一二七)『阿那律经』等。这些「波利耶夜」,除『伤歌逻经』外,都是『中阿含经』所共有的。
   「相应教」以外的,传诵于教界的圣典,着实不少。「中阿含」、「长阿含」(「增壹阿含」)的结集,只是将传诵于佛教界的,共同审定,而类集成为大部。「中」与「长」的分类,主要为文段长短;对固有的「相应教」的「杂碎」,而称为「中」与「长」。大部的集成,决不是个人的,照着自己的理解而编成,如Franke所说的那样。当时,只是将传诵中的圣典,集成大部。在结集者看来,这是佛法的集成。随义类而分为多少品,义类相近,自然会现出共同的倾向;但不能想像为存有什么预期的编纂方针。
   原始圣典三分的特性,如上面所说。适应出家众(比丘为主的),重于禅慧修证的开示;适应刹帝利、婆罗门、居士,而为一般社会的化导;适应天、魔、梵──民间的神教信仰,对婆罗门、外道等,宣扬富于天神(鬼)色彩的佛法。这一特性,深深的影响未来。原始结集(虽有三分),重于出家弟子的修证,代表了佛陀时代的佛教。「中」、「长」(「增一」)的结集,代表佛灭一世纪,七百结集以前的佛教。虽然还是以出家众为主的,但三方面的特性,更显著的发展起来。
   「中阿含」与「长阿含」的集成,是同时的。但二部所类集的各种经典,「中阿含」要早一些。理由是:约文段说,「中阿含」文段短,「长阿含」文段长;大体上,契经是由简短而逐渐长广起来的。约内容说,「中阿含」以教内的比丘为中心,分别、抉择、整理、评判(外道),从佛法的多样性中,现出完整的体系。「长阿含」是对外──婆罗门、外道的,将「中阿含」的内容,更有体系,更完成的,透过一般的天神信仰,而表现出佛陀的崇高,佛法的究竟。
   先说「中阿含」:「中阿含」以出家众为主,重视「僧伽」;与「□奈耶」有关的部分,比起「相应教」来,更显著的重要了!如(一0八)『瞿默目犍连经』说:佛涅盘后,比丘们依法而住──受持学处,按时布萨,依法出罪,达成僧伽的清净和合。比丘能「具戒」、「多闻」、「知足」、「四禅」、「六通成就」,那是最值得恭敬、尊重、近住的。所说与「□奈耶」相关的,非常多,其中重要的,如长老的教导新学,长老的教诫尼众,施僧的功德最大,三净肉。对于僧尼的习近;不受一食制的;戾语的;尤其是犯戒不悔,娆乱僧众的,要予以严厉的制裁。关心到因文义同异所引起的诤论;止息诤论,而说「六诤根」、「四诤事」、「七灭诤」、「六可念(和敬)法」。文段与律部相同的,如拘舍弥Kaus/a^mbi^诤论:瞿昙弥Maha^praja^pati^出家;频婆沙罗王Bimbisa^ra迎佛;佛不再说戒;七灭诤法的实施。「中阿含」与律治的,僧伽佛教的精神相呼应,表示了律制的强化,与「波罗提木叉分别」,「摩得勒伽」「犍度」化的过程。
   比丘以定慧的修证为主,也就是「修多罗」的根本问题;「中阿含」是继承这一部分而开展的。在这方面,1.法义的分别:主要的,如「分别品」,广问答的「□陀罗」。(一三)『苦蕴大经』,(二八)『象迹喻大经』,都是有关五取蕴的分别。阿梨吒Aris!t!a的「淫欲不障道」论,□帝Sa^ti的「心识常住」论,晚期大乘佛法的重要思想,在初期佛教中,已引起异议,而被看作恶见了。摩罗迦子Ma^lun%kya^putta对「五下分结」的误解,优陀夷Uda^yi^的错解「灭尽定」,都受到纠正。」2.法义的类集:不同的法门,逐渐联合起来。最显着的,是『多界经』。列举四种善巧:「界善巧」中,集种种界(四一或六二)而成;「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中阿含经』(八六)『说处经』,列举了五阴;六内处、六外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十二因缘;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四禅、四谛、四想、四无量、四无色、四圣种、四沙门果;五熟解脱想、五解脱处、五根、五力、五出要界;七财、七力、七觉支;八圣道支;顶与顶堕:一共三十法门。『中阿含经』(二二二)『例经』,列举十种法门。佛教界倾向于法数的类集。3.法义的论究,这都是有关某一论题的阐明,主要的有四:Ⅰ「空」论:(一二一)『空小经』,(一二二)『空大经』,(一五一)『乞食清净经』,阐明了空行的实践意义。须菩提Subhu^ti的「无诤行」,也从离烦恼而不着世间语言中,表达出来。Ⅱ「业报」论:如(一二五)『小业分别经』,(一二六)『大业分别经』,(一0一)『天臂经』,(五六)『优波离经』,(五七)『狗行者经』,(一二九)『贤愚经』,都是业报的安立说明。『天臂经』、『优波离经』、『狗行者经』,以及『中阿含经』所有的(一二)『和破经』,(一八)『师子经』,都与尼键Nirgrantha弟子有关。『中阿含经』,立「业相应品」(一一──二0经)。「事契经」的「摩□理迦」,有关业的论义,都是依『中阿含经』的。「中阿含」与业报思想的阐明,极为重要。(七一)『蜱肆经』(南传属『长部』),更是佛涅盘后,鸠摩罗迦叶Kuma^ra-ka^s/yapa为蜱肆Pa^ya^si广引比喻,以论证死后业报的可信。Ⅲ「禅定」论:如灭尽定与无想定的辨别;大心解脱与无量心解脱的辨别;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与无相心的辨别,都见于「中阿含」。(一二二)『大空经』有内空、外空、内外空、不动的次第修习。(一0五)『善星经』,(一0六)『不动利益经』,一致说到不动、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的进修次第。依「十一甘露门」而悟入,佛为阿难A^nanda说;阿难为八城As!t!aka居士说。九次第定,传为舍利子S/a^riputra所修证。『中阿含经』(一七六)『行禅经』,(一七七)『说经』,广叙四禅、四无色定的修习──退、住、升进,得解脱的差别。Ⅳ「烦恼」论:『中阿含经』立「秽品」(八七──九六经),广说种种的秽恶。『中阿含经』(九三)『水净梵志经』,列举「二十一秽」。『中部』相同的,是(七)『布喻经』,举十六种秽。这些,都是「阿□达磨论者」「烦恼论」的依据。空、业、定、烦恼,在这个时代里,广泛而深入的展开。4.修道次第的条贯:在「相应修多罗」中,一切是随机散说的;修道的品目,也非常的多。或但说慧观的证入,或但说禅定,或说戒与慧,或说定与慧。然修道得证,有先后必然的因果关系。依戒而修定,依定而修慧,依慧得解脱──这一修证的次第,在师资的传承修习中,明确的揭示了出来。虽然在进修中,是相通的,但综合而叙述出来,也有不同的体系。第一类是:
  Ⅰ Ⅱ Ⅲ Ⅳ
  奉事善知识
  往诣
   闻善法
  (熏)习耳界
  观法
  受持法
  诵法
  观法忍
  恭敬
  信 信
  正思惟 正思惟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戒 戒 戒 戒
  不悔 不悔 不悔 不悔
  欢悦 欢悦 欢悦 欢悦
  喜 喜 喜 喜
  止 止 止 止
  乐 乐 乐 乐
  定 定 定 定
  如实知如真 如实知如真 如实知如真 如实知如真
  厌 厌 厌 厌
  无欲 无欲 无欲 无欲
  解脱 解脱 解脱 解脱
 上列四说,A说为根本。由戒而定,而智证,向于厌、无欲、解脱,为三学进修的次第。D说加「奉事善知识」等,这是在三学勤修──「法随法行」以前,要经历「亲近善友」、「多闻熏习」、「如理思惟」的过程。重于闻思的修学,可适用于在家众的修学。这四说,都是『中阿含经』「习相应品」(四二──五七经)所说。在南传藏中,多分编入『增支部』。
   第二类是:
  Ⅰ 四念住 七觉分 明解脱
  Ⅱ八正道 四念住……七觉分 止观 明解脱
  Ⅲ四念住…………… 八正道 止观 明解脱
   修四念住,进修七觉分,得明解脱:是『相应部』旧有的修习次第。四念住,作为入道的必要修法,所以称为「一乘道」。(一0)『念处经』,(一一九)『身行念经』,都是这一法门的广说。然而,经中但说修四念住、七觉分,其他八圣道分等道品,又怎样呢?B、C、──二说,大意相同,纳入其他的道品,而增列「止观」。这一次第,没有说到戒的修学。
   第三类是主要的,如:
  Ⅰ │ Ⅱ │ Ⅲ │ Ⅳ │ Ⅴ │ Ⅵ │ Ⅶ │ Ⅷ
   戒具足 │ │ │戒具足 │ │ │ │戒具足
  │四种清净│ │ │四种清净│ │四种清净│
  │ │戒成就 │ │ │戒成就 │ │
  │ │ │ │四念住 │ │ │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饮食知量│饮食知量│ │ │饮食知量│ │
  │常觉寤 │常觉寤 │ │ │常觉寤 │ │
  │ │七法具足│ │ │ │ │
   正念正知│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知
 
   独住远离│独住远离│ │独住远离│独住远离│独住远离│独住远离│独住远离
   离五盖 │离五盖 │ │离五盖 │离五盖 │离五盖 │离五盖 │离五盖
  │ │ │ │ │四念住 │ │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具三明 │具三明 │具三明 │ │ │具三明 │ │
  │ │ │漏尽解脱│漏尽解脱│ │漏尽解脱│
  │ │ │ │ │ │ │具六通
 这一类的修证次第,虽有小小出入,主要是戒定慧的进修次第。戒学中,有三说不同:具足戒法,是离十不善业,离一切不如法的生活。这就是『长部』(一)『梵网经』所说的小戒、中戒、大戒。这样的戒法,是通于在家的。如『中阿含经』(六三)『□陵婆耆经』所说。四种清净,是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命清净。身语意清净,就是离十不善业。命清净,是离一切不如法的生活。所以这二说,是一样的。戒成就,是出家人在僧伽中所遵行的戒法,内容是:「安住具戒,善护别解脱律仪,轨则圆满,所行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这一类的次第,一致说依四禅而得漏尽。或但说「心离诸漏而得解脱」。或说三明,或说六通,漏尽明与漏尽通,与上心得解脱一样。这就是「明解脱」的另一说明。这一次第中,或加入「四念住」,或前或后。依四禅,得三明,传说为释尊当时修道入证的修证事实。
   「中阿含」以禅慧修证的出家众为主。对当时外界,尤其是宗教界的思想,也给以条理而加以论破。如:
   Ⅰ三度:宿命论·尊佑(神意)论·无因缘论
   Ⅱ四非梵行:虚无论·无作用论·无因缘论·七界论
   Ⅲ四安息:自称一切智者·传承者·推理者·诡辩者
   对外道的思想,条理得更具体的,是『五三经』:
  ┌─死后有想
  ├─死后无想
   关于未来的──┼─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死后断灭
  └─现法涅盘
  ┌─我及世间常无常等四句
   关于过去的──┼─我及世间边无边等四句
  ├─我及世间一想异想等四句
  └─我及世间苦乐等四句
   这里面,传统的婆罗门教,是「尊佑论」,「传承者」。责难的重点,在乎全凭传承的信仰,而自己没有证知。评破四姓阶级。认为当时的婆罗门,早已俗化,失去了婆罗门的原始意义。「中阿含」对于外道,特别着重于尼犍子的苦行一流,破斥「以苦断苦」的见解。叙述种种苦行,而说佛曾修一切苦行,比他们更苦而一无所得。这表彰了佛的伟大,反显了苦行的无益。尼犍弟子的叛归佛法;尼犍死后而分破论诤。这表示了佛法与尼犍派,当时有着深重的关切!对于邪命派A^ji^vaka──尼犍的一流,呵斥的态度,最为坚决,如说:「邪命外道,无身坏(死)而作苦边际(解脱)者。……忆九十一劫来,邪命外道无升天者,唯除一人,彼亦是业论者,有作用论者」。
   在对一般宗教而表显佛法的超胜,赞叹如来,是当然的事。「如来是正等觉者」(法是善说,僧伽是正行),是从知见清净,离贪寂静中理解出来。从如来四众弟子的梵行成满,而表示对三宝的尊敬。『法庄严经』中,波斯匿王Prasenajit见众弟子的终身修行梵行;比丘们和合无诤;比丘众的喜悦健康;比丘众的肃静听法;没有弟子而敢于驳难世尊的;即使返俗,也只是责怪自己;尊敬如来,胜过了对于国王的尊敬。从弟子们的一切活动中,理解到佛是真正的「等正觉者」;这是赞仰佛陀的最佳范例。或有见佛的相好具足,而对佛表示最高的尊敬。
   或因外人的诽毁,而历举现有「三明」、「十力」、「四无所畏」、「普入八众」、知「四生」、「五趣」、「三学具足」;过去曾经行「四支具足梵行」(苦行);年老而智慧不衰,以证明如来有「过人法」,有「殊胜最上智见」,这就多少类似一般宗教信仰了。
   「中阿含」所类集的经,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部分,已如上略说。佛教内部的开展,比丘进入了僧伽──大众和合的律治时代(佛陀晚年开始)。法义的分别、抉择、阐明、整理,是直承「修多罗」而来的。修证的次第纲目,也明确的,具体的列出。戒学,并不限于「波罗提木叉律仪」,说明了「中阿含」所代表的时代,佛教进入律治,而还在逐渐加强的过程中。传说「七百结集」,在佛灭百年(不应该是确数)。「中阿含」所代表的,属于这一时代的前期。
   从「中阿含」来看「长阿含」,就不难发现「长阿含」的特色。「中阿含」以比丘的禅慧修证为主,而「长阿含」却重在婆罗门与外道,适应天、魔、梵的宗教(神教)要求,而表彰佛陀的超越、崇高,佛法的究竟。「长阿含」一再说到戒定慧,戒定慧解脱,然与僧伽的□奈耶有关的,仅(一六)『大般涅盘经』所说,「七不退法」与「六不退法」。此外,『清净经』说到:师灭度而弟子无忧;梵行支具足(上二,表示佛灭后的佛法兴盛);结集佛法,有关句义正不正的论定(与结集有关,与『中部』『如何经』相同);四依的少欲知足;四安乐行(四禅);声闻法久住;阿罗汉不为九事:这都是佛灭度后,僧伽的内部情形。关于法义的分别、抉择,有(一五)『大缘经』;(二二)『大念处经』。这两部经,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是编入『中阿含经』的。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长阿含经』,也没有『大念处经』。反而,在铜□部Ta^mras/a^t!i^ya中,『大念处经』又编入『中部』。总之,法义的分别,不是「长阿含」所重的。法义的类集,是(三三)『等诵经』,(三四)『十上经』。这是法数的类集,舍利子S/a^riputra为大众诵出。『等诵经』,本名「等诵法波梨耶夜」,是经大众公认的结集。无论是方法──增一法,内容,都比「中阿含」进一步。有关修道次第,是「戒蕴品」(一三经)所共说的。与「中阿含」的诸说相对比,与『中阿含经』的(八0)『迦□那经』相合。但关于「戒具足」,不但叙列更多,更分为小戒、中戒、大戒;于戒,正念正知,离五盖,得四禅,具足六通中,加上更多的比况。文段繁长,应该比「中阿含」部分的集成迟一些。而这些修道次第,不是为了教导弟子,而只是列举完整的修道纲目,在不同的情形下,表彰佛法的究竟。
   「长阿含」的重心,是对教外的适应与化导。对于当时的宗教界,破斥婆罗门、苦行者,种种外道,内容与「中阿含」相近,只是文段长些。(二四)『波梨经』,说白木Pumu的裸形者,七日后腹胀而死;吠舍离Vais/a^li^的七位苦行者,舍戒而死;波梨子Pa^t!ikaputra狂言而不敢来见佛。佛这样的预「记」,形容了外道的虚妄,也表彰了佛的神力。又如(三)『阿摩昼经』,指阿摩昼Ambat!t!ha本为奴种,然后归于族姓的平等,都是非常善巧的叙述。当时宗教界的思想,条理为:1.六师思想的介绍。2.异见的条理:比起「中阿含」的『五三经』,更为详备。『梵网经』列举六十二见:
  ┌─ 我及世间常(四见)
     ├─ 我及世间一分常一分无常(四见)
  过去十八见─┼─ 我及世间有边无边(四见)
     ├─ 诡辩论(四见)
     └─ 无因论(二见)
     ┌ 死后有想(十六见)
     ├ 死后无想(八见)
  未来四十四见─┼ 死后非有想非无想(八见)
     ├ 死后断灭(七见)
     └ 现法涅盘(五见)
   又『清净经』,列举二十四见:
   我及世间常无常───四见
   我及世间自作他作──四见
   乐与苦常无常────四见
   乐与苦自作他作───四见
   我有色无色─────四见
   我有想无想─────四见
   「长阿含」不但详备的列举异见,更说明其所以然。「推理者」而外,『梵网经』更以禅定的经验,说明事出有因,只是论断的错误。破斥而又融摄他,的确是善巧极了!当时外人不满于佛陀的,主要为:佛不现神通;不记说世界的起源。佛法不流于神秘,不落于形而上学的思辨,这本为佛法的特胜。然在『波梨经』中,解说为佛现神通而不肯信;佛法将进入以神通取胜的新境界了!佛陀胜过婆罗门与外道,为婆罗门与外道所归信。一方面,更举诸天、魔、梵,以表彰佛陀的超越,而归结于诸天、魔、梵,对于佛(及佛弟子)的崇敬与护持:佛法不只是人类的佛法了。这就是(一八)『□尼沙经』,(一九)『大典尊经』,(二0)『大会经』,(二 一)『帝释所问经』,(三二)『阿吒曩胝经』,及(一一)『坚固经』的主要意义。「长阿含」到处表示了佛陀的超过一切,(一四)『大本经』广明七佛;(三0)『三十二相经』广明佛的相好,都只为了引起对佛的敬信。而(一六)『大般涅盘经』,从最后游化的事迹中,使人间大圣的释尊,充分表达了超越的,不思议的特性,如:
   Ⅰ预言巴吒□子城Pa^t!aliputra的兴盛
   Ⅱ神力渡过恒河Gan%ga^
  Ⅲ自称善修四神足,能住一劫或过一劫
  Ⅳ正念舍寿
  Ⅴ普入八众
  Ⅵ脚俱多河Krakus!t!ha浊水成清
  Ⅶ临终容光焕发
  Ⅷ双林周围十二由旬,大力诸天遍满
  Ⅸ最后化度须跋陀罗Subhadra
  Ⅹ梵天、帝释来说偈赞佛
   在上列十则中,如来的正念舍寿,表示佛寿的不止于八十,引发佛寿无量的仰信。而「普入八众」,到什么众会中现什么相,说什么话,谁也不知道他是谁;这是「随机应现」的说明(存有某些天神、外道,实是如来化现的意义)。综合起来说:「长阿含」破斥当时的婆罗门与外道,摄化了诸天、魔、梵,在一般的宗教要求中,给以佛化的思想与行为的化导。这一切,都表达了佛陀的超越性,不可思议性,以确立佛是真正的「等正觉者」,「一切知见者」的信仰。
   「长阿含」与「中阿含」,是各有特色的:「中阿含」重于僧伽,「长阿含」重于社会。「中阿含」是法义的阐明,「长阿含」是宗教的适应。「中阿含」是「修多罗」胜义的延续,「长阿含」是「八众相应」──「只夜」随顺世俗的发扬。在「中阿含」──法义分别的确定过程中,部分佛弟子,更有条理的综合当时的宗教思想,承受佛教界所完成的修道次第,而结集传出的,是「长阿含」。所以,「中阿含」与「长阿含」,可说同一时代集成的;而「长阿含」多少要迟一些。「中阿含」代表那个时代的前期,「长阿含」是中后。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四九三──五四二)。
  『相应部』「觉支相应」(南传一六上·三0九 ──三一一)。
  『杂阿含经』卷二七(大正二·一九一中)。
  『中部』(八七)『爱生经』(南传一一上·一四六──一四八)。
  『长部』(一五)『大缘经』(南传七·四──一四)。
  『十诵律』卷二四(大正二三·一七四中)。『长阿含经』作『大缘方便经』,「方便」应就是「波利耶夜」的义译。
  『长部』(九)『布吒婆楼经』(南传六·二六五──二六七)。
  『中部』(一二七)『阿那律经』(南传一一下·一八一──一八二)。
  『中部』(四三)『□陀罗大经』(南传一0·一九──二一)。
  『中部』(九)『正见经』(南传九·七五──八九)。
  『经集』「大品」(一二)『二种随观经』(南传二四·二七二──二九二)。
  『增支部』「六集」(南传二0·一五八──一六一)。『杂阿含经』卷四三(大正二·三一0中──三一0下)。
  『中部』(一)『根本波利耶夜经』(南传九·一)。
  『中部』(二0)『考想止息经』(南传九·二二二)。
  『中部』(八)『削减经』(南传九·七三)。
  『中部』(一二)『师子吼大经』「南传九·一三八)。
  『杂阿含经』卷三七(大正二·二七三)。『增支部』「一0集」,广为分别,称之为「蛇行波利耶夜、法波利耶夜」(南传二二下·二四六──二四九)。
  『经集』「小品」(七) 『婆罗门法经』(南传二四·一0六──一一六)。『中阿含经』卷三九(大正一·六七八上──六七九上)。
  『增支部』「一0集」(南传二二下·二四六──二四九)。
  『相应部』「六处相应」(南传一五·二六六──二六九)。
  『相应部』「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四0──二四五)等。
  『中部』(六五)『跋陀利经』(南传一0·二五二──二五四)。
  『增支部』「五集」(南传一九·八0──八四)。
  『长部』(一)『梵网经』(南传六·六八)。
  『中部』(一一五)『多界经』(南传一一下·六五)。
  如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五三三──五三四)。
  如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六二一──六二三)。
  『中部』(一0八)『瞿默目犍连经』(南传一一上·三六0──三六六)。
  『中部』(一一八)『入出息念经』(南传一一下·八四)。又(六七)『车头聚落经』(南传一0·二七二)。
  『中部』(一四六)『教难陀迦经』(南传一一下·三八六──三九九)。
  『中部』(一四二)『施分别经』(南传一一下·三五六──三六四)。
  『中部』(五五)『耆婆迦经』(南传一0·一三二)。
  『中部』(二一)『锯喻经』(南传九·二二三──二二六)。
  『中部』(六五)『跋陀利经』(南传一0·二四0──二四一)。又(六六)『鹑喻经』(南传一0·二五五──二五六)。又(七0)『枳吒山邑经』(南传一0·二九五──二九八)。
  『中部』(五)『思量经』(南传九·一六0──一七六)。
  『中部』(六五)『跋陀利经』(南传一0·二四七──二五0)。
  『中部』(一0三)『如何经』(南传一一上·三一0──三一六)。
  『中部』(一0四)『舍弥村经』(南传一一上·三一七──三二七)。
  『中部』(一二八)『随烦恼经』(南传一一下·一九一──一九九)。同『铜□律』「大品」「拘□弥犍度」(南传三·六0五──六一一)。
  『中阿含经』卷二八(大正一·六0五上──六0七中)。同『铜□律』「小品」「比丘尼犍度」(南传四·三七八──三八二)。
  『中阿含经』卷一一(大正一·四九七中──四九八下)。同『铜□律』「大品」「大犍度」(南传三·六三──六六)。
  『中阿含经』卷二九(大正一·六一0下──六一一中)。同『铜□律』「小品」「遮说戒犍度」(南传四·三五三──三五四)。
  『中阿含经』卷五二(大正一·七五五下──七五六下)。同『铜□律』「大品」「瞻波犍度」(南传三·五六五──五七0)。
  『中部』(二八)『象迹喻大经』,标四圣谛,而实只分别「五取蕴」(南传九·三二九──三四0)。
  『中部』(二二)『蛇喻经』(南传九·二三七──二四四)。
  『中部』(三八)『爱尽大经』(南传九·四四五──四四九)。
  『中部』(六四)『摩罗迦大经』(南传一0·二三二──二三三)。
  『中阿含经』卷五(大正一·四四九下──四五0上)。
  『中部』(一三九)『无诤分别经』(南传一一下·三三二)。
  『中阿含经』卷五八(大正一·七八九上、七九一下──七九二上)。
  同上
  同上
  『中部』(六四)『摩罗迦大经』(南传一0·二三七──二三九)。
  『中部』(五二)『八城人经』(南传一0·一0二──一0六)。
  『中部』(一一一)『不断经』(南传一一下·一──七)。
  『中阿含经』卷二三(大正一·五七五中)。
  Ⅰ『中阿含经』卷一0(大正一·四八五上──下)。
   Ⅱ『中阿含经』卷一0(大正一·四八五下──四八六上)。
   Ⅲ『中阿含经』卷一0(大正一·四八六上──中)。
   Ⅳ『中阿含经』卷一0(大正一·四九0上──中)。
  Ⅰ『中部』(一一八)『入出息念经』(南传一一下·八八──九六)。
   Ⅱ『中部』(一四九)『大六处经』(南传一一下·四一六───四二0)。
   Ⅲ『中部』(一五一)『乞食清净经』(南传一一下·四二六──四三二)。
  『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四0──四一)。
  Ⅰ『中部』(五一)『迦尼达拉经』(南传一0·九五──一00)。又(七六)『萨尼达迦经』(南传一0·三七一──三七二)。
   Ⅱ『中部』(三九)『马邑大经』(南传九·四七0──四八四)。
   Ⅲ『中部』(五三)『有学经』(南传一0·一0九──一一四)。
   Ⅳ『中部』(三八)『爱尽大经』(南传九·四六四──四六九)。又(一一二)『六净经』(南传一一下·一三──一八)。又『中阿含经』卷四九(大正一·七三三上──七三四上)。
   Ⅴ『中阿含经』卷三五(大正一·六五二中──下)。
   Ⅵ『中部』(一二五)『调御地经』(南传一一下·一六二──一六七)。
   Ⅶ『中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一·五0八中)。
   Ⅷ『中阿含经』卷一九(大正一·五五二中──五五三下)。
  『中部』(四)『骇怖经』(南传九·三二──三五)。又(一九)『双考经』(南传九·二一一──二一四)。又(三六)『萨遮迦大经』(南传九·四三一──四三四)。
  Ⅰ『中阿含经』卷三(大正一·四三五上──下)。
   Ⅱ『中部』(七六)『萨尼达迦经』(南传一0·三六0──三六六)。
   Ⅲ『中部』(七六)『萨尼达迦经』(南传一0·三六七──三七0)。
  『中部』(一0二)『五三经』(南传一一上·二九七──三0四)。
  『中部』(九五)『商伽经』(南传一一上·二二三──二二五)。又(九九)『须婆经』(南传一一上·二六0──二六二)。
  『中部』(八四)『摩偷罗经』(南传一一上·一一二──一二0)。又(九六)『郁瘦歌逻经』(南传一一上·二三四──二四三)。又『中阿含经』卷三九(大正一·六七三中──六七四中)。
  『中阿含经』卷四0(大正一·六八0下──六八一下)。
  『中部』(一0一)『天臂经』(南传一一上·二七──九二九二)。
  『中部』(一二)『师子吼大经』(南传九·一二七──一三四)。又(三六)『萨遮迦大经』(南传九·四二一──四三一)。
  『中部』(五六)『优波离经』(南传一0·一四九──一六一)。『中阿含经』卷四(大正一·四四二中)。
  『中部』(一0四)『舍弥村经』(南传一一上·三一七──三一八)。
  『中部』(七一)『婆蹉衢多三明经』(南传一0·三一一)。
  『中部』(四七)『思察经』(南传一0·四九──五三)。
  (七三)『婆蹉衢多大经』(南传一0·三二五──三二七)。
  『中部』(八九)『法庄严经』(南传一一上·一六0──一六六)。
  『中部』(九一)『梵摩经』(南传一一上·一七九──一九一)。
  『中部』(一二)『师子吼大经』(南传九·一一0──一三七)。
  『长部』(一六)『大般涅盘经』(南传七·三四──三五、三九)。
  『长部』(二九)『清净经』(南传八·一五六──一七0)。
  『长部』(三三)『等诵经』(南传八·三五二)。
  『长部』(二四)『波梨经』(南传八·七──二七)。
  『长部』(三)『阿摩昼经』(南传六·一三七──一四四)。
  『长部』(二)『沙门果经』(南传六·七九──八九)。
  『长部』(一)『梵网经』(南传六·一五──六六)。
  『长部』(二九)『清净经』(南传八·一七四──一八0)。
  『长部』(二四)『波梨经』(南传八·四──五)。
  『长部』(一六)『大般涅盘经』:Ⅰ(南传七·四九──五0)。Ⅱ(五二──五三)。Ⅲ(七一──七二)。Ⅳ(七六)。Ⅴ(七八──七九)。Ⅵ(一0七──一0八)。Ⅶ(一一五)。Ⅷ(一二三)。Ⅸ(一三五──一三六)。Ⅹ(一四六)。
   第三节 增壹阿含
   第一项 现存经本的内容
   「增壹阿含」,现存汉译的『增壹阿含经』,巴梨文的『增支部』。此外,还有汉译与藏译的少分别译。
   『增壹阿含经』,是秦昙摩难提Dharmanandi所出,经过僧伽提婆San%ghadeva的校译,是大众部Maha^sa^m!ghika诵本;但不是本大众部,而是末派。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诵本,没有传译过来。在比对同异,以探求「增一」原形的研究中,资料不充分,难有精确的定论!
   「增壹阿含」,部派的诵本不同中,1.梵语Ekottarikagama ,译为「增壹阿含」;在汉译中,这是完全一致的。铜□部Ta^mras/a^t!i^ya诵本作An%guttaranika^ya,译为「增支部」。「增一」与「增支」,这是名目上的不同。然铜□部所传的Milindapan~ha(与『那先比丘经』同本),引用本经,称为Ekuttara-nika^ya,可见在巴梨文中,也有称为「增一」的。「增一」是一般的;称为「增支」,那是铜□部一派的传说。2.大众部末派的诵本,前有「序品」。『分别功德论』卷一说:「萨婆多家无序」。『增支部』也没有序,可见上座部Sthavira系的诵本,是没有序的;这是有序与没有序的差别。『增壹阿含经』「序品第一」,先明结集,次明传授。在结集中,立四藏。说到菩萨的「六度」,「甚深论空理」;「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在四阿含中,以「增壹阿含」为最上,以为「如是增壹阿含法,三乘教化无差别」。这是明确的容忍大乘,但大乘还没有独立而自成一藏。又说:「若有书写经卷者,缯彩华盖持供养」,这已到了书写渐盛的时代。供养经卷,与『大般若经』相同。在书写与大乘渐盛的时代,流行于北方的大众部的学派,成立「序品」,约为西元前后。3.『增支部』与『增壹阿含经』,都是一法,二法,到十一法。化地部Mahi^s/a^saka的『五分律』,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四分律』,也是这样。说一切有部的诵本,虽没有传来,但知道以十法为止,没有十一法,如『大□婆沙论』卷一六(大正二七·七九中)说:
  「曾闻增一阿笈摩经,从一法增乃至百法,今唯有一乃至十在,余皆隐没」。
   『顺正理论』所说,也与上说相合。从一法增至百法的传说,与『僧只律』、『分别功德论』说相合,但这只是世俗的传说。「增壹阿含」的原形,相信是称为「增一」的;没有「序品」的;从一增到十的。
   汉译的『增壹阿含经』,依道安的译经序,当时作「四十一卷」;「分为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无遗忘;下部十五卷,失其录偈」;全部共「四百七十二经」。后来分卷,每每不同;现存本(依『大正藏』)作五十一卷·四百七十二经。依经序,这是昙摩难提所诵出,「佛念译传,昙嵩笔受」。当时全凭记忆,并没有梵本,所以可能有错失的。现存本分五二品:「序品第一」;第二品以下,是一法增到十一法。全经的组织如下:
   Ⅰ序品
   Ⅱ一法 一三品·一0九经
   (一0·一0·一0·五·四·三·一0·一0·一0·一0·一0·七·一0)
   Ⅲ二法 六品·六五经
   (一0·一0·一一·一0·一一·一三)
   Ⅳ三法 四品·四0经
   (各品一0经)
   Ⅴ四法 七品·六一经
   (一0·一0·一0·七·一0·三·一一)
   Ⅵ五法 五品·四七经
   (一二·一0·一0·一0·五)
   Ⅶ六法 二品·二二经
   (一0·一二)
   Ⅷ七法 三品·二五经
   (一0·一0·五)
   Ⅸ八法 二品·二0经
   (各品一0经)
   Ⅹ九法 。 二品·一八经
   (一一·七)
   ⅩⅠ十法 三品·二六经
   (一0·一0·六)
   ⅩⅡ十一法 四品·三九经
   (一0·一0·一0·九)
 『增壹阿含经』各品,有的有「录偈」(结集文),有的遗忘了。依仅存的「录偈」,而为经典自身的研究,就发现多少不合。也可以证明:昙摩难提的诵出,是有遗忘与次第倒乱的。例如「壹入道品第十二」,一0经,没有「录偈」。「利养品第十三」,七经,有「录偈」说:「调达及二经,皮及利师罗,竹膊孙陀利,善业释提桓」。依「录偈」来勘对经文,「调达(及)二经,皮及利师罗」,是「壹入道品」的七·八·九·一0──四经。「竹膊、孙陀利、善业、释提桓」,是「利养品」的四·五·六·七──四经。如依「录偈」,那是化一品而成二品了。又如「安般品第十七」,一一经,没有「录偈」。「惭愧品第十八」,一0经,没有「录偈」。「劝请品第十九」,一一经;在第二经下,有「录偈」说:「罗云龙迦叶,二难大爱道,诽谤非梵请,二事最在后」。据「录偈」来勘对,那「罗云」是「安般品」第一经(其余十经,应另为一品)。「迦叶……诽谤非」,是「惭愧品」的四·五·六·七·八·九·一0──七经。「梵请,二事」,是「劝请品」的一·二──二经(第三经以下,别有「录偈」)。又如「声闻品第二十八」,七经,有「录偈」说:「修陀修摩均,宾头卢翳手,鹿头广演义,后乐柔软经」。「宾头卢」以下,是「声闻品」的七经;「修陀修摩均」一句,却没有着落。然「须陀品第三十」,只有三经,这三经就是「修(须)陀须摩均」。可见「须陀品」的别立,是不对的;应提前到「声闻品」以上,合为一品,一0经。从部分的「录偈」去研究,可见昙摩难提的诵出,是多有遗忘错失的!此外,如卷四六──五一,共六卷,四品,三九经,论次第是末后的「十一法」。然除「放牛品」的一·二·三·四·六·七·一0──七经,「礼三宝品」的一·二·三──三经外,其余的二九经,都与「十一法」不合。这显然是诵出者遗忘了次第,而将忆持所及的,诵出而杂乱的集在末后了!『撰集三藏及杂藏传』说:「十一处经,名放牛儿,慈经断后,增一经终」。在『增壹阿含经』中,这是「放牛品」:放牛十一法为初,慈心十一福为后(「放牛品」的五·八·九经,不是十一数。如与「礼三宝品」的一·二·三经相合,恰好是十经),这也许是汉译『增壹阿含经』本十一法的原形了。在宋、元、明藏本末后,附记说:『增一阿含,十一法竟。二十五万首卢,具有八十万言,五百五十五闻如是一时也」。首卢s/loka是数经法,三十二字为一首卢偈。二万五千首卢,共八十万言。这是『增壹阿含经』的梵文,不是汉译本。所说「五百五十五闻如是一时」,就是五百五十五经。这与道安当时所知的,现存的四百七十二经,都不相合。这部经由昙摩难提诵出,如上文所述,错失实在不少!这可能是其他的大德,知道『增壹阿含经』的原文,是五百五十五经,所以附记于末。
   铜□部所传的『增支部』,分十一集,从一法增到十一法。经数极多,很不容易计算。『善见律□婆沙』说,总共「九千五百五十七经」。宇井伯寿计算为:一七0聚(品),二三0八经,又约二三六三经。依赤沼智善『汉巴四部四阿含对照录』,作一七一品,二二0三经。或说一七0品二一九八经。在数量方面,『增支部』是多得多了。今依宇井伯寿所说,列举如下:
   Ⅰ一集 二0聚 六0八经
   Ⅱ二集 一七聚 三一一经
   Ⅲ三集 一六聚 一六三经
   Ⅳ四集 二七聚 二七一经
   Ⅴ五集 二六聚 二七一,又约三00经
   Ⅵ六集 一二聚 一二四,又约一五0经
   Ⅶ七集 九聚 约九0经
   Ⅷ八集 九聚 约一00经
   Ⅸ九集 九聚 一00经
   Ⅹ一0 二二聚 二二0经
   ⅩⅠ一一集 三聚 约五0经
   增壹阿含」,部派的诵本不同,当然是不限于前面所说的二部。『出三藏记集』,列有『杂经四十四篇二卷』,注「出增壹阿含」。现存的『佛说七处三观经』 (『大正藏』编目为一五0),作安世高译,共四七经。这实在就是『杂经四十四篇』与『七处三观经』等的混合。汉译别有『杂阿含经』(『大正藏』编目为一0一),共二七经,末经是『七处三观经』。与现存的『七处三观经』相对比,文句完全相同,但被分列在两处。『四十四篇』的旧形,是可以使之复原的,今分列如下:
   三法(三经) 一(经分两段:「闻如是……如是为思想习识。何等为思」,是『七处三观经』前分的误编。又「望恶便望苦……口意亦如上说」,应接在四一经「是堕两侵」下)·二·三(经分两段,「闻如是……是名两眼人,从后说」,应在四一经「眼在但无所见」之上。其余是『七处三观经』的后分)
   四法(一0经)四·五·六·七·八·九·一0·一一·一二·一三
   五法(一四经)一四·一五·一六·一七,一八·一九·二0·二一·二二·二三·二
   四·二五·二六·二七
   六法(一经) 二八
   八法 (二八经末,有「八疮」一段,应别为一经)
   九法(二经) 二九·(三0为『积骨经』)·三一
   二法(九经) 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0
   三法(六经) 四一(文分两段,应与前一·三──二经相合)·四二·四三·四四·
   四五·四六
   四法(一经) 四七
   如上所列,可见现存本的次第是杂乱的。除去『七处三观经』、『积骨经』、「四十四篇」的原形,应该是:二法九经,三法七经(四一经合于一·三经中),四法一一经,五法一四经,六法一经(八法比附,不计数),九法二经。这四四经,与『增支部』相同的,共二七经。这应为依于另一部派的诵本,而节译出来。
  如『望月佛教大辞典』所举三0三三中──下)。
  见『望月佛教大辞典』(三0三四上)。
  『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四中)。
  『分别功德论』,解说『增壹阿含经』「序品」,就别立菩萨藏,成为五藏。如『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上来引文,并见『增壹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五五0上──下)。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一上)。『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阿□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六(大正二九·六0四中──下)。
  『摩诃僧只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一二四上)。
  『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四中)。
  『增壹阿含经』卷六(大正二·五七六上)。
  『增壹阿含经』卷一0(大正二·五九三下)。
  『增壹阿含经』卷二0(大正二·六五四上)。
  『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大正四九·三中)。
  见『大正藏』『增壹阿含经』校记(大正二·八三0)。
  『善见律□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六上)。
  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卷二(一三0)。
  如『望月佛教大辞典』所说(三0三三下)。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六三──六六四)。
  『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上)。
  见『大正藏』卷二(八七五中──八八三上)。
   第二项 增一依本事而集成
   『增壹阿含经』,显然的含有大乘的思想,不消多说。经中编入了众多的譬喻,如如来苦行成佛;降魔;成佛,度五比丘,化三迦叶Ka^s/yapa,回迦□罗Kapilavastu度释种;从王舍城Ra^jagr!ha到□舍离Vais/a^li^;去拘尸那Kus/inagara入涅盘:这是佛的传记。提婆达兜Devadatta破僧;舍利弗S/a^riputra目犍连Maha^maudgalya^yana的入灭;□琉离王Vid!u^d!abha灭释种,都是有关佛教的大事。此外,如教化佛弟难陀Nanda,而引之入地狱,登天堂;难陀跋难陀Nando$pananda龙王听法,佛生忉利天Tra^^yastrim!s/a,又从天下降;阿耨达池Anavatapta大会;尸利掘S/ri^gupta害佛;四大声闻化度跋提Bhadrika长者、难陀Nanda老母;昙摩留支Dharmaruci;修(须)摩提女Suma^gadha^:这多数「譬喻」的编入「增壹阿含」,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的『杂事』、『药事』、『破僧事』的风格相近,时代也大略相近。
   『增壹阿含经』中,有大乘思想与众多譬喻的编入,加上次第的紊乱、对于「增壹阿含」原形的研究,不能引起学者的信任;『增支部』也就觉得较古了!然如略去附入部分──大乘思想,种种譬喻,而着重于「增壹阿含」的主体──法数的类集,比较起来,也许比『增支部』还古老些呢!上面曾说过,『如是语』、『本事经』(同经而不同的诵本),是以增一法编集而没有完成的圣典。所以没有完成,是由于「增壹阿含」的集成。「增壹阿含」与『如是语』、『本事经』,是有密切关系的。 『如是语』与『本事经』,虽不是「增壹阿含」编集的唯一资料,而是基本的,重要的资料。也就是以『如是语』及『本事经』为基本法数,更广集其他的佛说。现在以「一法」为例,而进行比较,这一意义,就明显的表示出来。『如是语』「一集」,共三品,二七经。『本事经』「一法品」,共六0经。『增壹阿含经』「一法」,共一三品(二──一四),一0九经。『增支部』「一集」,共二0(或二一)品,六0八经。以『如是语』、『本事经』为主,而比对如下:
  〔本事经〕 │〔如是语〕 │〔增壹阿含经〕 │〔增支部〕
  l无明盖 │14 │ │
  2爱 结 │15 │ │
  3生死长远 │24 │ │
  4心污堕恶趣 │20 │一子品5 │五品3
  5心净生善趣 │21 │一子品6 │五品4
  6业 │ │ │
  7不善意为前导 │ │ │六品6
  8净善意为前导 │ │ │六品7
  9破 僧 │18 │ │
 
  10和合僧 │19 │ │
  11我 慢 │ │ │
  12不放逸 │23 │护心品l │九品l
  13断贪保得不还 │ 1 │不还品l │
  14断 镇 │ 2 │不还品2 │
  15断 疑 │ 3 │不还品3 │
  16断 覆 │ 5 │ │
  17断 恼 │ │ │
  18断 忿 │ 4 │ │
  19断 恨 │ │ │
  20断 嫉 │ │ │
  21断 悭 │ │ 不还品4 │
  22断 耽 │ │ │
  23断 慢 │ 6 │ │
  24断害保得不还 │ │ │
  25念 佛 │ │ 十念品1 │十六品1
 
  26念 法 │ │ 十念品2 │十六品2
  27念 僧 │ │ 十念品3 │十六品3
  28念 戒 │ │ 十念品4 │十六品4
  29念 施 │ │ 十念品5 │十六品5
  30念 天 │ │ 十念品6 │十六品6
  31念休息 │ │ 十念品7 │十六品7
  32念安般 │ │ 十念品8 │十六品8
  33念 身 │ │ 十 念品9 │十六品9 二一品
  34念 死 │ │ 十念品10 │十六品10
  35于贪遍知永断 │ 9 │ │
  36于镇遍知 │10 │ │
  37于 疑 │11 │ │
  38于 覆 │13 │ │
  39于 恼 │ │ │
 
  40于 忿 │12 │ │
  41于 恨 │ │ │
  42于 嫉 │ │ │
  43于 悭 │ │ │
  44于 耽 │ │ │
  45于 慢 │ │ │
  46于 害 │ 8 │ │
  47于一切永断遍知│ 7 │ │
  48慈心功德 │27 │ │
  49善知识 │17 │ │
  50正作意 │16 │ │
  51惠 施 │26 │ 护心品6 │
  52犯 戒──┐ │ │ │
  53持 戒──┴─ │ │ 五戒品 │
  54知而妄语 │25 │ │
 
  55妄语而悔 │ │ │
  56一人不出世间 │ │阿须伦品7 │十三品4
  ┌┤ │阿须伦品2 3 4 5│
  ││ │ 6 8 9 10 │
  57一人出现世间┤│ │一入道品3 │十三品1 2 3 5 6
  └┤ │护心品10 │
  58邪 见 │ │ │十七品l 3 7
  59正 见 │ │ │十七品2 4 8
  60疾转无如心者 │ │一子品3 4 │五品8
  │22莫畏福 │护心品7 │
 
   上表所列,是文义相当的。单只这些,「增壹阿含」依『本事经』及『如是语』扩编而成,已大致可见。进一步来看推演与扩充:『本事经』(五六、五七)明一补特伽罗,不出世的过失,出现世间的功德。『增支部』「一人品」,分别为一──六经;『增壹阿含经』先后共一一经。『本事经』(六0)说:「疾速回转无如心者」,『增壹阿含经』「一子品」,分为(三、四)二经。『增支部』除文义相当的「向与隐覆品」第八经外,更出「心极光净」四经(「向与隐覆品」九·一0;「弹指品」一·二)。『本事经』有(四)心污堕恶趣,(五)心净生善处,(七)不善以意为前导,(八)净善以意为前导──四经(『如是语』仅前二经)。『增壹阿含经』相同的,是「一子品」的五、六──二经。『增支部』相同的,是「向与隐覆品」的三、四经;「弹指品」的六、七经。此外,『增支部』更说修心与不修心(「无堪忍品」一0经);调守护防心与不调守护防心(「无调品」一0经);心污、心净与修心(「向与隐覆品」五·六·七经):共二三经,都是心污、心净与修不修问题。这在『增壹阿含经』中,仅为「不还品」的五、六──二经。又如『本事经』有(一二)不放逸,(四九)善知识,(五0)正作意──三经;『如是语』也是一样。『增壹阿含经』,仅「护心品」(一、二)不放逸二经。而在『增支部』中,从「弹指品」第八经起,「发精进品」、「善友等品」、「放逸等品」、「非法等品」第三二经止,共七二经,实就是这三经的推演分别(『增支部』以「不放逸」放逸,懈怠精进,大欲少欲,不喜足喜足,非理作意「如理作意」,不正知正知,恶友「善友」,不善法善法,而作分别)。『本事经』(五二)犯戒,(五三)持戒,『增壹阿含经』约五戒的持犯,成「五戒品」一0经。『增支部』约法非法,律非律,是佛说非佛说,是佛制非佛制,有犯无犯……有悔犯与无悔犯,广为分别;从「非法等品」的三三经起,到「无犯等品」止,共有四0经。这样的广为分别,很难以相信为「增壹阿含」的初形。『本事经』(五四)知而妄语,(五五)妄语而悔,『如是语』仅(二五)妄语一经。『增壹阿含经』「不还品」,七·八──二经,都约妄语说。『本事经』(四八)慈心功德,『增支部』的「弹指品」,立为三·四·五──三经。『本事经』 (五一)「慈心惠施」:『增壹阿含经』,将慈心布施功德,与慈心的对待檀越,分为「护心品」的四经──三·四·五·六,都附以事缘。「破僧」与「和合僧」,是『如是语』与『本事经』一致的。『增支部』一集,没有说到。破僧是提婆达兜,传说是为了利养。『增壹阿含经』说提婆达兜的罪恶,如「不还品」的九·一0──二经。说「受人利养,甚为不易,令人不得至无为处」,有「壹入道品」的七·八·九·一0经,及「利养品」的第一经。最值得注意的,『如是语』(二二)「莫畏福」,在『增壹阿含经』中,除文义相当的「护心品」第七经外,「护心品」八经,「壹入道品」八经,都极力说福德的可贵。如上的分别叙述,『增壹阿含经』与『增支部』,都是根源于『如是语』及『本事经』的。都是有所推演扩编的,但『增壹阿含经』要简略得多。
   如是语』与『本事经』所没有,而是『增壹阿含经』与『增支部』所共有的,是赞扬如来四众弟子的胜德,如『增支部』的「是第一品」;『增壹阿含经』的「弟子品」、「比丘尼品」,「清信士品」、「清信女品」。『增壹阿含经』「一子品」的七·八──二经,是关于男女的互相系着;『增支部』约五欲别说,立为「色等品」一0经。又『增壹阿含经』「一子品」的九·一0──二经,说明依净相而起盖,依不净相而离盖;『增支部』约五盖别说,立为「盖等品」一0经。依现存的『增支部』,『增壹阿含经』的「一法」而说,这是依『如是语』及『本事经』为蓝本,不取传说及重颂的形式,推演扩编为「阿含」型,是不容怀疑的事实!
   以「一法」而论,『增壹阿含经』如除去大乘思想,种种譬喻,显然的更近于『如是语』及『本事经』的法数(不是形式)。『增壹阿含经』的传持者,是重法的。在北方流行的学派,经师与譬喻的关系,是非常深切的。『增支部』的传持者,是律师与论师。加入更多的律部内容,富有阿□达磨的风格,这是可以理解的。超越这种部派的特色,推论到部派未分以前,「增一阿含」的初形,那末『增壹阿含经』的主要部分,也许更接近些。
  『增壹阿含经』卷二三(大正二·六七0下──六七二上)。
  『增壹阿含经』卷三九(大正二·七六0中──七六一上)。
  『增壹阿含经』卷一四·一五(大正二·六一八上──六二四中)。
  『增壹阿含经』卷三二(大正二·七二五中──七二八上)。
  『增壹阿含经』卷三六·三七(大正二·七四八下──七五二下)。
  『增壹阿含经』卷四七(大正二·八0二中───八0六上)。又卷九(大正二·五九0上──五九一上)。
  『增壹阿含经』卷一八·一九(大正二·六三九上──六四二中)。
  『增壹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六九0上──六九三下)。
  『增壹阿含经』卷九(大正二·五九一中──五九二下)。
  『增壹阿含经』卷二八(大正二·七0三中──七0八下)。
  『增壹阿含经』卷二九(大正二·七0八下──七一0下)。
  『增壹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七七三下──七七五中)。
  『增壹阿含经』卷二0(大正二·六四七上──六五0上)。
  『增壹阿含经』卷一一(大正二·五九七上──五九九下)。
  『增壹阿含经』卷二二(大正二·六六0上──六六五中)。
  『本事经』卷一·二(大正一七·六六二中──六七三上)。
  『小部』『如是语』「一集」(南传二三·二四一──二六七)。
  『增壹阿含经』卷一──七(大正二·五五二下──五七七上)。
  『增支部』「一集」(南传一七·一──七0)。
  『增支部』有关律部的极多,连篇的,如「二集」「众会品」(南传一七·一0七──一一七);「愚者品」(南传一七·一三二──一三八);「十七品」(南传一七·一六0──一六三)等。
   第三项 增一与相应部的关系
   「杂阿含」是一切「事契经」的根本。依据这一古老的启示,注意到『杂阿含经』与『相应部』。作为佛法与尼犍子Nirgrantha-jn~a^tiputra不同特色的:「一问一答一记论,乃至十问十答十记论』,这种增一法的应用,在『杂阿含经』「弟子所说」中,早已存在。并被编入『增支部』与『增壹阿含经』,而加以分别解说。依『僧只律』,铜□部Ta^mras/a^t!i^ya,这是沙弥初学的必要知识,代表了佛法的重要法数。这「一问一答一记论,乃至十问十答十记论」,一法是「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二法是「名色」。依此去观察,『长阿含经』的(九)『众集经』,(一0)『十上经』,都是依这一类的增一法为根本而集成的。然在『增支部』与『增壹阿含经』,都没有「一切众生皆依食住」及「名色」,可见增一法的应用,不限于一类;「增壹阿含」的增一法,依『如是语』而编集,似乎别有渊源的了。
   以『增支部』来比对『相应部』,虽也有重出的,但为数极少,不能发见其关系。如与『杂阿含经』相比对,情形就完全不同;这就是『杂阿含经』的部分内容,在铜□部是编入『增支部』的。编入『增支部』的部分,主要是「菩提分法」、「弟子所说」,尤其是「如来所说」部分。
   一、「如来所说」部分,今依上来(第一节的)论定的次第,对列如下(与『相应部』相同的,也条列如下一):
 〔杂阿含经〕 │〔相应部〕 │〔增支部〕
   天寿(八六一──八六三) │ │
   修禅得果或生天(八六四──八七0) │ │
   六天(八七一) │三二·l │
   伞盖随行(八七二) │ │
   四种善好调伏(八七三) │ │四·7
   三种子(八七四) │ │
   四正断(八七五──八七九) │ │四·69
   不放逸(八八0──八八二) │ │
   四种禅(八八三) │五三「禅相应」 │
   无学三明(八八四──八八六) │ │三·58 59
   信(八八七) │ │
   增益(八八八) │ │
   等起(八八九) │ │
   无为法无为道迹(八九0) │四三「无为相应」 │
 正见具足(八九一) │一三「现观相应」 │
   六入处(八九二) │二五「入相应」 │
   五种子(八九三) │ │
   世间世间集(八九四) │ │
   三爱(八九五) │ │
   三漏(八九六) │ │
   知见六处(八九七) │一八「罗侯罗相应」 │
   断六处(八九八) │ │
   六处生起(八九九) │二六「生相应」 │
   六处味着(九00) │二七「烦恼相应」 │
   善法依处(九0一) │ │
   佛法僧最第一(九0二──九0四) │ │四·34
  上来卷三一 │ │
   持斋(一一二一) │ │一0·46
   三不坏净(一一二二) │五五·54 │
 
   四不坏净(一一二三──一一二四) │五五·48 36 │
   四预流支(一一二五) │五五·50 │
   四预流分(一一二六──一一二七) │五五·46 │
   四沙门果(一一二八──一一三0) │五五·55 56 57 58 │
   四种福德润泽(一一三一─一一三四) │五五·31 32 33 │
   四不坏净(一一三五) │ │
   迦叶(一一三六── 一一四四)[略] │ │
  上来卷四一 │ │
   迦叶(九0五──九0六)[略] │ │
   聚落主(九0七──九一六)[略] │ │
   三种调马(九一七──九一八) │ │三·137 138
  上来卷三二 │ │
   三种调马(九一九) │ │三·139
   三种良马(九二0) │ │三·94
   良马四种具足(九二一) │ │四·256 257
 四种良马(九二二) │ │四·113
   三种调伏(九二三) │ │四·111
   马有八态(九二四) │ │八·14
   良马八德(九二五) │ │八·13
   真生(?)马(九二六) │ │一一·11
   优婆塞五具足(九二七) │五五·37 │
   优婆塞三果(九二八) │ │
   优婆塞自利他利(九二九) │ │八·25
   三念(九三0) │五五·21 │
   六念(九三一) │ │六·10
   五具足六念(九三二) │ │一一·12
   六具足六念(九三三) │ │一一·13
   戒定慧解脱(九三四) │ │三·73
   四不坏净(九三五) │五五·23 │
   信进念定慧(九三六) │五五·24 │
   生死长远(九三七──九三九) │一五「无始相应」 │
  上来卷三三 │ │
   生死长远(九四0──九五六) │一五「无始相应」 │
   婆蹉(九五七──九六四) │三三「婆蹉相应」 │
   郁低迦(九六五) │ │一0·95
   富邻尼(九六六) │ │
   俱迦那(九六七) │ │一0·96
   诸外道(九六八) │ │一0·93
   长爪(九六九) │ │
  上来卷三四 │ │
   舍罗步(九七0) │ │三·64
   上座(九七一) │ │
   婆罗门出家(九七二) │ │四·185
   □陀(九七三) │ │三·71
   补缕低迦(九七四──九七五) │ │
 尸婆(九七六) │ │
   尸婆(九七七) │ │
   商主(九七八) │ │四·3
   须跋陀罗(九七九) │三六·21 │
   三念(九八0──九八一) │ │
   记说(九八二──九八三) │ │三·32
   爱喻(九八四) │一一·1 2 3 │四·199
   四人(九八五) │ │四·200
   二事断难持(九八六) │ │
   二法依止多住(九八七) │ │
   爱尽(九八八──九八九) │ │
   二人同记一来(九九0) │ │一0·75
   二人同记一来(九九一) │四0·10 │六·44
   二种福田(九九二) │ │二·4·4
  上来卷三五
 三归五戒(一二四一) │ │
   五法具足(一二四二) │ │
   惭愧(一二四三) │ │二·9
   烧然不烧然(一二四四) │ │
   三恶行舍与断(一二四五) │ │三·17
   炼金(一二四六) │ │三·100
   思惟三相(一二四七) │ │
   牧牛(一二四八) │ │
   牧牛十一法(一二四九) │ │三·18
   利养聚落(一二五0──一二五一) │ │五·30六·42八·86
   不放逸(一二五二) │二0·8 │
   慈心布施(一二五三) │二0·4 │
   慈心(一二五四──一二五六) │二0·3 5 2 │
   无常迅速(一二五七) │二0·6 │
   修身戒心慧(一二五八) │二0·7 │
   系着女色(一二五九──一二六一) │二0·10(一二六0)│
   野狐鸣(一二六二) │二0·11 │
   粪屎(一二六三) │一七·5 │
   野狐鸣(一二六四) │一七·8 │
   病(一二六六)[略] │ │
  上来卷四七 │ │
   病(一0二三──一0三八)[略] │ │
   净法(一0三九) │ │
   舍法(一0四0) │ │
   祭祀(一0四一) │ │一0·176
   非法行法行(一0四二) │ │一0·167
   作不作(一0四三) │ │一0·177
   自通法(一0四四) │五五·7 │二·二·6
   习近法(一0四五) │ │一0·194
   蛇行法(一0四六) │ │一0·205
   善不善业报(一0四七──一0四八) │ │一0·206
   善不善业因(一0四九) │ │一0·174
   出不出法(一0五0) │ │一0·175
   彼岸此岸(一0五一) │ │一0·169
   恶法真实法(一0五二) │ │一0·191
   恶法恶恶法等(一0五三) │ │四·207 209
   不善男子善男子(一0五四) │ │一0·192
   不善男子不善男子不善男子等(一0五五)│ │四·204
   成就十法等(一0五六──一0五九) │ │一0·210 211 212 213
   法非法律非律等(一0六0──一0六一)│ │一0·178……198
  上来三七卷      │ │
   「如来所说」部分,除「罗陀」、「见」、「断知」(卷六·七)外,共七卷半,二二一经(四四·二四·一四·二一·三0·二三·二六·三九)。被编入『增支部』的,共七0经。多数是关于念──三念、五念、六念;信──四不坏净;布施;戒。
   二、「弟子所说」部分,编入『增支部』的,有五五七·五五九(合为『增支部』的九·37),五六0(九·170),五六三(三·74),五六四(四·159),五六五(四·194),四九二(四·178),四九四(四·41),四九五(五·168),四九七(五·167 ),四九九(九·26),五四六(二·四·6),五四七(二·四·7 ),五四九(一0·26),五五0(六·26)──共一五经。
   三、「菩提分法」中,属于「力」的,共一八经:六六一(二·二·1 ),六六九(四·32),六七三(五·13),六七五(五·15),六七七──六七八(五·l),六八0(五·2),六八一(五·5),六八五(五·7),六八六──六八七(六·64),六八八──六九0(七·3),六九二──六九三(八·27 ),六九四──六九六(八·28)。属于「道支」的,共九经:七五八(三·62),七六七(五·52),七七一──七七四(一0·117),七八二(一0·134……154),七八七(一0·103 ),七八八(一0·104 )。属于「学」的,共一0经:八一六(三·89),八一九(三·87),八二0──八二一(三·85 86),八二三(三·84 )八二七(三·82),八二八(三·81),八二九(三·83),八三0(三·90) ,八三二(八·88)。三类合计,共三七经。──此外分见于各部的,不多。
   佛法根本──「相应修多罗」,一向有「数法」的特色,如五蕴、六处、十二缘起、四食、四谛、六界(三界、十八界等)、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三学、四证净(四沙门果)等。在「弟子所说」,尤其是「如来所说」,特重于信──四不坏净,念──三念、五念、六念,布施,戒行──十善十不善,更有种种数法的类集。在『杂阿含经』中,「力」已不限于「五力」,而是「二力」……「十力」的类集。在「中阿含」(对内),「长阿含」(对外)集成后,佛弟子(集经者)又以「如来所说」(弟子所说)为主,采录「菩提分法」的部分数法(还有『中阿含经』的「七法品」,以八法为主的「未曾有法品」等),依增一法而集成「增壹阿含」,这是明确无疑的。当然,更采集有当时传诵的其他佛说(或弟子说)。上面说,「增壹阿含」依于『如是语』、『本事经』,而『如是语』与『本事经』,也就是依「如来所说」而集成的。二本所同的(一)无明盖,(二)爱结,(三)生死众多,实是「如来所说」「生死众多」一段的综略(『相应部』集为一五「无始相应」)。所引「生死众多」一经,正与『杂阿含经』九四七经相合。「如来所说」,与「菩提分法」相近,而重于信、念、施、戒,重于在家信众的教化;所以古人说:「增一是劝化人所习」。这一特质,依世间善行──信、念、施、戒、慈心、福德、自利利他,而导入出世法,正是大乘的重要部分。古人将「弟子所说」,「如来所说」,分为「声闻乘相应语」,「独觉乘相应语」(指「大迦叶」部分),「如来乘相应语」。这虽是后代的解说,而以「如来所说」(除「迦叶」部分)为「如来乘相应语」,暗示了这一部分与大乘的关系。
  『杂阿含经』卷二一(大正二·一五二下)。『相应部』「质多相应」(南传一五·四五三──四五六)。
  『增壹阿含经』卷四二(大正二·七七八中──七八0上)。『增支部』「十集」(南传二二上·二七二──二八七)。
  『摩诃僧只律』卷二三(大正二二·四一七上)。『小部』『小诵』(南传二三·二──三)。
  『杂阿含经』卷三二·九一二经,也与『增支部』「十集」九一经相同。
  『杂阿含经』九一七──九一九经,与『增支部』「三集」一三七──一三九经相合。『增支部』「九集」的二二经,就是上三经的总合。
  『增支部』没有这一经,『增壹阿含经』别译,『七处三观经』 (即『杂经四十四篇』)中(三九经)有(大正二·八八一中)。
  与『七处三观经』(四一经)同(大正二·八八一中)。
  『杂阿含经』九三七──九五六经,多数说「无明所盖,爱系其颈,长夜轮转,不知生死本际」(大正二·二四0中──二四三下)。
  『杂阿含经』卷三四(大正二·二四二上──中)。
  『萨婆多□尼□婆沙』卷一(大正二三·五0三下)。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中)。
   第四节 结说
   经上来的比对研究,「四阿含」(「四部」)的成立,可得到几点明确的认识。1.佛法的结集,起初是「修多罗」,次为「只夜」、「记说」──「弟子所说」、「如来所说」。这三部分,为组成「杂阿含」(起初应泛称「相应教」)的组成部分。「弟子所说」与「如来所说」,是附编于「蕴」、「处」、「因缘」、「菩提分法」──四类以下的。这是第一结集阶段。在「杂阿含」三部分的集成过程中,集成以后,都可能因经文的传出而编入,文句也逐渐长起来了。佛教界禀承佛法的宗本──「修多罗」,经「弟子所说」的学风,而展开法义的分别、抉择、阐发、论定,形成了好多经典。结集者结集起来,就是「中阿含」;这是以僧伽、比丘为重的,对内的。将分别抉择的成果,对外道、婆罗门,而表扬佛是正等觉者,法是善说者,适应天、魔、梵──世俗的宗教意识,与「只夜」精神相呼应的,集为「长阿含」。「杂」、「中」、「长」,依文句的长短而得名。以(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为主,以增一法而进行类集,『如是语』与『本事经』的形成,成为「九分教」之一,还在「中」、「长」──二部成立以前。但为了便于诵持,着重于一般信众的教化,废去「传说」及「重颂」的形式,而进行扩大的「增壹阿含」的编集,应该比「长阿含」更迟一些。以「杂阿含」为本而次第形成四部阿含,『瑜伽师地论』的传说,不失为正确的说明!近代的研究者,过分重视巴利文Pa^li;依巴利文圣典,不能发见四部阿含集成的真相。即使以「杂阿含」的原形为最古,而不能理解为三部分(「修多罗」、「只夜」、「记说」)的合成;不知三部分的特性,与三部阿含形成的关系,也就不能理解依「杂阿含」而次第形成四部的过程。次第成立与三部分的关系,试列表如下:
  杂─┬─修多罗─────────┐
  ├─只夜--------------------│-----+
  │ ┌─弟子所说───┤ |
  └─记说─┤ │ |
  └─如来所说------│-----|---+
  (新增)─┘-中--+ |
  (新增)----长---+
  (新增)----增一
 2. 汉译四阿含与巴利四部,比对起来,发见一项重要的差别,这是与文字无关的。汉译,特别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是立新而不废古的。这如『杂阿含经』的一部分,编入「中阿含」与「增壹阿含」;『中阿含经』的一部分,编入「长阿含」与「增壹阿含」。虽编入新的部类,而仍保持旧有的部分。所以汉译的圣典,比对巴利文典,觉得重复的极多。巴利的四部,是经过铜□部严密编纂的。经文的数目太多,四部间不可能没有重复;但多数是编入『中部』、『长部』与『增支部』的,在『相应部』与『中部』中,不再保留,所以重复的较少。这是汉巴圣典(说一切有部与铜□部等)再编定时,彼此方法的根本不同。如没有汉译的,说一切有部的『杂阿含经』、『中阿含经』,没有说一切有部的传说,对于四部阿含的次第形成,是不可能明了的。由于立新而不废旧,所以尽管有增附的新成分,而在四部阿含成立的研究上,不失为第一流的资料!
 3.「四阿含」与「九分教」,都是次第形成的。先有「杂阿含」(就是「修多罗」等三分的总和),而后「中」、「长」、「增一」成立,总为「四部阿含」。先有「修多罗」、「只夜」、「记说」三分,而后有其余的各分,总为「九分教」。「四阿含」与「九分教」,是平行而同时开展成立的。如概括的说,先有「四阿含」,或先有「九分教」,都是与事实不合的。虽然「九分教」的全体成立,比「四部阿含」的全部完成要早些,但这决非如一般所设想的,先有「九分教」,然后依之组成「四部阿含」的意思。
   律藏与经藏的集成,已经分别说明。经与律,固然由经师与律师,分别集成,然在同一佛教中,也自有相关相似的情形。从「九分教」说:这是经师的组合,本为「法」的分类,然在律的次第成立中,也有部分的共同。如律的原始结集,「波罗提木叉」,是长行,是被称为「修多罗」的。有关僧伽的一般规制,起初集为「随顺法偈」,与「只夜」相当。这部分,起初附于「波罗提木叉」,后来才独立成为摩得勒伽。「波罗提木叉分别」──「经分别」,与「记说」相当。「□尼有五事答」,「□尼有五事记」,不正是「波罗提木叉」的「记说」吗?这初三分的开展,律部与经法完全一致。律部的性质,与经法不同,不可能与「九分教」的次第完全相顺。然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律,有『尼陀那』与『目得迦』,也与「十二分教」中,「因缘」与「本事」──前后次第相同。
   四部阿含」,是以「相应教」为本的;相应也称为「杂」。依相应教而次第集成的,是「中阿含」与「长阿含」;「相应教」也就对「中」、「长」而称为「杂阿含」。这一集成的情形,与律部的从「摩得勒伽」而类集为「犍度」,非常一致。起初,「摩得勒伽」总称为「杂诵」(颂):从此类集而成的,说一切有部名为「七法」、「八法」,铜□部Ta^mras/a^t!i^ya名为「大品」、「小品」(与「长」、「中」相同)。「杂诵」的部份,名为「杂事」。至于契经的,依增一法而集成「增壹阿含」,也与律部的别立「增一部」一样。(四部)经典的集成在前,律的次第集成,几乎都是随从集经者的方式。这点,我在『印度之佛教』(五五──五六)早就指出了:
  「演相应教为四含,与律典之更张,颇见一致。律则以杂跋渠为本……集为诸犍度,别立为七法、八法,或大品、小品,仍名其遗余者为杂事。法则以相应教为本……演为长含、中含,而名其本教为杂含。阿含之有增一,亦犹□奈耶之有增一也」。
  『四分律』卷五九(大正二二·一00四中)。『摩诃僧只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二中)。
 第十一章 小部与杂藏
   第一节 总说
   第一项 各部杂藏的部类
   铜□部Ta^mras/a^t!i^ya的「经藏」,在「长」、「中」、「相应」、「增支」外,有「小部」,总称为「五部」。『善见律□婆沙』说:「除四阿□,余者一切佛法,悉名堀陀迦经」。掘堀迦Khuddaka译义为「杂碎」、「小」,所以「小部」也就是「杂部」。化地部Mahi^s/a^saka『五分律』,法藏部Dharmaguptaka『四分律』,大众部Maha^sa^m!ghika『僧只律』,凡「四阿含」以外的「杂说」,都称为「杂藏」。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没有「杂藏」,因为经上但说「持吾三藏」,或说「持素怛缆,及□奈耶、摩□理迦」。早期的结集,可见是没有「杂藏」或「小部」的。铜□部立「五部」,但在铜□部学者的著作中,如Samantapa^sa^dika^说:「通四部者」Catuneka^yika;Suman%galavila^sini^说:「四部阿含」Catunnam% a^gama^nam%;『岛史』说第一结集时,「阿含藏」的内容是:「品,五十集,相应,集」,也只是「四阿含」。所以「经藏」的「四部阿含」,是早期集成,是部派间的共义;而「小部」或「杂藏」,是多少要迟一些。但也不太迟,西元前二世纪,Bha^rhut的铭文,已说到「五部」Pachaneka^yika了。『小部』或『杂藏』,比「四部阿含」要迟一些,这是约最初总集为一大部,称为「小部」或「杂藏」,如约现在所传的内容来说,那是也有更早的,也有更后起的,不可一概而论。
   『小部』或『杂藏』,完整而流传到现在的,只是铜□部本。其他部派的,没有传来,或仅传一分。从传说中,可略见各派「杂藏」的一斑。1.铜□部所传(依日译本)的『小部』,内容分为一五部:『小诵』、『法句』、『自说』、『如是语』、『经集』、『天宫事』、『饿鬼事』、『长老偈』、『长老尼偈』、『本生』、『义释』、『无碍解道』、『譬喻』、『佛种姓』、『行藏』。第五部『经集』,内分五品:「蛇品」、「小品」、「大品」、「义品」、「彼岸道品」(波罗延那)。「经集」,是铜□部所集;在其他部派中,「义品」等都是自成部类的。第一三部『譬喻』内分四品:「佛譬喻」、「辟支佛譬喻」、「长老譬喻」、「长老尼譬喻」。2.『四分律』的「杂藏」,共一二部:「生经、本经、善因缘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婆提舍经、句义经、法句经、波罗延经、杂难经、圣偈经」。从『生经』到『优波提舍经』,共七部,与「十二分教」中的「本生」、「本事」、「因缘」、「方广」、「未曾有」、「譬喻」、「优波提舍」的名义相合。这七部,在法藏部中,应有「四阿含」以外的独立部类(铜□部仅有「优陀那」、「如是语」、「本生」、「譬喻」──四部)。此外,「句义」是『义品』;「波罗延」是『彼岸道品」;「法句」是『优陀那』;「圣偈」是『牟尼偈』,铜□部编为『经集』「蛇品」第一二经。「杂难」,是「杂问」的意思。『僧只律』说:「八群经、波罗延那经、论难经、阿耨达池经、缘觉经」。在这一类属于『杂藏』的部类中,有『论难经』,显然的与法藏部的『杂难经』相当。现存支谦所译的『惟曰杂难经』,这当然是惟曰vaipulya──方广)的「杂难经」。然在这部经中,如除去萨陀波仑Sada^prarudita,和须蜜Vasumitra,文殊师利Man~jus/ri^事,其余名实相当的「杂问」,与法藏部所传的『杂难经』,大众部所传的『论难经』,极可能是同本别诵。支谦的译本,除大乘外,法义都用说一切有部,可能是说一切有部所传的。由于『四分律』所传的『杂藏』,恰好为十二部,而部分的名义,又与「十二分教」相合;宇井伯寿这才有以『杂藏』十二部,拟配「十二分教」的构想。以『本经』为「修多罗」,『句义』为「只夜」,『法句』为「优陀那」,『杂难』为「记说」,『圣偈」为「如是语」,『波罗延』为「伽陀」。但这一拟配,是不免牵强的!3.化地部的『杂藏』,仅说「自余杂说」,内容不详。别处仅提到「十六义品」。4.传为雪山部Haimavata的『□尼母经』,先举『法句』、『说义』(『义品』)、『波罗延』──三部,其次又说:「如来所说,从修妒罗乃至优波提舍,如是诸经与杂藏相应者,总为杂藏」。这与『四分律』相近而实不同,这是以『杂藏』为通于「十二部经」的。5.大众部的『僧只律』说:「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起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起因缘」,与『小部』『譬喻』的「辟支佛譬喻」、「长老譬喻」部分相当。在『僧只律』中,除说到各种「本生经」以外,还说到:「八群经、波罗延那经、论难经、阿耨达池经、缘觉经」。又:「若波罗延、若八跋耆经、若牟尼偈、若法句」。『八群经』──『八跋耆经』,是『义品』。『论难经』与『四分律』的『杂难经』相当。『阿耨达池经』与『缘觉经』,就是「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起因缘」。依汉译『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及『药事』所说,是在阿耨达池说的。大众部末派──『分别功德论』所传,说到「三阿僧只菩萨所生」,是『本生』,也通于「佛譬喻」。6.说一切有部不立『杂藏』,而与『杂藏』部分内容相当的,有『优陀那』、『波罗延那』、『见真谛』、『诸上座所说偈』、『上座尼所说偈』、『尸路偈』、『牟尼偈』、『义品』──八部。『尸路偈』,与『小部』『经集』「大品」第七经相当。『见真谛』──『谛见经』,在『十诵律』中,与『波罗延那』、『义品』并列,为『十八大经』的一经。这是说一切有部中重要的一部,但没有传译,内容不明。此外,在『药事』中,有与「佛譬喻」、「长老譬喻」相当的部分。今总为对列如下:
  〔铜□部〕 │〔法藏部〕〔化地部〕〔雪山部〕〔大众部〕〔说一切有部〕
  ──────┼─────────────────────────────
  小诵 │
  法句 │法句 法句 法句 优陀那
  自说 │
  如是语 │本(事)
  经集 │
  蛇品 │(圣偈) 牟尼偈 牟尼偈
  小品 │
  大品 │ (尸路偈)
  义品 │句义 十六义品 说义 八群 义品
  彼岸道品 │波罗延 波罗延 波罗延那 波罗延那
  天宫事 │
  饿鬼事 │
  长老偈 │ 诸上座所说偈
 长老尼偈 │ 上座尼所说偈
  本生 │生 菩萨所生
  义释 │
  无碍解道 │
  譬喻 │譬喻
  佛譬喻 │ 药事
  辟支佛譬喻│ 缘觉经
  长老譬喻 │ 阿耨达池经 药事
  长老尼譬喻│
  佛种姓 │
  所行藏 │
  │善因缘
  │方等
  │未曾有
  │优波提舍
 
  │杂难 论难
  │ 见真谛
 
  『善见律□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五中)。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一上)。『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摩诃僧只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阿□达磨顺正理论』卷一(大正二八·三三0中)。
  Buddhaghos!a所作Samantapa^sa^dika^(律藏注)(三·五)。
  Buddhaghos!a所作Suman%galavila^sini^(长部注)(一·二)。
  『岛史』(南传六0·二六)。
  『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摩诃僧只律』卷一三(大正二二·三三七上)。
  『惟曰杂难经』,一卷(大正一七·六0五上──六0九中)。
  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卷二(一五二──一五四)。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二一(大正二二·一四四中)。
  『□尼母经』卷三(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摩诃僧只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同上
  『摩诃僧只律』卷二七(大正二二·四四七下)。
  『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大正四·一九0上)。『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卷一六(大正二四·七六下)。
  『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如本书第七章第一节第二项所列。
  『十诵律』卷二四(大正二三·一七四中)。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卷一五──一八(大正二四·七三下──九四上)。
 第二项 杂与偈颂
   在这里,想阐明圣典集成史上的一项事实:偈颂与「杂」Khuddaka的关系。
   关于『杂藏』,『僧只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这样说:
  「杂藏者,所谓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
   大众部Maha^sa^m!ghika以辟支佛及阿罗汉自说本行为例,而指这一类的偈颂(诵)为『杂藏』;『杂藏』,是各种偈颂集的汇编。依据大众部的启示,去观察现存铜□部Ta^mras/a^t!i^ya的『小部』,确乎多数是偈颂集。长行的,如(一一)『义释』,(一二)『无碍解道』,锡兰大寺派Maha^viha^ra-va^sina^h!──铜□部,虽作为「经藏」的『小部』,而属于无畏山寺派Abhayagiriva^sin的『解脱道论』,引用这二部,每称为「□昙」或「阿□昙」,可见是作为「阿□达磨藏」的。这是南传的早期论书,比『小部』的成立更迟。也就因此,其他部派的『杂藏』,都不曾提到这两部书。『自说』,是偈颂,而附以长行的缘起。『如是语』是重颂。现存的『本生』,虽是长行,但「主文」的核心,本来是偈颂;这是依古代传诵的偈颂而改编成的。这么看来,『小部』与『杂藏』的原始部类,确是属于偈颂的。
   偈颂,对佛法的表达来说,有他独到的特色。长行,以相应「修多罗」为本,展开而成立的圣典,是「四部阿含」。甚深法义的阐述,或事缘的叙述,严密而意义明确。这是佛法的宗本,为僧团所传受、宣说的契经。在法义的开展上,是偈颂所万万不及的。然而偈颂,有韵,是便于记忆传诵的。文句简要,容易普及流通。这是文艺作品,每每一唱三叹,富于感化的力量。所以在佛法的普及流传中,这是比丘们日常吟咏的(不许过分的长音抑扬,流于歌唱)。尤其是初学,或一般信众,这是更适合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依律部所传:1.亿耳S/ron!a-kot!ikarn!a来见佛,在佛前诵经,所诵的是『义品』;『十诵律』作:『波罗延』、『萨遮陀舍』;『根有律皮革事』(依梵本),所诵的是:『优陀那』、『波罗延那』、『谛见』、『上座偈』、『上座尼偈』、『尸路偈』、『牟尼偈』、『义品』。2.比丘们「布萨」时,如有贼来,不能让他听到「波罗提木叉」;大众部说:应诵「波罗延、八跋耆、牟尼偈、法句」。3.商人在大海中航行,昼夜常诵:「□陀南颂、诸上座颂、世罗尼颂、牟尼颂、众义经」;4.教出家而没有受「具足戒」的受学佛法,所诵的是:「八群经、波罗耶那经、论难经、阿耨达池经、缘觉经」。经上也说:阿那律Aniruddha夜晚诵经,是『法句』。『别译杂阿含经』作:「法句偈、波罗延、大德之偈」。『杂阿含经』作:「优陀那、波罗延那、见真谛、诸上座所说偈、比丘尼所说偈、尸路偈、义品、牟尼偈」。凡称为「诵」的,大抵是偈颂,这可以想见古代对于偈颂传诵的普遍!
   『小部』的偈颂,大略可以分为二类:一是法义的表达,一是事缘的传述。法义的表达,也可为二类。或是直抒所见的:这其中,或是有感而发的,如『法句』、『自说』等;或是表达修持历程,证悟境地的,如『长老偈』、『长老尼偈』等。或是问答法义的,如『义品』、『波罗延那』等。事缘的传述,如『本生』、『譬喻』、『佛种姓』、『行藏』,都是佛与弟子们,过去世中的事缘。不但佛与弟子们的宿生事缘,是由偈颂的传诵而流传下来;释迦佛现生的行迹,也应该是先有偈颂的传诵,而后编集成的。如佛的涅盘,或称为「盘涅譬喻」。在『长部』(一六)『大般涅盘经』,从如来舍寿起,长行中夹有偈颂;这是事缘与言说合叙的。这些偈颂,实为『大般涅盘经』主体部分的根源。又如『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破僧事』前九卷,是佛传。存有不完全的内摄颂:「我降生时,四天守护,如明月珠,诸物缠裹。亦如宝线,智者明了。自持五戒,无诸欲念」。又说:「四种触池,父子和合,释迦出家,护河神礼」。次偈,与长行不完全相合。总之,有关佛的事缘,弟子的事缘,尤其是过去生中的事缘,大都是通过宗教的情感,向往不已,从吟咏中表现出来的。这些偈颂,是佛说的?佛为谁说的?还是弟子们说的?在传说中,有些是佛说的,弟子说的,也有是诸天说的。这与相应「修多罗」相比,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
   「小」、「杂」,同为Khuddaka的义译。『小部』与『杂藏』,原本是偈颂的总汇,这是明显的事实。『相应部』或『相应阿含』,「相应」是sam!yuktasam%yutta的义译,然在汉译中,都译为「杂阿含」,这是值得注意的事!「杂阿含」的「杂」,与「杂藏」的「杂」,有什么关系么?『阿□达磨俱舍论』卷二九,引「世尊于杂阿笈摩中,为婆罗门婆柁梨说」(大正二九·一五四中):
  「婆柁梨谛听!能解诸结法,谓依心故染,亦依心故净。我实无我性,颠倒故执有。无有情无我,唯有有因法,谓十二有支,所摄蕴处界。审思此一切,无补特伽罗。既观内是空,观外空亦尔;能修空观者,亦都不可得」。
   真谛Parama$rtha所译『阿□达磨俱舍释论』,作「于少分阿含中,为波遮利婆罗门说此偈言」。「杂阿含」可译为「少分阿含」,「少分」显然是Khuddaka的义译。为婆柁梨(「杂阿含」译为跋迦利,或薄迦梨,原语似为Vakkali^n)说偈,与『别译杂阿含经』大意相合,仅是长行与偈颂的不同。这样,「相应阿含」,的确也被称为「小阿含」──「杂阿含」了。『别译杂阿含经』,是以「众相应」的偈颂,及「如来所说一部分」(「大迦叶」、「聚落主」、「马」、「释氏」、「生死众多」、「婆蹉出家」、「外道出家」)所合成。被称为「少分阿含」──「杂阿含」的,与偈颂有着密切关系;这与『杂藏』由偈颂所集成,意义完全一样。如果说,「小」、「杂」,因偈颂的杂说而得名,该不是想像的吧!
   对于『杂藏』的说明,如『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说:
  「杂藏者,非一人说。或佛所说,或弟子说,或诸天赞诵(颂),或说宿缘,三阿僧只菩萨所生。文义非一,多于三藏,故曰杂藏」。
   「宿缘」,是「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三阿僧只菩萨所生」,是「本生」。「诸天赞颂」,对上说,是「佛说」、「弟子说」以外的诸天所说。对下说,「诸天赞颂」,应另有部类。大众部的「杂阿含」与「杂藏」,没有传译过来;对于古代「杂阿含」与「杂藏」,同名为「杂」的意义与关系,当然不可能作明确的决定。然依『僧只律』说:「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可知大众部的「杂阿含」,是以「道品」开始的。「众相应」的偈颂,「弟子所说」与「如来所说」部分,在大众部中,是否也与上座部Sthavira一样,集入「相应部」,也还不得而知。现在,试从三点去说明。
 1.「诸天赞颂」:『相应部』的「有偈品」,即「众相应」,主要为「天相应」、「天子相应」、「夜叉相应」、「林神相应」、「魔相应」、「帝释相应」、「梵天相应」。这些佛与诸天的问答,多数以赞佛而结束。尤其是「梵天相应」,完全是梵天对佛的赞颂。「魔相应」与「比丘尼相应」,以不受魔众的娆乱为主。「婆耆舍长老相应」,以赞佛及大比丘众为主。「众相应」──偈颂的大部分,不妨称之为「诸天赞颂」的。除却这些,大众部『杂藏』的「诸天赞颂」,就没有着落。2.「记说」:『大□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五九下)说:
  「记说云何?谓诸经中,诸弟子问,如来记说;或如来问,弟子记说;或弟子问,弟子记说。化诸天等,问记亦然」。
   在如来记说、弟子记说以外,佛与诸天的问答,也是「记说」。在佛教初期,「分教」还没有部类分明时,诸天问答,也可能被称为「记说」。如「帝释众」中,明白说到:「帝释大自在,天王之所问,于耆□崛山,大师为记说」。如来记说、弟子记说、诸天记说,『大□婆沙论』与『分别功德论』,都有着共同的传说,看作同一部类的。3.「八众」:称「偈颂品」为「八众相应」,是『瑜伽论』所说。现存的偈颂部分,无论是『相应部』与『杂阿含经』,都是次第参差,没有「长者众」,与「八众」不能完全相合。「中阿含」与「长阿含」,都说到八众,八众的内容是:
   人(四众)──刹帝利众·婆罗门众·长者众·沙门众
   天(四众)──四王天众·帝释天众·魔天众·梵天众
   天众,是以天、魔、梵为次第的。「刹帝利」Ks!atriya是王族;「婆罗门」bra^hman!a是祭师;「长者」s/res!t!hin,与居士gr!hapati相近,是「吠戌」Vais/ya中的「豪族也,富商大贾」;佛法平等,所以略去「首陀罗」s/u^dra,代之以出家的「沙门」s/raman!a。这人类的四众,如『中阿含经』(一五四)『婆罗婆堂经』 所说。在「长阿含」中,「八众」已成为「无方普应」的奇迹;然「八众」的合为一聚,应有事实上的依据。『别译杂阿含经』,合「众相应」的偈颂,与「如来所说」部分(这里面有长者众)为一部。从『大□婆沙论』、『分别功德论』传说的类似,在古代圣典的成立过程中,「如来所说」、「弟子所说」、「诸天所说」──三部,应曾有独立的组合。现存的『别译杂阿含经』,就是这一组合形式的残存。当时分类,应为八众,「八众」就由此而得名。现存的参差,与八众的次第不合,是由于次第增补而成的。这部分的集为一部,其原始部分,都以偈颂为主。在现存「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中,也含有多少偈颂。如佛为婆柁利说偈,就是一例。这部分的偈颂集,称为「杂」,为「杂阿含」,「少分阿含」名义的来源,也就是「小部」、「杂藏」得名的来源。
   上来三点:「诸天赞颂」,说明『杂阿含』的偈颂部分,与『杂藏』有着密切的关系。「记说」与「八众」,说明了偈颂与「弟子所说」、「如来所说」,曾组合为一类,『别译杂阿含经』,就是这一事实的证明。据此而加以论断,原始结集的过程中,起初是:长行的「修多罗」,随类相应而编为四部:「道品相应」、「蕴相应」、「处相应」、「因缘(界等)相应」。「修多罗」的「录偈」──录十经的名目为一偈,这种「结集文」,名为「只夜」。接着,以「天」为主,而含得人类四众,八众偈颂的集成,也称「只夜」。长行的「修多罗」,是「相应」;偈颂的「只夜」,名为「杂」。这可以律部的结集为例:佛制的「学处」,是长行,结集为「波罗提木叉」,是称为「修多罗」的。其次,集录僧团的「行法」等,标目的类集,名为「摩得勒伽」。在大众部中,也是偈颂,而称为「杂跋渠」或「杂诵」。『十诵律』的『杂诵』(『根有律』的『杂事』),还存有这古义的形迹。「修多罗」与偈颂的「杂」,成为原始结集的二部;这在经与律的集成中,完全一致。此后,以长行为主的「弟子所说」、「如来所说」,逐渐集成而名为「记说」。这部分,也曾与偈颂相组合,如『别译杂阿含经』。将「修多罗」、「只夜」、「记说」,合编为一大部──『相应部』,『杂阿含经』,为上座部的圣典。在大众部,偈颂部分──「诸天赞颂」,极可能是与其他的偈颂合编,成为『杂藏』的一分。以「修多罗」部分得名,名为「相应部」,「相应阿含」;从「只夜」部分得名,称为「小阿含」──「杂阿含」。「相应」与「杂」的不同名称,实依原始结集的二类而来。在契经──「四部阿含」的集成中,都是继承「修多罗」,以长行为主的。如『义品』、『波罗延那』等偈颂集,在体例上,也不适于合编。于是继承「只夜」──「杂」,综合种种偈颂集,「伽陀」、「优陀那」等,成为『小部』或『杂藏』。『小部』的原始组合,是「四部阿含」成立以后的事了。长行与偈颂的分别发展,如下:
  修多罗(相应)──┐
  只夜(杂)────┼─相应(杂)──中──长──增一
   ┌─┘ │
   │记说───────┘ 伽陀·优陀那──────────小(杂)
   └────────────┘
  「诵」,「圣语本」作「颂」,见大正藏校刊(大正二二·四九一注)。
  水野弘元译『大义释』,文前略叙所说(南传四二·目次一)。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三七──七三八)。
  『摩诃僧只律』卷二三(大正二二·四一六上)。『铜□律』「大品」(南传三·三四七)。『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二一(大正二二·一四四中)。『四分律』卷三九(大正二二·八四五下)。
  『十诵律』卷二五(大正二三·一八一中)。
  N.Dutt:Gilgit manuscripts Ⅲ part 4,P.188。
  『摩诃僧只律』卷二七(大正二二·四四七上)。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卷三(大正二四·一一中)。
  『摩诃僧只律』卷一三(大正二二·三三七上)。
  『相应部』「夜叉相应」(南传一二·三六五)。
  『别译杂阿含经』卷一五(大正二·四八0下)。
  『杂阿含经』卷四九(大正二·三六二下)。
  『阿□达磨大□婆沙论』(大正二七·六六0上)。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破僧事』卷二(大正二四·一0七中)。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破僧事』卷五(大正二四·一二四下)。
  『阿□达磨俱舍释论』卷二二(大正二九·三0六上)。
  『别译杂阿含经』卷八(大正二·四三一上)。佛为跋迦利说偈,出于有名的『化迦旃延经』。文分二段:初,佛为诜陀迦旃延Sandha-ka^tya^yana-gotra说;次,为跋迦利说。『杂阿含经』卷三三,也有此二段,但为跋迦利说,文义简略,与『俱舍论』所引不合(大正二·二三六上)。据『俱舍论』,犊子部Va^tsi^putri^ya是没有这部经的(大正二九·一五四下)。铜□部『增支部』「一一集」,与此经相当,但没有为跋迦利说一段(南传二二下·二九四──二九八)。『瑜伽师地论』卷一六,「胜义伽陀」的前四偈,与此偈相合(大正三0·三六三上)。可见这「少分阿含」,近于『别译杂阿含经』,不是说一切有部,而近于说一切有部的部派所传。
  『摩诃僧只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杂阿含经』卷四四(大正二·三二一下──三二五下)。
  『杂阿含经』卷四六(大正二·三三四上)。
  『翻译名义集』卷二(大正五四·一0八三中)。
  『中阿含经』卷三九(大正一·六七六中)。
   第二节 法句·义品·波罗延那·经集
   第一项 法句──优陀那
   『法句』、『义品』、『波罗延那』,为部派佛教所重视,最普遍流行的偈颂集。在『小部』中,这是第二『法句』;第五『经集』的四·五──二品。这是集成极早的偈颂集。
   『法句』Dhammapada,为策励学众,精进向道,富有感化激发力量的偈颂集,受到佛教界的普遍重视。传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在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法藏部Dharmaguptaka中,『法句』又称为『优陀那』uda^na现存的『法句』,汉译的有四部,铜□部Ta^mras/a^t!i^ya传巴利语Pa^li的一部,藏译的两部,及近代发见的梵文sam!skr!ta本,犍陀罗语Ga^nbha^ri^本,如『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吴支谦作『法句经序』(西元二三0顷)说:「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文,条别为品」。西元三世纪初,就我国所传而说,『法句』是因部派而有不同诵本的:组织不同,偈颂的多少也不同。
   现存『法句』的不同诵本,完整无缺的,有二六品本、三三品本、三九品本。二六品本,从(一)「双要品」到(二六)「婆罗门品」,共四二三偈,是铜□部所传,巴利语本,编为『小部』的第二种。有『法句注』Dhammapada-At!t!hakatha^,附以二九九种譬喻。
   三九品本,从(一)「无常品」到(三九)「吉祥品」,为「吴天竺沙门维只难等所译」,共二卷,名『法句经』。三九品本与二六品本,有亲近的关系,可从『法句经序』,而明白出来。如『出三藏记集』卷七「法句经序」(大正五五·五0上)说:
  「始者,维只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
  「昔传此时,有所不出。会将炎来,更从谘问,受此偈等,重得十三品。并校往(注?)故,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
   依序文所说,维只难所传的是五百偈本。次从竺将炎,补出一三品,成为七百五十二偈。比对『小部』的『法句』,与这部三九品本的『法句经』,二六品的次第相合,只是插入了一三品。三九品本,显然是在二六品的基础上,扩编而成。五百偈原本二六品,及增编情形如下:
  〔小部法句〕 〔法句经〕
  (一)无常品……(八)言语品(一四六偈)
  (一)双品……(二四)爱欲品 (九)双要品……(三二)爱欲品(四三0·五偈)
  (三三)利养品(二0偈)
  (一五)比丘品(二六)婆罗门品(三四)沙门品(三五)梵志品(七二偈)
  (三六)泥洹品……(三九)吉祥品(九二偈)
   从「双要品」到「爱欲品」,又「沙门品」、「梵志品」──二段,二六品,与二六品本的次第相合,共五0二·五偈。维只难所传的「五百偈本」,应该就是这一部分。其余的一三品,分列在前(八品)、中(一品)、后(四品),共二五八偈。全部共七六0·五偈,与序说的「七百五十二章」,略有出入,这可能现存本已有过增补了。所增补的一三品,从品名来说,如(一)「无常品」,(三)「多闻品」,(四)「笃信品」,(五)「戒慎品」,(六)「惟念品」,(八)「言语品」,(三三)「利养品」,都与说一切有部诵本──三三品本相同;以「无常品」为第一品,也与三三品本相合。从内容来说,『法句』本为出家众所常诵,而三九品本中,有几品是重于在家的。如(三九)「吉祥品」,与『小部』『经集』的『大吉祥经』相近,而更富于为在家说法的特徵。(三八)「道利品」,是君王(轮王)治国安民的法门。(四)「慈仁品」,说仁慈不杀及慈心的功德。所以,维只难的五百偈本,与铜□部同出一系──分别说部系Vibhajyava^din;而增出的一三品,可见与说一切有部有关,而是重于世间善法的学派。水野弘元推定为无畏山寺派Abhayagiriva^sin所传,也许是的。支谦传说:「近世葛氏传七百偈」。「葛氏」,不知是天竺,还是中国人?如据语音而加以推论,「葛氏」与「迦叶」相近,也许七百偈本是迦叶遗部Ka^s/yapi^ya所传。迦叶遗──饮光部,正是分别说系的一支,而又接近说一切有部的学派。三九品本,汉译还有『法句譬喻经』,「西晋法矩、法立等译」,四卷。品名与次第,都与『法句经』相合,但偈颂不全,仅一九七偈。这是属于同一部类,是无可疑的。『法句』,有注释事缘(譬喻),支谦『法句经序』,早就说到:「章有本句,有义释」。『法句譬喻经』,就是『法句』义释的一种,引有六八譬喻。偈颂及义释不全,可能是译者的略译本。
   三三品本,从「无常品」到「梵志品」,汉译现有二本。一、『出曜经』,□宾僧伽跋澄Sam!ghabhu^ti执梵本,姚秦竺佛念译出(西元三九九年译)。全部三0卷,约九三0偈;这也是『法句』的譬喻集。据僧□『出曜经序』说:「录其本起,系而为译,名曰出曜。出曜之言,旧名譬喻,即十二部经中第六部」,出曜,是「阿波陀耶」(譬喻)的义译。然据『出曜经』卷六(大正四·六四三下)说:
  「六者出曜。所谓出曜者,从无常至梵志,采众经之要藏,演说布现以训将来,故名出曜」。
   据此,「出曜」是「优陀那」的义译。『出曜经序』说:「集比一千章,立为三十三品」。一千章,当然是大数。明说「三十三品」,而现存经本作三四品。与同类译本『法集要颂经』相对比,可见是将(四)「不放逸品」,误分为「不放逸」、「放逸」二品了。这应是一品,才符合三三品的旧说。二、「法集要颂经」(「法优陀那」的义译),是赵宋天竺三藏明教大师天息灾(西元九八0──九八七年间)译出的。全经四卷·九三0,五偈。除文前二偈,及「录经偈」四偈──「正信品」末偈,「镇恚品」末偈,「乐品」末偈,「梵志品」末偈,实为九二四·五偈。这是纯粹的偈颂集,与『出曜经』颂,为同一诵本。『大□婆沙论』卷一(大正二七·一中)说:
  「一切邬陀南颂,皆是佛说。谓佛世尊,于处处方邑,为种种有情,随宜宣说。佛去世后,大德法救展传得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集梵志颂,立为梵志品」。
   从「无常品」到「梵志品」──三三品本,是说一切有部所传,传说为大德法救Dharmatra^ta所撰集。法救为西元前一二世纪间人;他是扩编『法句』(也许附于譬喻),而不是创编,是说一切有部诵本的编集者。支谦所传的「九百偈本」,大概就是说一切有部诵本。在印度西北,法救撰集『法句』的传说,极为普遍。现存三九品本的『法句经』,题作「尊者法救撰」,从传译者的误传而来,其实是不对的。说一切有部本,以梵语写成,现有梵本存在。西藏译本,也属于三三品本,名「优陀那品」Uda^navarga,是偈颂;还有名为Uda^navargdvivaran!a的,是『法句』的义释,而附以譬喻的。
   在这三类的完整的诵本外,近代又有发现。西元一八九二年,在于阗Khostan附近发见的古写本,以□卢虱吒文Kharos!t!i^写成,有西北印度方言Prakri^t的特徵。近代学者推定为西元二世纪写本,称之为犍陀罗语Gandha^ri^本。这部『法句』,是残本;推定为全部二六品,原本约五四0偈左右(现存三五0偈)。没有见到刊本,当然不能作精确的论断。然觉得近人的推论,未必尽然。这部『法句』的品目次第是:(一)「婆罗门品」,(二)「比丘品」,(三)「爱欲品」,次第与二六品本,恰好相反。以部派的组织不同来说,这是不属于分别说系的;当然也不能推论为二六品。在叙列的品目中,如「多闻品」、「戒品」,这都是二六品本所没有的,却见于三九品本及三三品本。又从各品偈颂的数目来说,在三三品本与三九品本之间,如:
  〔二六品本〕 〔三九品本〕 〔犍陀罗本〕 〔三三品本〕
  婆罗门品四一偈 四0 五0 六三
  比丘品二三偈 三二 四0 六四、五
  不放逸品一二偈 二0 二五 三四、五
  双品二0偈 二二 二二 五0、五
   犍陀罗语本,次第与二六品本相反;品目也有非二六品所有的;偈数在三九品本与三三品本间,所以推定为二六品等,是值得怀疑的。这也许是不属于分别说系,也不属于说一切有系,而是另一系部派的诵本。
   『法句』,可说是佛说感兴语(优陀那)的最早集成,因而法藏及说一切有部,就称『法句』为「优陀那」;「优陀那」更被沿用为一切偈颂集的通称。原始的『法句』,在部派分流中,「各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大家相信,「一切邬陀南颂,皆是佛说」,只是各为新的类集,新的组织而已。从组织的体裁来看,三九品本,是依二六品本,而受到三三品的重大影响。论成立的先后,应为二六品本、三三品本、三九品本;不可想像为五百偈本、七百偈本、九百偈本的次第扩编。犍陀罗语本,是另成系统的。总之,在部派分流中,各有『法句』的传诵;语文与诵本,是不止于现存各部的。
  『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五0上)。
  「十二部经」中的「优陀那」,法藏部的『四分律』卷五四,作「法句经」(大正二二·九六八中);『长阿含经』卷三,同(大正一·一六下)。『四分律』卷一,作「句经」(大正二二·五六九中) 。说一切有部梵本,『法句经』名Uda^navarga。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九九──七00)。
  『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九下)。
  『南传大藏经』卷二三(一七──八三)。
  水野弘元『佛教圣典与翻译』(应庆大学『语学论丛』第一辑七一)。
  『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五0上)。
  『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五0上)。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说(七0八)。
  『出曜经』卷一初(大正四·六0九中)。
  『出曜经』卷一初(大正四·六0九中)。
  梵、藏本,并如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0七)。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0五)。
  同见上书所引(七0五──七0六)。
  『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七中)。
  『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九下)。
   第二项 义品
   『义品』Arthavargi^yaAt!t!hakavagga,内含一六经,编入『小部』『经集』的第四品,共二一0偈。与『义品』相当的汉译,有『佛说义足经』,二卷,一六品,吴支谦译(西元二三0年顷)。第十品以下,次第与『义品』略异。『义足经』附有说偈因缘;这些因缘,『义品』的注释也有,但或大同小异,或完全不同。在部派传承中,『义足经』近于『义品』,而属于不同的部派。
   「义品」,在上座部系Sthavira中,称为「义」。如铜□部Ta^mras/a^t!i^ya名『义品』。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也名为『义品』或『众义品』。大乘的『智度论』与『瑜伽论』,也称为『义品』或『众义经』,化地部Mahi^s/a^saka名『十六义品』。法藏部Dharmaguptaka名『十六句义』,或『句义经』。『□尼母经』作『说义』。总之,都是以「义」为名的。然在大众部Maha^sa^m!ghika的『僧只律』中,名为『八跋只经』、『八群经』,以「八」为名。「八」,原语as!t!aat!t!ha;而「义」的原语为arthaattha,语音相近。今巴利『义品』,原音为At!t!haka-vagga,实为「八品」的意思。『义品』的第二「窟八偈经』,第三「镇怒八偈经」,第四「净八偈经」,第五「第一八偈经」,都是八偈为一经。这可见大众部作「八跋只经」、「八群经」,以「八」为名,更近于原始意义。『八群经』,是众多的八偈经。原始结集,每经都应为八偈,这才称为「八品」。或者就是现存的八偈──四经。据『大□婆沙论』说:菩萨为王说「义品呵欲偈」后,王为菩萨说:「儒童贤寂静,能益于世间,有智能遍知,贪爱生众苦」。菩萨又为王说:「有智言应作,不作不应言;智者应遍知,有言无作者」。这样,说一切有部所传,「欲经」也是八偈。『义足经』所说「桀贪王经」(即「欲经」),仅有六偈,而又说:「汝说八偈」。「欲经」也有八偈的传说,可推论『义品』的原始本,都是八偈为一经的,名为「八品」。后来有所增补,也不限八偈,这才「八」的古义淡忘了,而转名为「义品」,或与「法句」对称的「义句」──「义足」。这是上座部诵本的特色,所以『义(八)品』是古老的,而现存一六经的『义品』,是上座部独立(西元三00年顷),没有再分化以前所形成的。
   『义品』,受到大乘学者的重视。如『智度论』明第一悉坛,引『众义经』三偈,同于『义品』(『经集』全部偈颂的数目)七九六、八八0、八八一偈。明无诤法,引『阿他婆耆经』(「义品」的音译)四偈,大同『义品』的八三八──八四一偈。明法空,引佛为梵志说五偈,大同『义品』的「波须罗经」。明一切法,引『佛说利众(利众即众利,利是义利的利)经』二偈,同『义品』的九0九、九一0偈。又引『利众经』不着一切法。『瑜伽论』也这样,明一切法离言法性,引『义品』偈,即『义品』八九七偈。又引『义品』「诸欲颂」六偈,即「欲经」。『义品』所重的,是离「欲诤」与「见诤」,于不着一切的胜义空,有深切的关系。
   『义足经』与『义品』的注释,都传有说经的因缘。『义品』一六经,分三类:1.直说法义的,是「欲经」、「窟八偈经」、「镇怒八偈经」、「净八偈经」、「第一八偈经」、「老经」、「波须罗经」、「执杖经」──八经。2.问答分明,记有问者名字的,是「帝须弥勒经」、「摩健地耶经」、「舍利弗经」──三经。问答体而不知是谁所问的,是「死前经」、「斗诤经」、「小积集经」、「大积集经」、「迅速经」──五经。问答而不知是谁问的,『义足经』作「化佛」问;『义品』释──『大义释』作「化人」问。『大□婆沙论』卷一(大正二七·一上)也说:
  「诸佛法尔,所知法性,于诸世间定应开示,然无问者。尔时,世尊化作□刍,形容端正,众所乐见,剃除须发,服僧伽胝,令彼请问,佛世尊答,犹如徵问义品因缘」。
   『义品』的问者,如有明确的人事,也就不用解说为化人问了。所以,『义品』偈,本为传诵中的一群(起初也未必有一六章);除三经外,根本不知是为谁说的。而传说『义品』的问答因缘,也就每因部派不同而传说纷歧了。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四(大正二七·一七上);卷三四(大正二七·一七六上)等。
  『大智度论』作『众义经』,如卷一(大正二五·六0下──六一上)。又作『利众经』,利为义利的利,利众就是众利,如卷三一(大正二五·二九五下);卷二七(大正二五·二五九中)。『瑜伽师地论』译作『义品』,如卷一九(大正三0·三八七中);卷三六(大正三0·四八九上)。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二一(大正二二·一四四中)。
  『四分律』卷三九(大正二二·八四五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尼母经』卷三(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摩诃僧只律』卷二二(大正二二·四一六上);卷一三(大正二二·三三七上)。
  『阿□达磨大□娑沙论』卷三四(大正二七·一七五下──一七六中)。
  『佛说义足经』卷上(大正四·一七五下)。
  『大智度论』卷一(大正二五·六0下──六一上)。
  『大智度论』卷一(大正二五·六三下──六四上)。
  『大智度论』卷一八(大正二二·一九三中)。
  『大智度论』卷二七(大正二五·二五九中)。
  『大智度论』卷三一(大正二五·二九五下)。
  『瑜伽师地论』卷三六(大正三0·四八九上)。
  『瑜伽师地论』卷一九(大正三0·三八七中)。
   第三项 波罗延
   『波罗延』Pa^ra^yan!a,或译为「波罗耶那」、「波罗衍□」;或译义为「过道」、彼岸到」,是早期集成的问答偈颂集。现存铜□部Ta^mras/a^t!i^ya诵本,编入『小部』『经集』的第五品──「彼岸到品」。内容共分一八章:一、序偈;二到一七──一六章,为一六学童所问;一八,结说。全部共一七四偈;一六学童所问,凡九二偈。据序偈所说:大婆罗门婆和利Ba^vari^,到南方出家,教授五百学众。因为不明「顶与顶堕」的意义,听说释迦子成一切智者,特命一六位学童来见佛;佛也就为他们解说了「顶与顶堕」的意义。其次,学童们一一发问,成一六章。结说为:一六学童,都出了家,得到解脱。年老的宾只耶Pin~giya,受持佛的教授,回南方去复命。
   波罗延的一六学童,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传说相近,如『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说:「十六婆罗门,阿逸、弥勒是其二」。『出曜经』也说:「十六裸形梵志,十四人取泥洹;二人不取,弥勒、阿耆是也」。这正与『中阿含经』 (六六)『说本经』相合:佛记阿夷哆Ajita未来作转轮王,弥勒Maitreya成佛。一六学童事,说一切有部与铜□部所传一致,只是说一切有部,以二人不取涅盘,与铜□部的传说小异。
   这部偈颂集,极为古老!在『杂阿含经』(『相应部』)已说到:「波罗延耶阿逸多所问」;「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我于此有余说,答波罗延富邻尼迦所问」;「我于此有余说,答波罗延忧陀延所问」。但不要以为,比「杂阿含」的任何部分为早。在圣典的成立中,「杂阿含」为「修多罗」、「只夜」、「记说」(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三部分所合成。
   说到的「波罗延」四经,都属于如来所说、弟子所说部分──「记说」。「波罗延」虽没有编入「只夜」(八众诵),也是只夜所摄,是不了义,是有余说;要经如来与弟子的决了,意义才能明了。这就是『瑜伽论』所说,以「只夜」为不了义,「记说」为了义的意义。所以,这虽是古老的,但比「杂阿含」的「修多罗」相应部分,要迟一点。约与「只夜」(「有偈品」)集成的时代相当,而为「记说」所决了的对象。这是依『波罗延』主体──一六学童的问答而说。说一切有部的传说相同,『波罗耶那』也是大众部所共传的,所以可想见为早期集成的。但各部所传,次第与文句,当然会有多少出入。如「优陀延学童所问」的末后问答(『经集』一一一0、一一一一偈),在『瑜伽论』中,属于「阿氏多所问」。在意义(识灭)上,『瑜伽论』所传,似乎更为恰当!
   主体一六章,大体相同,而序偈与结说,就不能一概而论了。序偈中,有关「顶与顶堕」,铜□部的传说是:无明是顶;与信、念、定、欲、精进相应的明,是顶堕。说一切有部所传,如『发智论』所说:信三宝为顶,退失三宝的信心是顶堕。在修行过程中,这是不退转与退转的意义,所以顶是四加行位之一。二部的传说,完全不同。『波罗延』以超越生死为主题,能越生死而达寂灭,所以名为「波罗延」(彼岸到),本指答一六学童所问部分。在『波罗延』的传诵中,虽有为波罗延摩纳婆说顶与顶堕的传说,而并没有公认的一致意见。所以现有的序说与结说,都是属于部派的附录。说一切有部说:「为波罗衍□摩纳婆说」,顶与顶堕,是泛说为学童们说的。而今『小部』的『波罗延』,以一六学童,阿耆多在先,就说顶与顶堕,佛为阿耆多说。宾只耶在后,就将结说部分,归于宾只耶说。而且序偈所说的南方地名,可解说为与序偈编集者的区域有关。序偈与结说,称宾只耶为「大仙」,也似乎不适当。总之,序偈与结说,是属于部派的。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卷二(大正二八·七三七上)。
  『出曜经』卷六(大正四·六四三中)。
  『中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一·五一0上──五一一上)。
  『杂阿含经』卷一四(大正二·九五中)。『相应部』「因缘相应」(南传一三·六七──七一)。
  『杂阿含经』卷四三(大正二·三一0中)。『增支部』六集(南传二0·一五八──一六一)。
  『杂阿含经』卷三五(大正二·二五五下)。『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二一六),所引「波罗延中富邻
  尼迦所问偈」,不同。
  『杂阿含经』卷三五(大正二·二五六上)。『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二一七)。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下)。
  『杂阿含经』卷三六(一0一0经),为天子说,与「优陀延学童所问」中二偈(『经集』一一0八、
   一一0九经)相当(大正二·二六四中)。
  『瑜伽师地论』卷一九(大正三0·三八六中──下)。
  『经集』「彼岸到品」(南传二四·三八四)。
  『阿□达磨发智论』卷一(大正二六·九一八下──九一九上)。
  参阅水野弘元『经集』译出所附的注解(南传二四·三八六──三八七)。
   第四项 经集
   『经集』Sutta-nipa^ta,为『小部』的第五部。分五品,除上面所说的 (四)『义品』,(五)『彼岸到品』外,还有(一)『蛇品』Uragavagga,(二)『小品』Cu^lavagga,(三)『大品』Maha^vagga。前三品,是一二、一四、一二──三八经的类集。有名的『麟颂』,是『蛇品』第二『犀角经』;『牟尼偈』是『蛇品』十二『牟尼经』。『麟颂』、『牟尼颂』、『义品』、『波罗延』,这些有名的偈经,在其他部派中,都是独立的。『经集』为铜□部Ta^mras/a^t!i^ya独有的编集。『小部』的『义释』Niddesa,为『义品』、『彼岸到品』、『犀角经』作解说,而没有说到其他。『经集』的集为一部,还在『义释』成立以后。
   『经集』所集的五品,大体说,都是比较古的。『义品』与『彼岸到品』,上面已经说到;这里只论前三品。三品三八经,性质复杂,不可一概而论。近代学者,依语文而加以推断,自有其重要意义。然从内容来说,似乎还有值得商榷的。1.三品的经文,与『杂阿含经』中,「八众诵」──「有偈品」有关的,共一五经,占十分之四。其中可分为二类:
   Ⅰ与『杂阿含经』大同,或主体(除序说)相同的,集成的时代,可推定为与「只夜」集成的时期相当。如:
  〔经集〕 〔杂阿含经〕 〔附注〕
  蛇品(六)败亡经 一二七九
  小品(五)针毛经 一三二四 『相应部』一0·三
  蛇品(九)雪山夜叉经 一三三九 「杂含」有序文
  蛇品(一0)旷野夜叉经 一三三八 『相应部』一0·一二
  蛇品(四)耕田婆罗堕□经 九八 『相应部』七·二·一
  蛇品(七)贱民经 一0二 「杂含」末段小异
  小品(一二)婆耆舍经 一二二一
  大品(三)善说经 一二一八 『相应部』八·五
 Ⅱ『杂阿含经』简略,而『经集』增广的;或『杂阿含经』别行,而『经集』合为一经的;或因缘不同而主体一致。这都是成立于「只夜」成立以后,传诵于「只夜」(『杂阿含经』的一部分)以外的,如:
  〔经集〕 〔杂阿含经〕〔附注〕
  经末二颂相同
  蛇品(二)陀尼耶经 一00四
  『相应部』一·二·二
  初偈相同
  小品(一0)起立经 一三三二
  『相应部』九·二
  大品(四)孙陀利迦婆罗堕□经 一一八四 『相应部』七·一·九
  大品(五)摩伽经 一一五九
  一一九四 『相应部』六·一·六
  大品(一0)拘迦利耶经 『相应部』六·一0
  一二七八
  『增支部』一0·八九
  小品(一一)罗侯罗经 一二一四 『相应部』八·四 后三颂相同
  小品(三)惭愧经 九七八 『相应部』四·三
 
 2.与「中」、「长」阿含有关的,如「大品」(七)『施罗经』,(九)『婆私吒经』,也编入『中部』,而是『中阿含经』所没有的。『婆私吒经』的因缘──二学童共论,与『长部』(一三)『三明经』相同。『婆私吒经』的偈颂中,有二八颂──『我说彼为婆罗门』,与『法句』「婆罗门品」相合。这是以传诵的婆罗门偈为主体,结合婆私吒Vas/is!t!ha的问答因缘,扩编而成。「小品」(七)『婆罗门法经』,与『中阿含经』(一五六)『梵波罗延经』大同。「小品」(六)『法行经』,后四偈与『中阿含经』(一二二)『瞻波经』,及『增支部』八集一0经相同。『法行经』与『婆罗门法经』,前后次第,都被编入『中阿含经』,而是『中部』所没有的。这四部经,在「中」、「长」二部成立时,已经集成。由于部派(传承的,区域的)采录不同,而成为四部阿含以内的,或流传于四部阿含以外的偈经。
 3.与佛传有关的,如「大品」(一)『出家经』,(二)『精勤经』,(六)『萨□耶经』,(一一)『那罗迦经』,「小品」(九)『何戒经』,都有关于佛及弟子的传记。「蛇品」(五)『淳陀经』,为『长阿含经』(二)『游行经』的一节,本从「涅盘譬喻」中来。佛与弟子的传记,起初以偈颂为主,后来才结合而以长行叙述出来。『淳陀经』的成立,比『大般涅盘经』更早。『大品』五经,与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佛本行集经』,说出世部Lokottarava^din的『大事』相近。法藏部与铜□部,同出一系。在部派发展中,分别说系Vibhajyava^din比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更接近大众部系Maha^sa^m!ghika。这由于阿育王As/oka以后,说一切有部向西北发展;恒河Gan%ga^一带与南方,都属分别说系与大众系的化区。凡佛传偈颂,与『大事』相近而不同说一切有部的传说,大抵为成立于阿育王时代以后。
   从上三类二五经,可以大略看出:「蛇品」各经的成立,是较早的。(二)『犀角经』,(一二)『牟尼经』,是有名的偈经。(一)『蛇经』,约有半数偈颂,为『法句』所采录。「蛇品」多数起于「只夜」时代,到「中」、「长」集成的时代为止。「小品」诸经,要迟一些,『宝经』说到了「四恶趣」,「六重罪」,显然已到了僧治强固的时代。「大品」诸经,大多数是成立于部派分裂以后的。虽成立的时代,先后不一,而从多数来说,『经集』所集的诸经,是可以看作原始佛教时代的圣典的。
  水野弘元日译『经集』解题(南传二四·二)。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七二七──七三二)。
  依『大正藏』编目。
  『经集』六二0──六四七偈(南传二四·二三四──二四二),与『法句』三九六──四二三偈相合(南传二三·七九──八三)。
  『长部』(一六)『大般涅盘经』,缺。『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大正一·一八中──下)。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杂事』卷三七(大正二四·三九0中──下)。
  『经集』「小品」(一)『宝经』(南传二四·八五)。
   第三节 自说·如是语·本生
   第一项 自说(优陀那)
   「九分教」,是有不同部类的。「修多罗」、「只夜」、「记说」,集合为原始的「相应」。其他的「分教」部类,如「方广」与「甚希有」,编入「长」、「中」、「增一」部中。保留分教的部类,留传到现在的,『小部』有『优陀那』、『如是语』、『本生』三部。
   『优陀那』uda^na,译为(无问)「自说」,为『小部』的第三部。全书分八品:「菩提品」、「目真邻陀品」、「难陀品」、「弥醯品」、「输那长老品」、「生盲品」、「小品」、「波吒离人品」。每品十经,共八0经。每经前有缘起,末了以「优陀那」作结。现存本是后起的,原始集成的「优陀那」,就是『法句』,这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与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一致意见。在大众部Maha^sa^m!ghika中,有『法句』,也就没有『优陀那』。称『法句』为「法优陀那」(法集要颂),并泛称一切偈颂集为「优陀那」,可以推定为:『法句』是「优陀那」,是偈颂类集的开始,所以后代的偈颂集,就沿用这一名称。铜□部Ta^mras/a^t!i^ya学者,忘了『法句』是「优陀那」的类集,在『法句』以外,又编集『优陀那』。当然,无问自说的,如来的感兴语,流传于教界的,不在少数;类集为『优陀那』,是没有什么不合的。但以此为「九分教」的「优陀那」,如觉音Buddhaghos!a所说,那就不对了。
   在『小部』的「优陀那」中,如「生盲品」一经,「波吒离人品」五·六经,引用了『长部』(一六)『大般涅盘经』。「弥醯品」一经,引用『增支部』九集(三)『弥醯经』。「菩提品」一──三经,「目真邻陀品」一经,与『大品』「大犍度」相同。「弥醯品」五经,与『大品』「拘□弥犍度」相合。「输那长老品」六经,与『大品』「皮革犍度」相同。「目真邻陀品」一0经,「输那长老品」八经,与『小品』「破僧事」相同。「输那长老品」五经,与『小品』「遮说戒犍度」相同。不但事缘相同,文句也(除简略外)一致:所以这是「犍度部」集成以后所编集的。此外,与『杂阿含经』(部分与『相应部』相合)相同的,也有几则,但事缘与「优陀那」,有了多少的变化,如:
  〔优陀那〕 〔杂阿含经〕〔附记〕
  菩提品七经 一三二0 杂含有多颂
  菩提品八 一0七二 杂含有二颂
  目真邻陀品二 四一三 杂含没有颂
  弥醯品四 一三三一
  输那长老品三 一二二三 『相应部』一一·一四『优陀那』偈异
  生盲品二 一一四八 『相应部』三·一一『优陀那』偈异
  小品五 一0六三 『相应部』二一·六『优陀那』偈异
  波吒离人品九
  一0七六 『优陀那』分为二经
  波吒离人品一0经
   『杂阿含经』(『相应部』),是最早集成的。『优陀那』与『杂阿含经』不合,还可说是部派不同。与『相应部』也不合,这不能不说是晚出而忽略古义了!从『优陀那』的内容,可以论断为:摭拾传诵于教界的「优陀那」(可能是早就有了的古偈),参考『长部』、『增支部』,及『大品』、『小品』而成;当时是没有注意到『相应部』的。四部阿含的集成,早在部派分立以前。而律部的『大品』、『小品』,如本书第五章的论证,这是分别说Vibhajyava^din与说一切有系分立以后才完成的。分别说系的法藏部、化地部Mahi^s/a^saka,在『法句』以外,都没有『优陀那』。可见这是分别说系再分化,铜□部成立以后的事,不能早于西元前二世纪;这是成立于锡兰的。
  『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七中)。僧伽罗刹Sam!gharaks!a的 『修行道地经』颂,也是称为「优陀那」的(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四0一)。
  『一切善见律注序』(南传六五·三八)。
  『长部』(一六)『大般涅盘经』(南传七·七0──七六、一0三──一一九、四五──五三)。
  『增支部』九集(南传二二上·六──一二)。
  『铜□律』『大品』「大犍度」(南传三·一──六)。
  『铜□律』『大品』「拘□弥犍度」(南传三·六一0──六一二)。
  『铜□律』『大品』「皮革犍度」(南传三·三四三──三四八)。
  『铜□律』『小品』「破僧犍度」(南传四·二八二──二八四、三0三──三0四)。
  『铜□律』『小品』「遮说戒犍度」(南传四·三五三──三五八)。
   第二项 如是语
   『如是语』Itivuttaka,是『小部』的第四部,为重颂而以增一法编成的,共分四集。
   「一法品」二七经,「二法品」二四经,「三法品」五0经,「四法品」一三经。这在经初,表明从佛及阿罗汉的传闻而来,是「不显说人、谈处、说事」的,所以称为『如是语』。玄奘所译『本事经』,是同一原本,不同部派的不同诵本。『本事经』仅一法、二法、三法,共一三八经。『小部』的『如是语』,为「九分教」中「如是语」的铜□部Ta^mras/a^t!i^ya诵本。在部派流传中,当然不免有多少变化,但这是以增一法编集(体裁划一,是依据材料而重新编写的),没有完成的古典。如依「九分教」的次第来说,「修多罗」、「只夜」、「记说」,集为『相应』。「伽陀」是『义品』、『波罗延』、『牟尼偈』等。「优陀那」是「法句」。「如是语」就是这一部了!在「九分教」的研究时,已有详细的论列,可以参阅。
  本书第八章第四节第一项。
   第三项 本生
   『小部』的第十部,是『本生』Ja^taka。在『小部』中,这是最长的一部,也是完成较迟的一部。这部『本生』,分二二编,是以偈颂的多少而次第分编的。一偈到一三偈的,是一编到一三编。一四偈以上的,是一四编。二0偈以上的,是一五编;三0偈以上的,是一六编;这样的,直到九0偈以上的,是二二编。二二编全部,共五四七「本生」,这是铜□部Tamras/a^t!i^ya所集成的『本生』。西元四0九──四一一年,法显在锡兰(师子国)时,见到:「佛齿常以三月中出之。未出十日,王庄校大象,使一辩说人,着王衣服,骑象上,击鼓唱言:菩萨三阿僧只劫苦行,不惜身命,以国妻子及挑眼与人,割肉贸鸽,截头布施,投身饿虎,不吝脑髓,如是种种苦行,为众生故。……王便夹道两边,作菩萨五百身已来种种变现:或作须大□,或作□变,或作象王,或作鹿马,如是形像,皆彩画庄校,状若生人」。在西元五世纪初,「五百本生」,已成为锡尔非常流行的,宣扬佛教的主要资料。齐武帝时(西元四八三──四九三),外国沙门大乘,在广州译出『五百本生经』(佚失),这应该与铜□部所传的『本生』有关。
   据Gandhavam%sa说:巴梨文的「本生」,原本只有偈颂,长行部分,是由锡兰语而转译为巴利语的。铜□部学者,称『本生』偈本为Ja^taka;长行与偈颂合本为Ja^takat!t!hakatha^,看作『本生』的注释。然从「本生」的一般情形来说,这是未必如此的。本书第四章第三节第二项,第八章第四节第二项,已一再说到「本生」。「本生」有二类:经师所传的本生──菩萨本生,如集在『长部』中的,是没有偈颂的。律师所传的本生──佛与弟子的本生,主要是有偈颂的(也有没有偈颂的)。凡举例以证成的「本生」、「譬喻」,在对话中,通常采取「说偈」的形式。早期的,「九分教」时代的「本生」(简要的只有「叙过去事」、「结归现在」二分)部类的原形,已无法考见。这二类「本生」的结合,着重于佛的前生──菩萨本生;具足三段的形式(一、序当前的事缘;二、说到前生事,对话中有偈颂;三、结归现在事):这样的「本生」,是部派分流以后,才盛行起来的。依各部派所传,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本生,或是有偈的,或是没有的。大众部Maha^sa^m!ghika的『杂藏』,是『诸偈颂』,「本生」是有偈的;然律部(「波罗提木叉分别」)所引本生,却多数是没有偈的。所以,以菩萨「本生」为主,有偈的「本生」,是大众部与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阿育王As/oka时代(西元前三世纪)以后的共同倾向。完成的「本生」形式,都有序分、主体(说偈在内)、结说──三部分。没有偈,还可以成为「本生」;但有偈颂,却不能表明为「本生」。所以铜□部的『本生』,偈为巴利语,长行为锡兰语,不应把长行看作锡兰的后起的注释。这应该是:「本生」被用作通俗教化的范本,所以长行转为锡兰语;而偈颂有音韵等特色,在宏化当中,仍保留印度传来的原形。「本生」对于大乘,有深切的影响;「本生」的广泛流行,是在大乘兴起以前的。作风保守,严守声闻佛教立场本色的铜□部,所传『本生』的集成,论理是西元前的事。
   五四七则「本生」,大概可称为「五百本生」。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大□婆沙论』,都说到「五百本生」,但并不是同一的。说一切有部的「五百本生」,是因提婆达多Devadatta破僧而说「五百本生」(但实际上,并没有叙述这么多)。在说一切有部中,「五百」是虚数,形容很多的,如「五百罗汉」也是这样。在说一切有部看来,本生到底有多少,是难有一定的数目,只能说是「无量」。也就没有广泛搜集,成为一大部,如铜□部所传的那样。五四七──「五百本生」,是铜□部一派所传,不可误会为佛教界共传的数目。
   『小部』『本生』的集成,在初期圣典的成立史中,不能说是早期的。但部分内容,是早就有了的。如『本生』四二八──长生太子Di^gha^yu,在说一切有部的经、律,『铜□律』、『四分律』、『五分律』,都是譬喻;而在『本生』中,却与『僧只律』相同,化为「本生」了。如『譬喻』三八──欢喜牛,上座部系Sthavira各律,都是譬喻,但在『本生』中,与『僧只律』相同,化为「本生」。所以,这部『本生』的完成虽迟些,而部分的内容,或本来是「本生」,或「譬喻」而转化为「本生」,是与经、律同时成立的。
   「本生」集而传译来中国的,以吴康僧会(西元二二七──二三九)所译的『六度集经』八卷为最早。晋竺法护(西元三00年前后)译『生经』五卷。东晋失译的『佛说菩萨本行经』三卷等。在宏化的实用中,「譬喻」、「本生」、「因缘」,在北方佛教界,都融和了,所以都不是纯粹的「本生」集。而且,传译来中国,时间更迟,部分又与大乘相融合了。
   附编在『小部』『本生』前的,有『因缘谈』Nida^nakatha^,是佛的传记。
  『本生经总说』(南传三九·附三──五)。
  『高僧法显传』(佛国记)(大正五一·八六五上──中)。
  『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一三中)。
  Ganbhavam%sa,JPTS.1886,P.59.
  『摩诃僧只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十诵律』卷三六(大正二三·二六四中)。『阿□达磨大□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0上)。  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二二一)。
   第四节 长老偈·长老尼偈·譬喻
   第一项 长老偈与长老尼偈
   「长老偈」Theraga^tha^,『长老尼偈』Theri^ga^tha^,为『小部』的第八、第九部,是偈集,传为佛的大弟子──比丘、比丘尼所说。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也有这二部;依梵本『□奈耶皮革事』,原文作Sthaviraga^tha^,Stahaviri^ga^tha^,也就是「上座偈」、「上座尼偈」,但没有翻译出来。
   『长老偈』,共一二七九偈(摄颂作一三六0偈);另有「序偈」三首,似为后来附入的。全部为二六四位长老,分二一集,是以长老偈的多少──一偈、二偈而分类的。『长老尼偈』共五二二偈,七三位长老尼,分一六集。这两部偈集,充分表达了古代的出家精神。少欲知足,厌离尘俗生活,而实现解脱自在的境地,有点近于中国禅者的诗偈。在表达精勤的修证中,也有对佛与大弟子的赞仰;对同道或弟子,谆谆的诲勉策励,又表达了对僧伽清净的愿望。
   『长老偈』与『长老尼偈』,误传为长老与长老尼所说;其实,是与长老及长老尼有关的偈集。这些偈颂,部分是长老、长老尼所说;有些是叙事诗,如阿那律Anuruddha偈(八九二──九一二偈),是阿那律一生,五十五年修行的记录。也有对话,如鸯掘魔An%gulima^la偈(八六六──八九一偈),为佛与鸯掘魔的对话。古代的伽陀,多数是连叙带说的。叙述部分,不能不归于偈颂的传诵者、集成者。这些偈颂,近代学者K.E.Neumann,R.O.Franke等,推论为出于一人的手笔,这是我们所完全不能同意的!两部偈集的内容,有的与「杂阿含」、「中阿含」相同;与『法句』相同的也不少:决不能说,这些偈都出于一人的手笔。与比丘、比丘尼有关的偈颂,不断的传诵出来。除集入「杂阿含」的部分而外,传诵于教界的还很多。从「九分教」的次第来说,「修多罗」、「只夜」、「记说」而后,「伽陀」与「优陀那」,就是『义品』、『波罗耶』、『法句』、『上座偈』、『上座尼偈』的集成了。两部偈集与「阿含」有关的,『长老偈』有:
  〔长老偈〕 〔汉译阿含〕 〔巴利四部〕
  相应部六·一五
  阿难一0四六偈
  长含游行经 长部大般涅盘经
  杂含一一九七经 相应部六·一五
  阿那律九0五
  长含游行经 长部大般涅盘经
  优波摩那一八五·一八六 杂含一一八一 相应部七·一三
  跋耆子一一九 中含侍者经 相应部九·五
  三弥提四六 杂含一一00 相应部四·二二
  左奴四四 杂含一三二五 相应部一0·五
  婆耆舍一二0九──一二七九 杂含一二0八──一二二一相应部八·一──一二
  鸯掘魔八六六──八七0 杂含一0七七 中部鸯掘魔经
  杂含二五四
  二十亿耳六四0──六四四
  中含沙门二十亿耳经
  目犍连一一八七──一二0八 中含降魔经 中部梵天诗经
  优陀夷六八九──七0四 中含龙象经 增支部六集·四三
 
  赖吒和罗七六九──七八八 中含赖吒和罗经 中部赖吒和罗经
  阿那律九一0──九一九 中含说本经
  『长老尼偈』与「阿含」相同的,有:
  「长老尼偈」 「汉译杂阿含经」 「巴利相应部」
  世罗五七──五九 一一九八经 五·一
  莲华色二三0──二三五 一二0一 五·五
  苏摩六0──六二 一一九九 五·二
  遮罗一八三── 一八八 一二0七 五·八
  尸罗遮罗一九七──二0三 一二0六 五·七
  孙陀利三一二──三三七 一一七八
 『长老尼偈』,见于「杂阿含」,而不见于其他的三部,这是佛灭后,尼众受到上座的贬抑,不再像佛陀的时代了。二部的偈颂,部分与『法句』相同。这可能为根据「杂」、「中」、「法句」的古传偈颂,从不同的立场,采录当时传诵的偈颂,而更为不同的组集。从名为『上座偈』、『上座尼偈』来说,分别说系Vibhajyava^din与说一切有系的共同传诵来说,可推定为:上座部Sthavira独立,而说一切有与分别说部,还没有再分化时期(约西元前三00顷)所集成的。『上座偈』中,有些是误传的,如二五六、二五七偈,是阿浮多Abhibhu^ta长老。阿浮多是尸弃S/ikhi佛弟子,这二偈是阿浮多在梵天说的,而今作为释迦弟子了。有些是较迟的大德,如一四三、一四四偈,是树提陀娑Jotida^sa。树提陀娑是优波离Upa^li的再传,陀索迦Da^saka的弟子。如二九一──二九四偈,是三浮陀^Sambhu^ta。三浮陀,就是北传的商那和修Sa^n!ava^si,为阿难A^nanda的弟子。树提陀娑与三浮陀,都是七百结集时代的大德。又如三八一──三八二偈的Tekicchaka^ni,一六九──一七0偈的Vi^tas/oka,五三七──五四六偈的Ekaviha^riya,都是阿育王As/oka时代的人。所以「偈」的内容,部分虽是极古的,而编集成部的,是上座部学者。而阿育王以后,(铜□部学者)又有过多少的增编。
   『长老尼偈』的内容,古老的部分太少。表达自己修证境地的不多,而却有长篇的叙事诗。如善慧尼Sumedha^七五偈;伊师达尼Isida^si^四八偈;尸跋尼Subha^三四偈;翅舍□答弥尼Kisa^gota^mi^一一偈:这些,都是据传说的事缘,而改作为偈颂的。长篇的叙事偈,成立迟一些吧!
   说一切有部所传,有『世罗尼偈』Selaga^tha^。『长老尼偈』也有世罗尼的偈,但在『杂阿含经』及『相应部』中,作阿腊□Al!avika^尼的偈。别有尸罗尼偈五偈半,这是最有名的偈颂。『世罗尼偈』,不知是否就是『杂阿含经』的尸罗尼偈;说一切有部本没有传来,现在也无法确定的了!
  『杂阿含经』卷四九(大正二·三六二下)。梵本『□奈耶皮革事』(N.Dutt:Gilgit manuscripts Ⅲ,part 4,p.I88)
  『杂阿含经』卷四九(大正二·三六二下)。梵本『□奈耶皮革事』(N.Dutt:Gilgit manuscripts Ⅲ,part 4,p.I88)
  『长老偈』「大集」(南传二五·三三0)。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三三)。
  内容相同,次第不完全相合。
  『杂阿含经』与『相应部』,都作阿腊□尼。
  『杂阿含经』与『相应部』,都作尸(利)沙(婆)遮罗。
  『杂阿含经』与『相应部』,都作优婆遮罗。
  后分长行,在『长老尼偈』,化为偈颂。
  『相应部』「梵天相应」(南传一二·二六五)。
  『摩诃僧只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三上)。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三四)。
  后分长行,在『长老尼偈』,化为偈颂。
  后分长行,在『长老尼偈』,化为偈颂。
  『杂阿含经』卷四五(大正二·三二七中)。『相应部』「比丘尼相应」(南传一二·二三一)。
   第二项 譬喻
   『小部』的第一三部,是『譬喻』apada^na,skt.avada^na。全部分「佛譬喻」、「辟支佛譬喻」、「长老譬喻」、「长老尼譬喻」──四部分,以偈颂写成。虽有四部分,而主要是「长老譬喻」。体裁为长老们──佛弟子「自说」,叙述往昔生中的因行(种善根),经历多生多劫(成熟),终于在释迦佛的法会中,出家修行,证得究竟的漏尽解脱。现生的事缘,简略而又一般化。往昔生中,见佛或见辟支佛等,布施、礼拜等功德,将来决定能得解脱。在三宝功德的坚信中,不用忧心忡忡的怕堕落;也不用急求现生的证得,而心安理得的度着幸福的一生。这一佛化世间的精神,与大乘他力思想的原意,完全吻合。
   铜□部Ta^mras/a^t!i^ya但立「九分教」,而在『小部』中,却有「十二分教」的『譬喻』,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譬喻」,本书已一再说到,在圣典的(部类)成立中,比「九分教」的成立要迟一些;而现在属于『小部』的『譬喻』,是更迟的!『本生』五四七则,而『譬喻』的主要部分──「长老譬喻」,也恰好是五四七人。五四七则『本生』的集成,已不太早;而『譬喻』的五四七人,无疑是模拟『本生』而编成的。「五百」,本来是虚数。「五百譬喻」,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也有同一的传说。汉译有『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西晋竺法护(西元三0二年)译;「本起」是「譬喻」的义译。标名「五百弟子自说本起」,而内容为:从大迦叶Maha^ka^s/yapa到摩头和律Madhuva^sis!t!ha,共二九(人)品,是佛弟子自说的。第三0品──「世尊品」,是佛说宿业而感今生的果报,共十事。这部「本起」,是佛与五百弟子,在阿耨达池Anavatapta说的。这一譬喻,出于『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药事』叙述佛与五百弟子,在阿耨达池,自说本起因缘。从大迦叶到奎宿Prabha^kara,共三十五弟子自说。接着,佛自说宿业因缘,共一一事。又「佛在阿耨达池,告五百阿罗汉」,而举婆多竭梨自说因缘一则。在中亚细亚发见的梵文残本Anavataptaga^tha^(『阿耨达伽陀』),与『药事』相近,从Ka^s/yapa(迦叶)到Revata(离婆多),共三六人。这可见「五百弟子本起」、「五百譬喻」,是传说中的成语,而实际只是三0位左右的著名长老。叙述著名大德的往因,作为宏化的教材。三0位左右的长老譬喻,在教团内传说成立,号称五百譬喻,时代是不会太迟的。铜□部与说一切有部,有此同一传说,可能还是阿育王时代。『小部』的「长老譬喻」,共五四七人,而知名人士,仅六十余人(连『波罗延』十六学童在内)。有些,以供香、施果立名。这显然是根据旧说(与说一切有部相同,而传说中不免差异),模拟『本生』五四七则,而编成「长老譬喻」。有了「长老譬喻」,与「长老偈」及「长老尼偈」相对应,补作「长老尼譬喻」。尼譬喻中,如瞿昙弥Gautami^譬喻,长达一八九偈,是叙事诗,与一般譬喻的体裁不合。依「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的旧说,敷衍、扩大而成『小部』的『譬喻』,比『药事』中的譬喻更迟。
   「辟支佛譬喻」,共五八偈。从九偈到四九偈──四一偈,与『经集』「蛇品」(三)『犀角经』相合。『犀角经』,说一切有部所传的,名「麟(角喻)颂」。说出世部Lokottarava^din的『大事』,也有类似的一二偈。这虽是各部派共传的古偈,却没有说是「辟支佛譬喻」。「辟支佛譬喻」是在三乘(佛、辟支、长老)思想的兴盛中,以『犀角经』为依而改编成的。如犀角(独角犀)的独自游行,本是通于佛及弟子的。如『杂阿含经』的「弟子所说」、「如来所说」,『根有律』也还只是分为「声闻品」、「佛(语)品」;而『瑜伽论』就别出「大迦叶相应」,而分为「如来乘相应语」、「独觉乘相应语」、「声闻乘相应语」了。「辟支佛譬喻」的成立,显然是很迟的。
   「佛陀譬喻」,共七七偈。首先问譬喻多少,三十波罗蜜,归依(一──二)。叙述「诸佛国」土的庄严清净(三──一七)。佛与辟支佛、诸弟子,在这里受用法乐(一八──三0)。
   再举佛土的庄严──花香、池莲、鸟音、灯光、舞伎(三一──四二 )。诸天来问生天的善业,修种种的天供养。倾听法音,得到果证(四三── 六八)。十波罗蜜满足,得无上的觉悟(六九──七二)。末举「诸佛教」,而归于三宝的不可思议(七三──七七)。从初问「佛譬喻有几」?「三十波罗蜜满」,及末举十波罗蜜来说,「佛譬喻」的原形,是以佛的往昔修行为主的。但现存的「佛譬喻」,却成为清净佛土的叙述,与大乘有什么差别呢!『药事』所说的「佛譬喻」,往昔业报而外,重在历劫修行(也重于布施)。先以长行,说明贤劫修行布施(三二事)。次以偈颂──五言偈七三,七言偈二五,说往昔修行,以六波罗蜜多满成佛为结束。可见「佛譬喻」的原形,二部是一致的。与『法句经』、『义足经』的传译有关的支谦,曾译出『佛从上所行三十偈』一卷。虽译文已经佚失,但这显然是佛在过去生中所行的譬喻。当时(西元二二二──二五二)所见的,还是三十偈本。觉音Buddhaghos!a的『长部注』Suman%galavila^sini^l说:长部师Di^ghabha^n!aka的『小部』,是没有『譬喻』的。从种种方面来看,『譬喻』的完成为现有形态,可能为西元一、二世纪的事。
  本书第四章第三节第二项,第八章第五节第二项。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卷一二──一八(大正二四·五六中──九七上)。
  前有毡遮Cin~ca^外道女带盂谤佛事(大正二四·七六上──中),应为错简,合为十二事。
  『佛说菩萨本行经』卷上(大正三·一一二中)。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六七)。
  『譬喻』「长老尼譬喻」(南传二七·三八二──四0三)。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0上)。
  水野弘元『经集』「蛇品」『犀角经』译注(南传二四·二五)。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中)。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卷一二──一五(大正二四·五六上──七三下)。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三下──七五下)。
  『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七上)。
  Suman%galavila^sini^(I,P.15)
   第五节 其他各部
   第一项 天宫事·饿鬼事
   『小部』的内容,已说到八部,还有七部,是『饿鬼事』与『天宫事』,『佛种姓』与『所行藏』,『无碍解道』与『义释』,『小诵』。
   『天宫事』Vima^navatthu,是『小部』的第六部,分七品,共八五事。『饿鬼事』Petavatthu,为『小部』的第七部,分六品,五一事。这两部偈颂集,体裁与意义,都非常一致。形容生天的幸福,叙述饿鬼的悲惨的苦报;在善因乐果,不善因苦果的信仰中,勉以道德的训诲,布施供养的鼓励。
   印度民间,有着普遍的信仰,就是天(神)与饿鬼,是人类所能见到的,在我们住处的远处,或山间河边。在行路时,可能因迷路而见到了天与鬼。北方所传:僧护Sam!gharaks!ita从海道归来,因迷路而见饿鬼,亿耳S/ron!a-kot!ikarn!a也是这样的,因迷道而见到饿鬼。『饿鬼事』也说Pin%gala 王,因迷道而见饿鬼。『天宫事』说:摩竭陀Magadha与央伽An%ga的商人们,在辛头Sindhu、输□罗Sovi^ra地方,见到了属于□沙门Vessavan!a的Serissaka夜叉。见鬼与见天的传说,与业报的思想相结合。『杂阿含经』中,见天子、天女而互相问答,或佛弟子生天而来人间见佛,为「八众诵」(「只夜」)的一部分。关于饿鬼,在『杂阿含经』中,目犍连Maha^maudgalya^yana见到许多鬼,因勒叉那Lakkhan!a问,而在佛前记说饿鬼的业因。这一类饿鬼事,也被记入『铜□律』「经分别」的第四波罗夷中。『杂阿含经』的天事、鬼事,或是长行(饿鬼都是长行),或有问答的偈颂。如『天宫事』、『饿鬼事』那样的偈颂集,没有传译到中国来,但有长行的饿鬼事三种。一、传说为安世高译的(大概是两晋的失译本)『佛说鬼问目连经』,凡一七事。二、晋法显(西元四一六顷)译『佛说杂藏经』一卷。「杂藏」,显然与『小部』相近,但可能属于化地部Mahi^s/a^saka等。『杂藏经』中,鬼问而目连答的,一七事,与『鬼问目连经』相当。次天事四:一与三,目连问而天答。二与四,体裁略有不同。末后,还有些不同体例的问答。『佛说杂藏经』,是以饿鬼事为主的,更附以其他的问答。三、东晋失译的『饿鬼报应经』,凡三五事;前二部的一七事,大多包含在内。这三部,都是饿鬼事,体裁简明。此外,如僧护所见的饿鬼──五六事,佛为他解答往昔的业因;亿耳所见的饿鬼,都已成为「譬喻」,重于业报的「譬喻」了。
   『饿鬼事』的成立,比『天宫事』要早些。鬼与低级的天──属于四王天下的夜叉等,也称为鬼;「有财鬼」的富乐,与天福是相近的,是可摄属于鬼的。鬼趣的业报,(阿含)经律中早有部类的传述;而天(神),如「八众诵」──「有偈品」,重于问答法义,只偶然的叙述他的容色与福乐。如『饿鬼事』的一七、三七、三九事,与『天宫事』的八三、八四、五二,完全相同。而『饿鬼事』二八──「造车鬼」,也应该是天(神)。法显译的『杂藏经』,也附说天事四则。所以,「饿鬼事」是早成部类,而「天事」起初是附属于「饿鬼事」的。经律所传的(巴利文所传的相同)饿鬼事,是长行,业因是目连说的。汉译与饿鬼有关的三部经,也都是长行,都是目连说的,这是继承原始佛教的传说而集成的。铜□部Ta^mras/a^t!i^ya所传的『饿鬼事』,有些是有古老传说作依据的。然作为偈颂,更作成与『饿鬼事』相对的『天宫事』,不能不说是后起的。在『小部』诸圣典中,与『譬喻』的情形相近。
  『因缘僧护经』(大正一七·五六五下──五七二中)。
  『十诵律』卷二五(大正二三·一七八上──一八0中)。『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皮革事』卷上(大正二三·一0四八下──一0五一中)。
  『饿鬼事』(南传二五·八七──九四)。
  『天宫事』(南传二四·五五0──五五八)。
  『杂阿含经』卷一九(大正二·一三五上──一三九上)。『相应部』「勒叉那相应」(南传一三·三七七──三八七)。
  『铜□律』「经分别」(南传一·一七五──一八0)。
  『佛说鬼问目连经』(大正一七·五三五中──五三六中)。
  『佛说杂藏经』(大正一七·五五七中──五六0中)。
  『饿鬼报应经』(大正一七·五六0中──五六二中)。
  『饿鬼事」六「食儿鬼」,二四「无耳犬鬼」等,都与汉译所传的相同。
   第二项 佛种姓·所行藏
   『佛种姓』Buddhavam!s/a,可译为「佛史」,为『小部』第一四部。全部二八品:一,「宝珠经行处品」。二──二五品,次第叙述释迦佛以前的二四佛。二六,「瞿昙品」,即释迦佛。二七,「诸佛品」,明诸佛出世的时代,共二八佛。二八,「舍利分配品」。二到二六品,叙述菩萨因中,从然灯佛Di^pam!kara授记起,到释迦成佛止。叙述这二五佛的国土、父母、二胁侍、在家上首弟子、三会说法、寿命等,可说是『长部』(一四)『大本经』的延长。『所行藏』Cariya^pit!aka,为『小部』第一五部,共三品,三五行。这是释迦佛前生的大行,分布施(一0行)、戒(一0行)、出离(五行)、决定(一行)、真实(六行)、慈悲(二行)、舍(一行)──七波罗蜜。这二部,都是偈颂集。
   这二部,应与另外二部──『譬喻』中的「佛譬喻」,『本生』前分的「因缘谈」,作综合的观察。这四部,内容是相关的,而立意不同。一、佛的譬喻──释迦佛往昔生中的菩萨大行:「佛譬喻」以「佛譬喻有几」,及「三十波罗蜜满」开端,以八种波罗蜜(布施·戒·出离·精进·忍·真谛加持·真谛·慈·平等舍)圆满成佛,及「精勤」、「无诤」,「不放逸」──「佛之教诫」作结。「佛譬喻」广说诸佛净土,意味着这是广说菩萨大行的场所。叙述菩萨所行大行的『所行藏』,正是这样。三五所行,以七波罗蜜分类;而末后的摄颂(四──一0颂),与「佛譬喻」的末颂相合。「佛譬喻」与『所行藏』,所说的波罗蜜,都没有说到智慧,这是可注意的一点。「佛譬喻」的日译本,「真谛加持」,与『所行藏』的「坚固决定」相当,「加持」是「决定」的同词adhit!t!ha^na异译。摄颂有八波罗蜜,与『佛譬喻』相同;而所举的菩萨行,却没有「忍」的大行。比对『佛种姓』的「宝珠经行处品」,「佛譬喻」是『所行藏』的序分,而被编入『譬喻』中。
   二、释迦佛的史传:『佛种姓』的「宝珠经行处品」,是序分。佛以宝珠化作空中的经行处,诸天云集,五百比丘也来了。宝珠经行处的化现,为了说明释迦的广大功德 「四阿僧只」以来,决意志求佛道,修行十波罗蜜多的场所。这与「佛譬喻」的佛净土,意趣相同。『佛譬喻』的「诸佛土」,如『华严经』的佛土庄严;『佛种姓』的化作经行处,如『大集经』的空中化作「宝坊」一样。在第二品中,提出了「四阿僧只又十万劫」,然灯佛出世的时代。那时,释迦佛的前生名善慧Sumedha^,布发掩泥,得到然灯佛的授记。从然灯佛授记以来,一佛又一佛的,直到迦叶佛Kassapa,skt. Ka^s/yapa,都受记作佛。到「瞿昙品」,完成了释迦佛从发心、受记、到成佛的历程。经过了「四阿僧只十万劫」,二四佛前的供养受记。『佛种姓』的集成者,承『大本经』的风格,广叙二五佛的父母、弟子等。有在家的上首弟子二人,暗示了当时的佛教普及,在家弟子在佛教中的重要性。『本生』前分的「因缘谈」,分三部分:1.「远因缘」,这是根据『佛种姓』的,引述了『佛种姓』的二四六偈,以说明二四佛,次第为释迦佛前生授记;并举十波罗蜜的「本生」。2.「次远因缘」,从兜率天降诞起,到菩提树下成佛。3.「近因缘」,从成佛到成立只园止。远因缘是根据『佛种姓』的;后二分是取材于经律中的佛的传记。这是佛的传记,作为宣说「本生」的因缘。「因缘谈」是西元五世纪,觉音Buddhaghos!a所作的。『佛种姓』与『所行藏』,一说明释迦发心授记以来的传记;一说明菩萨所修的广大行。这些传说,并不太迟。如七佛,是『长部』(一四)『大本经』所说:释迦佛在菩萨因位,见然灯佛而蒙佛授记,都是佛教界所公认的,原始佛教的旧有传说。「九分教」中「本生」的形成,还在「中」、「长」二部成立以前。阿育王As/oka以后,部派佛教就专重于释迦佛的「本生」了。「本生」的广泛传布,引起了两类的条理:一、从菩萨「本生」大行的类别,归纳为种种波罗蜜。佛教所传的十波罗蜜、八波罗蜜、六波罗蜜、四波罗蜜,都只是「本生」大行的分类。『六度集经』,是最好的例证。大乘初期,也有『六波罗蜜经』。二、将菩萨种种修行,从先后的观点而加以次第,这就是『佛种姓』等的成立。
   说一切有部的菩萨「譬喻」,也有这二类,如『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所说。全文分二:一、佛为胜光王Prasenajit说,是长行,说释迦佛前生的广大修行。先广说菩萨的大行,从顶生王Ma^ndha^tr!到鹅王,共三一事。次略叙发心,三阿僧只志求正觉。二、佛为阿难A^nanda说,是偈颂,说释迦从发心到成佛的经历。其中1.光明王因醉象而发心。2.从(古)释迦佛S/a^kya到护世佛Lokapa^la,一僧只劫满。3.从然灯佛到帝释幢佛Indrabhvaja,二僧只劫满。4.从安隐佛Ks!ema到迦叶佛,三僧只劫满。5.略举六波罗蜜本生。6.发心以来,到涅盘以后,都能利益有情。『药事』这两大段,与『所行藏』、『佛种姓』的意趣,完全相合,只是部派传诵的不同而已。论内容,铜□部所传的,比较简略。而从『佛种姓』的化作宝经行处,「佛譬喻」的示现佛净土来说,铜□部传诵的部分,与大乘的意境相同,成立的时代,大概是西元前后。「长部师」对于『佛种姓』、『所行藏』,与『譬喻』一样,不承认是「经藏」的『小部』所摄,正说明了这几部是后起的,多少与铜□部的旧传说不合。
  在然灯佛这一劫中,还有三佛,所以共有二八佛。其实,然灯佛以前的三佛,不在释迦佛往昔的传记之  内。
  『大阿弥陀经』卷下(大正一二·三0九下)。『遗曰摩尼经』(大正一二·一八九下)。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卷一二──一五(大正二四·五六中──七二中)。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二下──七三下)。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三下──七五下)。
  Suman%galavila^sini^(I,P.15)
   第三项 无碍解道·义释
   『义释』Niddesa,是『小部』的第一一部。分『大义释』与『小义释』二部。『大义释』是『义品』的解释。『小义释」有二部分:初是『波罗延』(彼岸到品)的义释;序颂部分,没有解释,也许在『小义释』成立时,序偈还没有成立。次是『犀角经』的义释。『大义释』与『小义释』,都是逐字逐句的解释。『无碍解道』Pat!isambhida^magga,是『小部』的第一二部。分三品:「大品」、「俱存品」、「慧品」,每品十论。这是以止观实践为主的论书。
   论书,以「阿□达磨」Abhidharma为主流,而佛教界还有「释经论」、「观行论」的存在。『义释』的性质,是「释经论」;『无碍解道』的性质,是「观行论」。与「经师」的「释经论」,「瑜伽师」(禅师)的「观行论」,风格多少不同;这是铜□部Ta^mras/a^t!i^ya阿□达磨者所作,有阿□达磨的气味,但到底不是阿□达磨论。阿□达磨的渊源很早,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但从促成阿□达磨的开展,成立阿□达磨论的根本来说,论题是「自相」、「共相」、「相摄相」、「相应相」、「因缘相」──五门。阿□达磨的母体,是成立于上座部Sthavira没有再分化以前;此后发展分化,成为各派自宗的阿□达磨论。成为「论藏」的阿□达磨的特质,是这样的,所以只能说这两部,与阿□达磨论的某一阶段相当,而不能说是阿□达磨论的先驱,或说是后期的(阿□达磨)论书。
   这两部,在铜碟部的论义中,如七十三智、六十八解脱、二十五种空等,都可以看出:到了定义精严,繁琐分别的阶段。在法义的分别中,可想见其他论书的存在;比阿□达磨六论,应该迟一些,而与『论事』Katha^vatthu成立的时代相当。传说:阿□达磨六论,是佛所说,而『义释』与『无碍解道』,是佛弟子舍利弗S/a^riputra所造,正表示了这一意义吧!
  『阿□达磨顺正理论』卷七一(大正二九·七二八上)。
  『阿□达磨顺正理论』卷五九(大正二九·六六八中)。
  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六四──八九)。
  『无碍解道』(南传四0·五)。
  『无碍解道』(南传四0·三七一)。
  『无碍解道』(南传四一·一一四)。
   第四项 小诵
   『小部』的第一部,是『小诵』Khuddakapa^t!ha。内容是:「三归文」、「十戒文」、「三十二身分」、「问沙弥文」、「吉祥经」、「三宝经」、「户外经」、「伏藏经」、「慈悲经」──九种。前四种,从经律中集出,文句简略,是初学所应该诵习的。「吉祥经」、「三宝经」、「慈悲经」,为『经集』的一经。「户外经」,出于『饿鬼事』。「伏藏经」说明可保信的财富。这些,都是佛弟子所应有的基本信解;南传佛教重视这一部分,是不无理由的。
   『小诵』,是念诵仪轨,都是平常所应用的。『善见律□婆沙』,列举『小部』的内容,却没有『小诵』。也许觉音Buddhaghos!a著作的时候, 『小诵』还没有编入『小部』!『小诵』的内容,都是从别处集录而来的,本没有独立的内容;编入『小部』,也只是为了实用,一般人所常用而已。现代的南传佛教区,除「户外经」、「伏藏经」,其他七种,为因病因死……,为信众消灾植福的念诵之用。一般信众,有这样的要求。而锡笺、泰国等,过去都曾流行过大乘与秘密大乘。佛教生活的祝愿化,也许是受有这种影响。如以『小诵』的内容来说,与他力祈求,是没有一定关联的。
   『小诵』的内容,并不迟,而集录成一部,作为『小部』的一部,也许是『小部』一五部中最后的一部。「后来居上」,也以「小」Khuddaka为名吧!
  「吉祥经」为『经集』「小品」四经。「三宝经」为『经集』「小品」一经。「慈悲经」为『经集』「蛇品」八经。
  「户外经」,为『饿鬼事』「蛇品」五经。
  『善见律□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六上)。
   第六节 小部与杂藏的次第集成
   第一项 铜□部的小部
   铜□部Ta^mras/a^t!i^ya所传的『小部』,为『小部』现存的唯一圣典,所以上面是专就铜□部的『小部』来说。现在作一综合的叙述。「小」Khuddaka,这一名称,起源于「只夜」──偈颂的杂说。四部阿含集成,没有被编入的,也就称为「小部」、「小阿含」。Bharhat铭文,说到了「五部」Pachaneka^yika,可见西元前二世纪,在佛教的某些角落,『小部』已与「四部」相合,而总称为「五部」了。不过,『小部』的早已存在,并不等于巴利『小部』的现存部类,早已存在;因为「小部」的内容,是在不断集成中完成;部派间是并不一致的。
   巴利『小部』各部分的集成,可分为五期(细分为八):1.「相应教」集成时期:『义品』与『波罗延』,被看作「只夜」,而为「记说」所决了。这二种,应与「只夜」(为八众杂说)的成立同时。在「只夜」、「记说」,集入「相应修多罗」,而成『相应』时,『义品』与『波罗延』,被称为「伽陀」而独立起来。接着,集录佛(与弟子)的感兴语,名为「优陀那」,那就是『法句』。『经集』中「蛇品」、「小品」的一部分,也是那时期成立的。所以大概的说,『经集』的内容与『法句』,在『小部』中是最古的。
 2.「四部阿含」集成时期:「相应」的发展,再编集为「中」、「长」、「增一」;加上原始的「相应」,称为「四部阿含」。那时,『如是语』已经成立。上来二期的圣典,是原始佛教的圣典。
 3.上座部时期(约为西元前三00──二五0年):上座部Sthavira独立,上座的地位强化。『长老偈』、『长老尼偈』,虽部分早已在传诵中,而集成部类,应属于这一时期。上来,是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与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共有的圣典。
 4.分别说部时期(约为西元前二五0,传说为第三结集;到二00年):「本生」的部分偈颂形成。
 5.铜□部时期:分别说部的佛教,移入锡兰。在锡兰盛行,形成一派,与化地部Mahi^s/a^saka等分立(西元前二00以后)。这一时期很长,可分为:A「五百本生」成立,体裁为长行而杂入偈颂,作为「九分教」的『本生』。以长行叙述因缘,以偈颂作结,作为「九分教」的『优陀那』。这二部,都是拟古的。『经集』的集成;具有论书性质的『义释』、『无碍解道』,都在这一时期,先后成立。『饿鬼事』与『天宫事』,大概也是成立于这一时期的。
 B西元前二九──一七年中,Vat!t!aga^man!i王时,开始以文字记录传诵中的三藏圣典。长部师所承认的『小部』,就是上面所说的一一种。此后,『譬喻』中,佛弟子的「譬喻」,以长老譬喻原形而扩编;对「五百(四十七)本生」,而成「五百(四十七)譬喻」,是「长老譬喻」。又成「长老尼譬喻」;改编『犀角经』为「辟支佛譬喻」。佛陀的譬喻,成『佛种姓』(除第一品),『所行藏』。「本生」与「譬喻」,多少与说一切有部的传说相关联。铜□部成立的独有部类,充满了模拟的特色。如『本生』与『优陀那』,是拟古的。模仿『本生』五四七则,而成「长老譬喻」。模仿『长老偈』与『长老尼偈』,而在「长老譬喻」外,别立「长老尼譬喻」。
 C『佛种姓』初品──「宝珠经行处品」;『譬喻』初分──「佛譬喻」,以庄严的佛土·为宣说释迦往昔生中的经历,菩萨往昔大行的场所,与大乘思潮相呼应,应为西元后所附编。
 D『小诵』,虽是早就流行,而编入『小部』,还在西元五世纪。『本生』前分的「因缘谈」,是西元五世纪的觉音Buddhaghos!a所作。以偈颂为主的『小部』,在长期的编集中,完成现有的形态。
   第二项 其他部派的杂藏
   在传说中,铜□部Ta^mras/a^t!i^ya 以外的部派,与『小部』相当的,称为「杂藏」。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不立「杂藏」,但也有相当的部类。如所说的『优陀那』(法句)、『波罗延』、『见真谛』、『诸上座所说偈』、『上座尼所说偈』、『尸路(尼)偈』、『牟尼偈』、『义品』,除『见真谛』、『尸路偈』不明外,都与铜□部的『经集』(一部分)、『法句』、『长老偈』、『长老尼偈』相当。此外,『本事经』也与『如是语』相合。这些,虽因部派而传诵不同,但有共同的古典为依据,所以大致相近。『本生』与『譬喻』,是说一切有部主流──阿□达磨者所不重的,所以部分编入律部。与铜□部所传的『譬喻』、『佛种姓』、『所行藏』,差异是很大的。
   法藏部Dharmaguptaka『四分律』所说,『杂藏』共一二部,可分为二类:
   Ⅰ(本)生经·本(事)经·善因缘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婆提舍经
   Ⅱ句义经·法句经·波罗延经·杂难经·圣偈经
   Ⅱ类五种,是早期成立的。『法句』、『波罗延』而外,『句义』是『义品』;『圣偈』是『牟尼偈』;而『杂难』与大众部Maha^sa^m!ghika所传的『论难经』相合。虽不能确知内容,而属于古形的部类,却可以断言。Ⅰ类,是「十二分教」中的后七部。『生经』与『本经』,与铜□部的『本生』、『如是语』相同。『因缘』、『譬喻』、『优婆提舍』,法藏部也是别有部类的。铜□部依据古义,但立「九分教」,而在圣典的集成中,早已有了「十二分教」的内容。『譬喻』,是「十二分教」的一分,那是不消说了。『义释』与『无碍解道』,是「优婆提舍」。 『义释』的原语为Niddesa;缅甸的『小部』,有『藏论』Pet!akopades/a,那是更明显的「优婆提舍」了。『本生』前分的「因缘谈」,是「因缘」。这三部,法藏部为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的一派,与铜□部所传相当的部分,应有某种类似性。『未曾有』,大致为佛与弟子希有事的类集。值得注意的,是『方等经』;在「四部阿含」外,别有独立的『方等(广)经』,应为菩萨大行,成为大小共同的原始大乘部类。据真谛Parama$rtha所传,(晚期的)法藏部立「五藏」:经、律、论外,有「咒藏」与「菩萨藏」。『杂藏』所有的『未曾有经』、『方等经』,应该就是「咒藏」与「菩萨藏」的渊源了。
   大众部的『杂藏』,『僧只律』的传说,极简略,只说:「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起因缘,如是等比诸偈颂」。别处还说到:『波罗延』、『八跋只经』、『牟尼偈』、『法句』、『论难经』、『阿耨达池经』、『缘觉经』。『波罗延』等,都是古形的偈颂。『阿耨达池经』,就是『阿罗汉自说本起因缘』,与说一切有部的传说相合。『缘觉经』,即『辟支佛』,或就是『犀角经』的别名。『分别功德论』说『杂藏』是「菩萨三阿僧只所生」;这是「本生」,也是菩萨大行。晚期的大众部,别立「大乘藏」,也是从『杂藏』而开展出来的。
   「小部」──「杂藏」,确是相当杂碎的。这是偈颂的,有文艺性。是通俗的,为一般(初学)信众而说法,是易于传诵的。是宗教的:天宫、饿鬼,过去(或现在)的佛与菩萨,过去生中的行业。从佛教史来看,「小部」──「杂藏」,是直通大乘的,不自觉的倾向于佛菩萨,铜□部也不能例外呢!
  从说一切有部流出的经部Su^trava^din,也不立「杂藏」。
  如本书第七章第一节第二项所引。
  『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大正七0·四六五中)。
  『摩诃僧只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摩诃僧只律』卷一三(大正二二·三三七上)。又卷二七(大正二二·四四七下)。
 第十二章 结论
   第一节 经律为主的圣典结集
   原始圣典──经与律的次第集成,上来已分别的加以论究。然圣典的集成,并没有终了,这只是过程中的一大段落,圣典还在延续的发展成立中。所以再对过去(原始佛教圣典)的集成过程,作一番回顾,更瞻望未来的开展,以作为结束。
   佛法,是以佛陀的三业德用为根本;以僧伽为中心,统摄七众弟子,推动觉化的救世大业。在佛法的具体开展中,有佛与弟子的教说,佛与弟子的事迹,僧伽的集体生活制度。这些,通过佛弟子的领会,实行,用定形的文句表达出来;经当时的僧伽的共同审定,成为佛教的圣典。佛教的原始圣典,综合为大部的集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结集的佛法,分为「法」与「律」,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经藏」与「律藏」。大众部Maha^sa^m!ghika的『僧只律』,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中,化地部Mahi^s/a^saka的『五分律』,铜□部Ta^mras/a^t!i^ya的『铜□律』,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系的说经部Su^trava^din,对于原始结集的圣典,保存了原始的二分说──「法」与「律」(经与律)。这是二大结集所公认的,一切部派共有的圣典。「法」,集成了「四部阿含」。「律」、「波罗提木叉经分别」,已经成立。僧伽其他规制,还是「摩得勒伽」,分二部或三部,在开始类集的过程中。大众部的「律藏」组织,代表了那时的形态。属于「小部」的『义品』、『波罗延』、『优陀那』──『法句』、『本事』,都传诵在佛教界。佛弟子说的偈颂,「本生」、「譬喻」,应已有多少共同的传诵。这一阶段,从佛入灭起,到西元前三百年左右,部派没有分立的时代。
   二、大众与上座Sthavira──二部,开始分立。上座部系的圣典中,「阿□达磨藏」成立了。「阿□达磨」的成立,就是「自相」、「共相」、「相摄」、「相应」、「因缘」──五根本论的成立,应有原形的论部。「阿□达磨」,传说是佛说的,所以成为「经」、「律」、「论」──三藏。如铜□部的『岛史』,分别说系法藏部Dharmaguptaka,说一切有部所说。那时,「律」的「犍度」部分,上座部系的分类组织,接近完成阶段;『十诵律』的组织,最近于那一时代的形态。「小部」中,「上座偈」及「上座尼偈」,已经成立;「本生」与「譬喻」,传说也更见具体。西元前二五一年,华氏城Pa^t!aliputra举行(被称为第三)结集,那是上座部分化,分别说部成立的结集。所以根本二部对立,应为西元前三00年顷,到西元前二五0年。
   三、部派的一再分化,成为十八部,这是当时佛教界共传的教派。各部派在不同的教区,不同的僧伽内部,对经律都有一番审定与编组──结集,而成为自部的圣典(小部派,不一定有特殊的完整的三藏,但也多少有些出入)。雨后春笋般的部派成立,是佛教大扩张,因不同传承,不同地区所引起的。那时,经、律的主体,都已成立;律部更有自宗不同的附属部分,如「增一律」等。论典,也成立自部不同的根本论。「杂藏」,本是附属于「经藏」的。而有的把「杂藏」独立起来,成为「四藏」。「杂藏」中,「本生」与「譬喻」,多完成大部。波罗蜜多──菩萨譬喻所引起的菩萨法,附在里面,如『增壹阿含经』「序品」所说。立「小部」或「杂藏」而附属于经藏的,仍用「三藏」的分类。不立「杂藏」的说一切有部,部分(『法句』等)传诵在「三藏」外,部分──「本生」、「譬喻」,编入律部的『药事』、『杂事』等。这一时代,从西元前二五0年起,约到前一00年止。
   四、西元前一00年后,部派佛教有了多少变化:有的衰落而消失了。有的因地区,因时代,圣典方面也有了新的内容。如大众部末流,将四藏中的菩萨大行,更有「方等大乘」,而成立第五「菩萨藏」。法藏部也另立「咒藏」与「菩萨藏」,成为「五藏」。这不但有了「方等」,也暗示了「秘密大乘」的滋长。以保守著名的铜□部,也有「佛譬喻」、『佛种姓』中的「宝珠经行处品」,与时代的思潮相呼应。
   这是部派佛教所传的圣典的大类。原始佛教的圣典,就是第一、第二阶段;但应除去「论藏」。
  『摩诃僧只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四九二中)。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0下──一九一上)。
  『铜□律』「小品」(南传四·四二九──四三0)。
  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八六──八九)。
  『岛史』(南传六0·二八)。
  『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十诵律』卷六0(大正二三·四四八上──四四九中)。
  『增壹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五五0下)。
  『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大正七0·四六五中)。
   第二节 不断传出的部派佛教圣典
   佛教圣典,经二大结集所集成的部类,是佛教界所公认的。此后一再分化,成立种种部派。凡经一次分化,大抵有属于这对立派系的僧伽大会,各自对圣典作一番审定与改组。经律间的彼此差别,代表了部派间的实质对立。部派成立后,圣典还是在不断的传诵、成立,但没有经过共同审定的,虽传诵流行,却没有编入固有的圣典──「经藏」与「律藏」中去,因为经律已凝定而被(自部所)公认了。在「三藏」或「四藏」以外传诵的圣典,是相当多的。这一事实,这里想略为叙列。
   铜□部Ta^mras/a^t!i^ya的成立,是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再分化,属于第三阶段。当时审定了「三藏」的具体内容,但此后还是不断的传出。长部师Di^ghabha^n!aka以为:『譬喻』、『佛种姓』、『所行藏』、『小诵』──四部,是不属于「经藏」「小部」的,就说明了这一事实。这种内部的意见出入,如关系重大,或法义上有严重的歧异,就可能引起部派的再分化。
   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不立「杂藏」,所以(部分编入律藏,而)传诵于「藏」外的,数量特别多。『义品』、『波罗延』、『法句』、『本事』等古典,不必再说;部派特有的圣典,在汉译的「论」书中,有部分的资料可考。坚慧Sa^ramati曾在『入大乘论』卷上(大正三二·三六下)说:
  「舍头罗经、胎经、谏王、本生、辟支佛因缘,如是八万四千法藏,尊者阿难从佛受持者,如是一切皆有非佛语过」。
   坚慧所提到的几部,在对方都是承认佛说,却是不属于「三藏」的。1.「舍头罗经」,现在汉译大藏(『大正藏』「密教部」四)中,有吴支谦与竺律炎共译(西元二三0年前后译出)的『摩登伽经』三卷;西晋竺法护译『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 (或名『虎耳意经』)一卷。这二部,是同一部类的别诵本。以摩登伽女Ma^tan%ga咒术惑乱阿难A^nanda为因缘,有咒语,说二十八宿,并占卜星宿等。据『十诵律』,近聚落住比丘,「读诵星宿经」。这本是世俗的占星术,经佛教的应用而演化为本经。这可能是说一切有部本;或是同在北方的,法藏部Dharmaguptaka「咒藏」的一部。2.「胎经」:这是「入胎经」,明胎儿的生长过程,并「四种入胎」的不同。在大藏经中,编入『大宝积经』。现有二部:一、『佛为阿难说处胎经』,唐菩提流志Bodhiruci译,编入『大宝积经』第一三会。二、唐义净译『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二卷,编入『大宝积经』第一四会。这二部的实质相近;义净所译,与难陀Nanda贪欲譬喻相结合,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杂事』(卷一一──一二)所说相同。3.「谏王」:现大藏经(大正藏「经集部」一)有刘宋沮渠京声所译:『佛说谏王经』一卷。异译本有唐玄奘译的『如来示教胜军王经』;赵宋施护译的『佛说胜军王所问经』。4.「本生」,即种种「本生」。
 5.「辟支佛因缘」:大藏(大正藏「论集部」)有『辟支佛因缘论』,失译,或与这一部相近。
   又在说一切有部的论书中,还发现『正法灭经』;『集法契经』、『筏第遮经』。『集法契经』,如『阿□达磨显宗论』卷一(大正二九·七七八中──下)说:
  「又见集法契经中言:于我法中,当有异说,所谓有说唯金刚喻定能顿断烦恼;……或说眼识能见,或说和合能见;……诸如是等差别诤论,各述所执,数越多千。师弟相承,度百千众,为诸道俗解说称扬。我佛法中,于未来世,当有如是诤论不同。为利为名,恶说恶受,不证法实,颠倒显示」。
   这是部派纷争极盛的现象。这是说一切有部,集法藏经的一类;现存『结集三藏及杂藏传』,『迦叶诘经』 (编入『大正藏』「史传部」一);『大智度论』所说的『集法经』,都属于这一类,只是部派不同而已。『筏第遮经』,传说天(神)授与的,来历更难说了。这些,都是不属于「三藏」的。
   『瑜伽师地论』中,抉择声闻的伽陀,有「胜义伽陀」、「意趣义伽陀」、「体义伽陀」。「意趣义伽陀」五一颂,是大梵天王请问而佛说的。这部伽陀,不知道名称,也没有其他的传译。「胜义伽陀」,全部四四颂。初四颂,是「佛为婆柁梨婆罗门」说,与『别译杂阿含经』(一五一经)相合。「诸色如聚沫」等六句,出于『杂阿含经』「蕴诵」「染污意恒时,诸惑俱生灭,若解脱诸惑,非先亦非后」颂,据『成唯识论』说,出于『解脱经』,还有「颂释」。依『瑜伽论』引文,此下「非彼法生已……何得有能净」八句,也是与上文相贯连的。这部『解脱经』,也出于「三藏」以外(『瑜伽论』所引声闻经,大都与说一切有部经相合)。北传的说一切有部,在汉译中,所知道的最多;不属于「三藏」的经典,说一切有部是为数不少的!
   部派佛教时代,圣典的不断传诵出来,决不限于说一切有部。如『法住经』、『入大乘论』曾提到了他的内容:「尊者宾头卢、尊者罗侯罗,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这似乎是佛教共传共信的,玄奘译有『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是依据『法住经』的。所说的声闻三藏,如「□奈耶藏中,有□刍戒经、□刍尼戒经、分别戒本、诸蕴(犍度)差别及增一律;阿□达磨藏中,有摄,六问、相应、发趣等众多部类」,与锡兰佛教中,容认大乘的部派有关。又汉译有『那先比丘经』(『大正藏』「论集部」);铜□部所传,名『弥兰陀问』Milindapan~ha,受到学者重视。这也是南北共传,而诵本不同的一部。此外,如『舍利弗问(经)』,属于大众部Maha^sa^m!ghika。『入大乘论』说:「僧只中说:青眼如来等,为化菩萨故,在光音天,与诸声闻众,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住」,这又是大众部的另一部圣典。特别是元魏瞿昙般若流支Prajn~a^ruci,所译的『正法念处经』(『大正藏』「经集部」四),共七0卷,是说一切有部与正量部Sam!mati^ya等,共同重视的。这部经,马鸣As/vaghos!a曾有关系。在汉译的大藏经中,如审细地考查起来,属于声闻部派,而出于三藏外的圣典,一定是众多而又庞杂的。所以,声闻的三藏圣典,不是声闻圣典的全部。「三藏」,只是部派初分时代所结集的,为众所周知的圣典。而一地区,一部派,在佛教的开展中,从佛弟子心中表达出来,成为圣典,代表了这一地区,一部派,时代佛教的共同意识。不过在另一地区,另一部派,或不受重视而已。总之,早期集成的「三藏」圣典以外,部派佛教的圣典,一直在不断的成立而传诵出来。
  『十诵律』卷五七(大正二三·四二0上)。
  『阿□达磨顺正理论』卷一(大正二九·三三0中──下)。
  『大智度论』卷二(大正二五·六七上)。
  『阿□达磨顺正理论』卷一五(大正二九·四一六中)。
  『瑜伽师地论』卷一六(大正三0·三六三上)。
  『瑜伽师地论』卷一六(大正三0·三六五下──三六七上)。
  『别译杂阿含经』卷八(大正二·四三一上)。
  『杂阿含经』卷一0(大正二·六九上)。
  『瑜伽师地论』卷一六(大正三0·三六四上)。
  『成唯识论』卷五(大正三一·二四下)。
  『入大乘论』卷上(大正三二·三九中)。
  『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大正四九·一四中)。
  『入大乘论』卷下(大正三二·四六上)。
   第三节 一切圣典概观
   原始佛教圣典──经与律,与一般公认的「三藏」,在声闻弟子的传授宏通中,并非圣典的全部,而只是初期集成传诵的,圣典集成史的一大段落。佛教圣典的原始部分,有时、有地、有人、有事,充满现实感。离佛的时代渐远,圣典的现实性渐淡,而理想的成分渐浓。佛法的开展,在印度文化的领域中,有印度宗教的特性。以佛法来说,是具体的,活跃的,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适应中,进行觉化,净化大业的宗教。卓越的圣者们,经内心的体证而流露出来,集成定形文句而传诵于佛教界,就是圣典。佛教每一阶段的圣典,都是代表着时代佛教,成为时代佛教的指导方针。佛教圣典,不是别的,是佛法在活跃的进行中,适应人类,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时代佛教的遗迹。
   原始佛教圣典,是佛法进展中的一大段落,以后又怎样呢!在适应广大人心的机宜中,又不断的传诵出圣典。不过,佛法的化导世间,是有原则的;虽多姿多采,而有一贯方针的。试论佛教圣典开展中,每一阶段的特性,也可说是一种教判,一种史观。
   「佛法」,佛陀初期的教化,是正法中心的。到后来,为了「依法摄僧」,而逐渐成立僧伽制度(律),而树立「导之以法,齐之以律」的佛法。继承这一趋势而开展的原始佛教,法与律并重。等到部派分立,上座们有了偏重律制的倾向。律──□尼「是世间中实」,有时地的适应性。时代变了,区域文化也不同了,为律制所局限的佛法,难以适应,而有偏重形迹,忽视根本的情况。一分重法者,适应佛教的时代要求,而展开了正法中心,复归于佛陀的运动:这就是「大乘佛法」。原始佛教传下来的经与律的数量,约为四与一之比。而「大乘佛法」中,部类庞大,可说没有律部。即使附带的有一部分,与大乘的「契经」,不成比例,百分不及一,千分也不及一。「大乘佛法」是重法的,是不容怀疑的事实。从佛陀化世的根本原则说,这都是各得佛法的一体。
   以「法」来说,原始结集只是「四部阿含」,而这又源于「相应阿含」。「相应阿含」的根本,是「修多罗」,甚深法义的结晶。通过一般民间的神教意识,成立「只夜」。分别抉择「修多罗」与「只夜」的「弟子所说」,普化社会的「如来所说」,就是「记说」。这三部的总合,称为「相应阿含」。依这三部分而开展集成的,为「中」、「长」、「增一」,共为「四部」。依古人的传承解说:以「修多罗」根本部分为主的『相应部』,是「显扬真义」──「第一义悉檀」。以分别抉择为主的「中部」,是「破斥犹疑」──「对治悉檀」。以教化弟子启发世出世善的,是「满足希求」──「为人(生善)悉檀」。以佛陀超越天魔梵为主的,是「吉祥悦意」──「世间悉檀」。这是佛法适应世间,化导世间的四大宗趣,也是学者所能得的,或浅或深的四类利益。佛法的四大宗趣,从「四部」圣典的特性中表现出来。
   「佛法」──「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次第开展,又次第有「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的流行。从长期发展的观点来看,每一阶段圣典的特色,是:一、以『相应部』为主的「四部阿含」,是「佛法」的「第一义悉檀」。无边的甚深法义,都从此根源而流衍出来。二、「大乘佛法」初期的「大乘空相应教」,以遣除一切情执,契入无我空性为主,重在「对治悉檀」。三、「大乘佛法」后期,为真常不空的如来藏(佛性)教,点出众生心自性清净,而为生善解脱成佛的本因,重在为人生善悉檀(心性本净,见于『增支部』)。接着,「秘密大乘佛教」流行,「劣慧诸众生,以疑爱自蔽,唯依于有着……为度彼等故,随顺说是法」。这是重在「世间悉檀」。佛法一切圣典的集成,只是四大宗趣的重点开展。在不同适应的底里,直接于佛陀自证的真实。佛教圣典的不断传出,一直就是这样的。所以佛教圣典,不应该有真伪问题,而只是了义与不了义,方便与真实的问题。
   南本『大般涅盘经』,有一譬喻,如卷九(大正一二·六六三上)说:
  「如牧牛女,为欲卖乳,贪多利故,加二分水,转卖与余牧牛女人。彼女得已,复加二分,转复卖与近城女人。彼女得已,复加二分,转复卖与城中女人。彼女得已,复加二分,诣市卖之。……取已还家,煮用作糜,无复乳味,虽无乳味,于苦味中犹胜千倍」。
   活用这一譬喻,来说明佛法的长期流传,集成不同圣典,倒是非常适合的。佛法,如牛乳一样。为了多多利益众生,不能不求适应,不能没有方便,如想多卖几个钱,而加上水一样。这样的不断适应,不断的安立方便,四阶段的集成圣典,如四度加水去卖一样。终于佛法的真味淡了,印度的佛教也不见了!虽然这样,佛法的「世间悉檀」,还是胜于世间的神教,因为这还有倾向于解脱的成分。佛法在流传中,一直不断的集成圣典,一切都是适应众生的佛法。
  『大智度论』卷二(大正二五·六六上)。
  『大□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一(大正一八·五上)。
 


返回主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