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俨的「缘起」和「性起」思想

               廖明活
             香港大学中文系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二期(1997.07)
              一、引言
      在各中国佛教学派中,论思想的丰富和圆熟,当首推华
    严宗,而「缘起」和「性起」,乃是华严宗思想的两个中心
    观念。 华严宗的思想体系,为法藏 (643-712) 所创立,而
    法藏师事智俨 (602-668),其学说的主要观念,均多承袭自
    智俨;故智俨可说是中国华严教学的先驱,被後人推尊为华
    严宗的第二祖。本文试根据智俨的著作,略观「缘起」和「
    性起」这两个相关观念在初期中国华严教学里的意义。
      智俨为隋朝末年、唐朝初年人, (注 1) 幼年出家,曾
    习学於地论师智正 (559-639),与及摄论师静琳 (565-640)
    、法常 (567-645) 之门下,受到地论和摄论学统的教说所
    影响; (注 2) 然而他归宗《华严经》,推动了华严宗学统
    的形成。智俨的著述现存完整而又可信者有《搜玄记》、《
    五十要问答》、《孔目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四
    种,当中论述「缘起」和「性起」最详尽者,首推《搜玄记
    》,次为《孔目章》,其余两种则於此著墨甚少。故以下的
    讨论,主要以《搜玄记》和《孔目章》为根据。(注3)
    ─────────
    (注1)智俨生平古书记载以法藏 (643-712) 《华严经传记》
      卷三 (《大正藏》卷 51,页 163 中 -164 中 ) 为最
      详。 至於近人的研究,参阅木村清孝:《初期中国华
      严思想の研究》 (东京: 春秋社, 1977 年 ), 页
      373-376 和 Robert M.Gimello, "Chih-yen
      (602-668) and the Foundation of Hua-yen
      Buddhism" (Ph. D. diss., Columbia University,
      1976) 之有关章节。
    (注2)有关智俨的师承, 参阅木村清孝, 前引书, 页
      376-382。
    二、智俨的缘起观
      据说佛陀是在冥想缘起道理时, 证得觉悟的, (注 4)
    因此「缘起」为公认的佛门基本教义,受到所有佛教家派关
    注。在原始佛教时代,「缘起」主要是表「此有故彼有,此
    无故彼无」这因果依存法则,与及「无明」、「行」、「识
    」等十二支缘生法的相生相灭关系, (注 5) 其所关涉要为
    轮回存有的延续和解脱的问题。随著佛教的发展,对因果原
    则和十二支缘生法的关系,出现多种不同解释,反映了不同
    佛教家派的存有观和解脱观之歧异;而要认识某佛教思想家
    对存有和对解脱的看法,一个最简捷可行的方法,便是从其
    缘起观入手。这点於智俨也不例外。
      智俨作《搜玄记》,疏释《华严经》,起始分「总」和
    「别」两门,叙述此经之宗趣。在「总」方面,他说:
       「总」谓因果缘起理实为宗。 (注6)
    ────────
    (注3)有关智俨的著述, 参阅木村清孝, 前引书, 页
      388-404。又前人讨论智俨的缘起观,每以〈一乘十玄
      门〉一文为根据。 此文署名智俨所造,唯从近人考证
      所见,它很可能是伪作,故本文讨论概不采用。 有关
      〈一乘十玄门〉的真伪问题, 参阅石井公成:〈《一
      乘十玄门》の诸问题〉, 《佛教学》第 12 号 (1981
      年 ),页 85-111;吉津宜英:《华严一乘思想の研究
      》 (东京:大东出版社,1991 年 ),页 31-38。
    (注4)例如《杂阿含经》第 285 经,记载到佛陀自述他在未
      成正觉时, 思惟缘起道理,从而悟得解脱苦恼之道 (
      《大正藏》卷 2,页 79 下 -80 中 )。
    (注5)例如《杂阿含经》第 296 经,把「此有故彼有,此无
      故彼无」这因果依待法则称为「因缘法」,把「无明
      」、 「行」第十二支法称为「缘生法」 (《大正藏》
      卷 2,页 84 中 )。
    (注6)卷一上,《大正藏》卷 35,页 14 下。
    智俨的教学以《华严经》为本据,而他以为《华严经》的整
    体旨趣,在发明跟「因果」问题有关的「缘起」道「理」的
    真「实」意义;其对缘起问题的重视,可见一般。《华严经
    》述说缘起,以〈十地品〉一品最详。〈十地品〉把菩萨修
    行阶次分作为十地,其中第六「现前地」的修行,主要是对
    十二支缘生法作十种观。 (注 7) 《搜玄记》在分释这十种
    观前,总释其要义,说:
      二、释义者,依大经本,法界缘起乃有众多,今以要门
      ,略摄为二:一约凡夫染法以辨缘起、二约菩提净分以
      明缘起。
    引文称呼《华严经》所说示的真实缘起为「法界缘起」;并
    谓这真实缘起有众多方面,而可总摄为二:一是「凡夫染法
    」方面,二是「菩提净分」方面。很明显,前者是有关染污
    法的生起,後者是有关清净法的生起;而依智俨的看法,这
    两方面的生起构成了「缘起」。
      《搜玄记》继而对「染法」和「净分」这两方面的缘起
    作出分析。在「净分」方面,智俨进一步界别出「本有」、
    「本有修生」、「修生」、「修生本有」四门:
      约「净门」者,要摄为四:一本有、二本有修生、三名
      修生、第四修生本有。
    对於第一「本有」一门,智俨有如下阐述: 
      言「本有」者,缘起本实,体离谓情,法界显然,三世
      不动。
    ────────
    (注7)这十种观分别为「因缘分次第」、 「心所摄」、「自
      助成法」等。参见六十卷《华严经》卷二五〈十地品
      〉第二二,《大正藏》卷 9,页 559 上。
    (注8)卷三下,《大正藏》卷 35,页 62 下。
    (注9)同上注。
      故〈性起 (品)〉云:众生心中有微尘经卷,有菩提大
      树,众圣共证。人证前後不同,其树不分别异,故知「
      本有」。(注10)
    依这引文所述,「本有」是指缘起的根本。这根本为最究极
    的真实,其自体是远离所有言谓情执,不会随著时间转变而
    迁动。智俨引用了《华严经 如来性起品》著名的「微尘经
    卷」譬喻,(注 11) 表示这究极真实自体亦即众生心中所原
    来具有的觉 (「菩提」 ) 性; 而所有众生都具有同一的觉
    性,虽然他们证得觉悟的时分前後有所不同。至於第二「本
    有修生」一门,智俨如此状述之:
      言「本有修生」者,然诸净品本无异性,今约诸缘,发
      生新善。据彼诸缘,乃是妄法;所发真智,乃合普贤。
      性体本无分别,修智亦无分别,故智顺理,不顺诸缘。
      故知「修生」即从「本有」,同性而发。故〈性 (起 )
      品〉云:名菩提心为性起故。(注12)
    「本有修生」是说以「本有」的究极真实为本缘,「生」起
    清净法。究极真实乃是诸清净品法的聚合,而清净品法本来
    是没有差异性的。当究极真实应会外缘时,又发生新的善法
    ,例如真实智。外缘是虚妄的,而真实智则是跟普贤等大菩
    萨之智慧相同,为无分别相,(注13)正如
    ────────
    (注10)同上注,页 62 下 -63 上。
    (注11)这譬喻以微尘内所藏之大经卷,比喻众生身中所具足
       的如来智慧。参见六十卷《华严经》卷三五〈如来性
       起品〉第三二,《大正藏》卷 9,页 624 上。
    (注12)卷三下,《大正藏》卷 35,页 63 上。
    (注13)普贤为著名的大菩萨。《华严经》的不少章品,为普
       贤所说。例如〈如来性起品〉前之〈普贤菩萨行品〉
       ,便详细记载普贤讲说菩萨所当修习和修成之各种正
       行。智俨在科别《华严经》的章品时,合〈普贤菩萨
       行品〉和〈如来性起品〉为一单元,以为它们是以「
       自体因果」为主题。 智俨又认为〈普贤菩萨行品〉
       是明性起之因,〈如来性起品〉为明性起之果。参见
       《搜玄记》卷四下,《大正藏》卷 35,页 78 下。
    究极真实为无分别相一样。从真实智本性跟究极实理相顺,
    而不跟虚妄的外缘相顺,可见它是「本有」的究极真实本性
    发用的结果,以究极真实为本因。智俨在这里又再提及《华
    严经 如来性起品》,以为此品说「菩提心为性起」即具有
    「本有修生」之意。(注 14)
      智俨界定第三「修生」一门如下: 
    
       三、「修生」者,信等善根先未现前,今对净教,赖
       缘始发,故说「新生」。(注15)
    依这引文,「修生」指受到清净教等外缘薰发,从而新「生
    」起的诸无漏善根,例如信等。智俨这样申释第四「修生本
    有」一门:
       四、「修生本有」者,其如来藏性,隐在诸缠。凡夫
       即迷,处而不觉。若对迷时,不名为「有」。......
       今得无分别智,始显法身在缠成净。先无有力,同彼
       无法。今得成用,异本先无,故不可说名为「本有」
       ,说为「修净」。 ...... 先在迷心,不说体用,今
       时始说有彼法身。故知与彼「新生」是亲,「先有」
       义疏。(注 16)
    ──────────
    (注14)「菩提心为性起」一语不见於〈如来性起品〉。惟〈
       如来性起品〉阐述如来之菩提时,说:
         彼菩萨心不离一切如来菩提故。如自心中,
         一切众生心中亦复如是。(《大正藏》卷9,页627中)
       此语当是此节文意的综括。
    (注15)卷三下,《大正藏》卷 35,页 63 上。
    (注16)同上注。
    这引文起始所提到的「如来藏」,当即是第一「本有」一门
    所提及的觉性。(注 17) 这作为究极真实之觉性,是一切众
    生所「本有」。不过凡夫在迷,其觉性为烦恼所隐蔽,需要
    经由「修生」,才能显现为法身。(注 18) 如是看,智俨所
    谓「修生本有」,乃是说以「修生」的无漏善法 (例如无分
    别智)为本缘,显现「本有」的觉性。不过上引文的申释把
    视点放在「修生」的新始修成义上,指出觉性於隐蔽时,不
    被觉察,没有力用,就像不存在一样,故「不名为有」,「
    不可说名为本有」;又表示由觉性显现而见的法身是「新生
    义亲,先有义疏」。这跟前见「本有修生」一门的引文,把
    视点集中在「本有」的本性具有义上,明显有别。
      「本有」和「修生」的观念并非智俨所发明,南北朝时
    人讨论佛性问题,便每用到「本有」一辞。(注 19) 稍前於
    智俨的地论师慧远 (523-592) 和天台宗的智  (538-597)
    ,便都在其论著里提出类似的对比。(注 20) 不过把这两相
    对观念组合起来,形成四门系统,解说清净法的缘起,这则
    是智俨所始创。又解说虽分四门,合观则唯有两重:一是以
    「本有」的究竟真实为本缘,这包括前二门;二是以「修生
    」的无漏善法为本缘,这包括後二门。又清净法的形成是关
    乎解脱,而上述的两重清净法缘起,显示了智俨对解脱的看
    法:从後一重,可见智俨重视後天修为对证得解脱的重要;
    从前一重,可推知智俨以为解脱乃是众生所本具之究极真实
    觉性自体之朗现,从而随缘发起种种清净用。
    ─────────
    (注17)「如来藏」原梵语作 tathagatagarbha,直译为「如
       来胎儿」。在大乘经论里,有多种以如来藏为主题,
       主张众生本来具有如来的觉性,就像孕妇怀著胎儿一
       样。
    (注18)「法身」者,指佛的自体。
    (注19)吉藏 (549-623) 《涅盘经游意》述及南北朝时期流
       传三种佛性「本有」义 (《大正藏》卷 38, 页 237
       下 )。又参阅木村清孝,前引书,页 516。
    (注20)有关慧远和智 之「本有」、「修生」观念,参阅木
       村清孝,前引书,页 516-517;键主良敬:〈智俨に
       おける性起思想の一特质〉,《大谷大学研究年报》
       第 39 号 (1987 年 ),页 51-52。
      《搜玄记》在阐明「净分」缘起後,继而分「缘起一心
    」和「依持一心」二门,解说「染法」缘起: 
      第二「染法」分别缘生者,有二义:一缘起一心门、二
      依持一心门。(注21)
    《搜玄记》又把「缘起一心」一门分作「真妄缘集」、「摄
    本从末」、 「摄末从本」三门:
      「缘起」门者,大分有三:初真妄缘集门、二摄本从末
      门、三摄末从本门。(注22)
    对「真妄缘集」这门,智俨有如下析述: 
      言「缘集」者,总相论十二因缘,一本识作,无真妄别
      。如《 (起信)论》说:「依一心法,有二种门 (一者
      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 ...... )以此二门不相离
      故。 」 (注 23) 又此《 (华严)经》云「唯心转」故
      。 (注 24) 又如《 (起信 ) 论》说:「真妄和合,名
      阿梨耶。 」 (注 25) 唯真不生,单妄不成;真妄和合
      ,方有所为。如梦中事,知与睡合,方得集起。此是真
      妄缘集之门。(注 26)
    ─────────
    (注21)卷三下,《大正藏》卷 35,页 63 上 - 中。
    (注22)同上注 ,页 63 中。
    (注23)参见《大正藏》卷 32,页 576 上。
    (注24)六十卷《华严经》卷十〈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第十
       六有以下著名偈语: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若能
       如是解, 彼人见真佛。 (《大正藏》卷 9,页 466
       上 )
    (注25)参见《大正藏》卷 32,页 576 中。
    (注26)卷三下,《大正藏》卷 35,页 63 中。
    据这引文所言,「真妄缘集」一门总说十二支缘生法,为本
    识所作;而所谓「本识」,即是《华严经》「一切从心转」
    一语所提到的「心」、与及《大乘起信论》所言及的「阿梨
    耶识」。这本识为真妄的和合;而所谓「真」「妄」、分别
    即是《大乘起信论》所说那众生心的「心真如门」和「心生
    灭门」。正因为本识和合真、妄两门,它方能兴作十二支缘
    生法,正如知觉跟睡眠和会,遂集起梦中所见诸事象一样。
      对「摄本从末」一门,智俨解说如下:
       二、「摄本从末」者,唯妄心作。故《 (摄大乘)论
       》云:名种子识及果报识,对治道时,本识都尽。 (
       注 27) 法身流转五道,名为众生; 随其法处,成其
       别味,法种众苦。如此非一,故知「摄本从其末也」
       。(注28)
    这里说「摄本从末者,唯妄心作」,可见在本识之真、妄两
    方面中,是以「妄」的方面为末。引文指出若纯自「末」的
    角度观十二支缘生法,则它们皆是妄心所作,而所谓妄心,
    亦即《摄大乘论》所说的「种子识」、「果报识」,为修习
    正道所对治的对象;而对治的最终结果,是妄心完全消灭。
    引文继而申述这作为「末」的妄心的来源,当中所出「法身
    流转五道,名为众生」两语,明显是来自《不增不灭经》以
    下一节话:
       即此法身,过於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
       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注29)
    ────────
    (注27)《摄大乘论》一再称呼阿梨耶识为「一切种子异熟果
       识」,视之为论回受报的主体和修行对治的对象。
    (注28)卷三下,《大正藏》卷35,页63中。
    (注29)《大正藏》卷16,页467中。
    《不增不减经》跟上述「真妄缘集」一门所两次引用的《大
    乘起信论》一样,为如来藏系经典,主张众生皆具有如来藏
    ,为轮回流转和还灭解脱的根据。《不增不减经》并说言这
    如来藏亦即佛的法身,(注 30) 这法身为无量烦恼所缠,以
    至无始时来,生死轮转不断。如是看,引文说「法身流转五
    道」,形成妄心,以至众苦,亦即是说妄心及众苦是依如来
    藏而有,以如来藏为本据。这点从引文後附的问答亦可看出
    来:
       问:当随染时,为即染也?为由是净?
       答:体是净,本复是净,不可名随,故知染时不可为
         净。 若尔者,(《起信论》)不应说言「依如来
         藏,有生灭心」,( 注 31) 应但是单生灭。今言
         相依。如此说者,是有智人染净双证,故作是说
         ,非局染门。(注32)
    这问答讨论染法的由来问题,批评了染法不可以净法为「体
    」、为「本」的看法;指出有智慧的人是「染净双证」,於
    染心外,更证见有净本。而从其引用《大乘起信论》「依如
    来藏,有生灭心」的话为证言,可见其心目中的净本,要为
    是如来藏。
      至於「摄末从本」一门,智俨这样阐述:
       三、摄末从本者,十二因缘唯真心作,如波水作,亦
       如梦事唯报心作,以真性故。《 (涅盘)经》云:五
       阴、十二因缘、无明等法,悉是佛性。(注 33) 又此
       《 (华严)经》云:「三界
    ────────
    (注30)参见同上注,页 467 上。
    (注31)参见《大乘起信论》,《大正藏》卷 32,页576中。
    (注32)卷三下,《大正藏》卷 35,页 63 中。
    (注33)参见北本《涅盘经》卷二七〈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
       和卷三五〈迦叶菩萨品〉第十二, 《大正藏》卷 12
       ,页 524 上和 571 中 - 下。
      虚妄,唯一心作」。(注 34) 《 (十地经)论》释云「
      第一义谛」故也。(注 35)
    这里说「摄末从本者,十二因缘唯真心作」,可见在本识的
    真、妄两方面中,是以「真」的方面为本。引文指出若纯自
    「本」的角度观十二支缘生法,则它们皆是真心所作,就如
    波浪是水所作、梦境是报心所作。而所谓「真心」,亦即《
    涅盘经》所说的「佛性」、《华严经 十地品》「三界虚妄
    ,唯一心作」两语中所言及的「一心」、及《十地经论》在
    解释这两语时所提到的「第一义谛」。而依上「摄本归末」
    一门有关净本的讨论看,这「真心」无非即是如来藏。
      《搜玄记》分三门反覆申明染法缘起之「缘起一心」一
    门,其言不可谓不详。惟其阐述「依持一心」一门则颇简略
    ,只有以下数语:
      二、依持一心门者,六、七等识,依梨耶成。故论云:
      十二缘生,依梨耶识。以梨耶识为通因故。(注36)
    依这里所言,「依持一心」一门显示前六识、第七识、以至
    十二支缘生法,「通」是以阿梨耶识为「因」,依阿梨耶识
    而形成。至於这一门跟「缘起一心」一门的分别,智俨有如
    下说明:
    ───────
    (注34)参见六十卷《华严经》卷二五〈十地品〉第二二,《
       大正藏》卷 9,页 558 下。
    (注35)卷三下,《大正藏》卷 35,页 63 下。 《十地经论
       》为《华严经 十地品》的注释,其卷八解释「三界
       虚妄,唯一心作」两语时,提到「第一义谛」,说:
        「但是一心作」者,一切三界唯心转故,云何世谛
        差别?随顺观世谛,即入第一义谛。 (《大正藏》
        卷 26,页 169 上 )
    (注36)卷三下,《大正藏》卷 35,页 63 下。
    (注37)前六识当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第七识当是指末那识,参见智俨《孔目章》卷一所
       列举的八种识,《大正藏》卷 45,页 543 上。
      上「缘起一心」,染净即体,不分别异;此依持门,能
      所不同,故分二也。(注 38)
    「缘起一心」和「依持一心」二门同是指涉染法缘起,只是
    两者著眼处有所不同:前者显示「染」「净」即是阿梨耶心
    体的两面,染法在现实上与阿赖耶心体不相离;後者显示阿
    梨耶心体和染法之间存在著「能」生和「所」生的关系,两
    者本质上为不同层面的存在。
      染法缘起处理了十二支缘生法形成的问题,亦即是轮回
    存有之所以产生的问题。综观以上《搜玄记》对染法缘起的
    析述,可见智俨把轮回生死之产生,归因於阿梨耶识的活动
    ;而智俨所理解的阿赖耶识,又有真「本」和妄「末」两方
    面,其真本方面即是真心、亦即是佛性、如来藏。由是探本
    穷因,染法缘起也便是以如来藏为最终极根据。在前面阐述
    净分缘起时,已经提及如来藏无非即是作为净分缘起的根据
    那究竟真实觉性。那麽,岂非染法缘起和清净缘起都是源出
    同一的清净根本吗?智俨亦注意到这点,从而界别出两种「
    净品缘起」:
      凡论净品缘起, 有其二种:一为对染, 以显妄法故。
      ...... 二但显净品缘起, 即是显理之门,即如〈普贤
      〉、〈性起〉品等是也。(注39)
    智俨肯认无论是染法或是净法,都为同一清「净品」法所出
    。当「净品」法对应染缘,显现虚妄法,那便是染法缘起;
    当「净品」法顺其本然清净性,但显现清净法,那便是净分
    缘起。智俨并指出後者即是《华严经》之〈普贤菩萨行品〉
    和〈性起品〉所明的缘起。
      《搜玄记》为智俨年青时期的作品。智俨晚年写成的《
    孔目章》(注40)
    ───────
    (注38)卷 3下,《大正藏》卷 35,页 63 下。
    (注39)同上注,页 63 中。
    (注40)有关《搜玄记》和《孔目章》的撰作年代,参阅木村
       清孝,前引书,页 404-405。
   也有论及缘起,比较了两种不同的缘起观: 
      三乘缘起,缘聚即有,缘散则离;一乘缘起,缘聚不有
      ,缘散未离。(注41)
    这里所提到的「三乘缘起」和「一乘缘起」,当是分别指三
    乘教和一乘教所讲说的缘起;而在智俨的著作里,「三乘教
    」是泛指大乘教学, 「一乘教」,主要是指《华严经》的
    教学。(注 42) 这引文综括了这两种缘起的分别,指出前者
    为「缘聚即有,缘散则离」,後者则为「缘聚不有,缘散未
    离」,其意思配合前述《搜玄记》对《华严经》之缘起观之
    析述,与及以下《孔目章》一节有关缘起的话,可以推知:
      当知,十二因缘等即体自性空,依彼阿赖耶识生。梨耶
      微细,自体无我,生十二因缘。 ...... 此义在三乘,
      亦通一乘说,是所目故。(注43)
    智俨以《华严经》的教学为一乘教之代表,那麽《搜玄记》
    所出的「法界缘起」,当即是「一乘缘起」。不过如上所见
    ,「法界缘起」包括净分缘起和染法缘起两方面,後者是以
    阿梨耶识为本据;而上引文把以阿梨耶识为本据的缘起,说
    为是三乘教之义,同时又通於一乘教。如是看来,作为「一
    乘缘起」之殊义者,乃是净分缘起。尤其值得注
    ──────────
    (注40)有关《搜玄记》和《孔目章》的撰作年代,参阅木村
       清孝,前引书,页 404-405。
    (注41)卷四,《大正藏》卷 45,页 586 上。
    (注42)智俨又把《华严经》的一乘教学分为「同」和「别」
       两种,以为前者亦见诸其他佛典,後者则只见於《华
       严经》。参阅木村清孝,前引书,页 438-441;吉津
       宜英,前引书,页 47-92。
    (注43)卷三,《大正藏》卷 45,页 563 下。
    意者,是《搜玄记》在阐述净分缘起之「本有修生」一门时
    ,强调净分缘起所修起的清净分法,为「顺理,不顺诸缘」
    ,乃是究极真实觉性本性所自发,跟妄缘性不相顺;那便有
    「缘聚不有,缘散未离」之涵义。又《搜玄记》在状述染法
    缘起之「缘起一心」一门时,指出染法缘起所以发生,是真
    「本」跟妄「末」缘集的结果,要是没有妄缘,究极真实觉
    性终竟不会生起十二支缘生法;这正是「缘聚即有,缘散则
    离」之义。如是看,所谓「一乘缘起」跟「三乘缘起」的分
    别,其实亦即净分缘起跟染法缘起的分别。前者关乎清净法
    的生起,显示清净法为究极觉性自体所现起,自本性上观为
    不待缘,其义《华严经》述之最详,故称「一乘缘起」;後
    者关乎十二支缘生等染污法的生起,显示染污法的现起是缘
    集的结果,其义见於一般大乘经论,故称「三乘缘起」。
            三、智俨的性起观
      「缘起」为所有佛教家派的通说,而「性起」则独为华
    严学派所盛言,故历来佛教史家均以演说「性起」,为华严
    宗教学的特点。 在佛陀跋陀罗 (359-429) 所翻译的六十卷
    本《华严经》里,有题名〈如来性起〉之一品,详述佛陀出
    世的因缘和胜相,为华严宗性起思想的根据。(注 44) 智俨
    很重视《华严经》这一品,就上节的论述所见,他在《搜玄
    记》析述法界缘起时,便一再提及这品。於此值得注意的地
    方,是他在述及法界缘起的净分方面时,特别在述及是这方
    面的「本有」及「本有修生」两门时,引用〈性起品〉的话
    为证,(注45)并且明确指出:
    ────────
    (注44)有关《华严经 如来性起品》,参阅高峰了州:〈如
       来出现の思想と华严经结构の意图〉,《龙谷学报》
       第 331 号 (1941 年 ),页 20-58;西尾京雄:〈佛
       教经典成立史上における华严如来性起经について〉
       , 《大谷大学研究年报》第 2 号 (1943 年 ), 页
       154-210; 键主良敬:〈华严经性起品の研究〉《大
       谷大学研究年报》第 25 号 (1972 年 ),页 72-153
       。
    (注45)参见本文前注 10 和注 12 引文。
      若对经分文,此 (〈十地品〉)十番缘生唯有二门:一
      修生、二修生本有。余二 (案:即「本有」和「本有修
      生」)在〈性起品〉。
    很明显,智俨以为〈如来性起品〉涵括净分缘起之「本有」
    和「本有修生」两门所表达的义理;而从上节的讨论可见,
    这两门的旨要,要在说明究竟真实觉性本自有现起清净法的
    作用。这亦正是智俨所理解「性起」观念之涵义。
      智俨著作中提到「性起」地方不多,当中最可观者,为
    《搜玄记》注释〈如来性起品〉部分。那里首先解释「如来
    性起」这品名,说:
      「如来」者,如实道来成正觉,「性」者体,「起」者
      现在心地耳。
    依这里的释义,「如来」是指践履如实真道所成就的正觉,
    「性」是指体;如是「性起」一辞中的「性」字,便是指觉
    体。《搜玄记》稍前论述法界缘起的净分缘起时,在谈到「
    本有」一门,亦提到有以觉为性的究极本体。而特别值得留
    意的地方,是智俨在那里引用到〈如来性起品〉之微尘经卷
    譬喻,显示他以为这觉体存在於众生心内;而上引文解释「
    性起」一辞的「起」字,又说「起」有「现在心地」的涵义
    。如是看,依智俨的理解,「性起」的意思,乃是说作为净
    分缘起之本有觉体,在众生心内现起。
      在解释品名後,《搜玄记》继而分「始终」和「阔狭」
    两方面,论说性起的分齐: 
      问:性起分齐云何?
      答:此有二义:一始终相对 (明分齐 )、二阔狭相对明
        分齐。
    ──────
    (注46)卷三下,《大正藏》卷35,页63上。
    (注47)卷四下,《大正藏》卷35,页79中-下。
      初始发心至佛性起,终至大菩提、大涅盘、流通舍利也
      。阔狭顿悟及三乘始终、出世至声闻缘觉、世间下至地
      狱等诸位也,仍起在大解、大行、大见闻心中。
    就「始终」方面看,众生从开始发菩提心,到最终证入大涅
    盘,皆是其本有觉性的起现。就「阔狭」方面看,下至地狱
    界之众生,上至顿悟菩萨,当他们生起大解、大行、大见闻
    心,便是其觉性的显现。智俨强调性起范围之「阔」,假借
    以下的问答为之说明:
      问:若声闻等有性起者,何故文云於二处不生根?
      答:言不生者,不生菩提心性起芽,不言无果叶。若无
        者,微尘中不应有经卷。 ...... 若细分别,地狱
        无果叶有体,声闻有体及果叶也。
    〈性起品〉曾以大药王树譬喻如来智慧,指出正如大药王树
    在地狱水轮中不能生出根, 如来智慧树亦於声闻缘觉和地狱
    有情之处不能生长。 这譬喻似乎是要显示声闻缘觉和地狱
    有情没有如来的觉性,不会有性起之事。在上引文的问答中
    ,智俨解释经文所以说声闻缘觉和地狱有情不生如来智慧,
    只是说他们「不生菩提心性起芽」,不是说他们「无 (菩提
    心性起)果叶」,又进一步细分别声闻缘觉和地狱有情,以
    为前者是「有 (性起)体及果叶 ) 」, 後者是「无 (性起
    )果叶、有 (性起)体」。这些解释和分别的意思都不大显
    明,不过其主旨要在申明声闻缘觉与及地狱有情皆有觉体,
    可以有性起之事,这是很清楚的。
      《搜玄记》注释《华严经》的〈普贤菩萨品〉和〈入法
    界品〉之部分,也有谈到性起。前者有以下的对话,论及性
    起和因果的关系:
    ───────
    (注48)同上注,页 79 下。
    (注49)同上注。
    (注50)参见六十卷《华严经》卷 35, 《大正藏》卷 9,页
       623 上 - 中。
      问:性起绝言离相, 云何有因果?(答 ):有二意:一
        、为经内因中辨性起,果中明性起,故二也二、性
        由不住故起,起时离相顺法,故有因果也。
      问:起时离,与缘修何别?
      答:缘修离缘则不成,性起无缘即不损,故别也。
    这对话表明觉「性」原来是远离一切分别相,非语言所能诠
    述。只是由於《华严经》对性起的演说牵涉及因和果,更且
    由於当觉「性」体不止住而「起」时,会顺应世间法,示现
    起因果相;由是之故,也便说性起有因果。这对话又比较了
    「性起」和「缘修」的「离相」性。「性起」是以觉体为本
    据,而觉体本来便是无一切分别相,其「离相」性非是来自
    外缘,故说它是「无缘即不损」。而「缘修」所修成的「离
    相」性,乃是後天修习所得,而如上节指出,智俨认为後天
    修习是以圣教为缘,故说由「缘修」达成的「离相」性,为
    「离缘则不成」。很明显,这里所谓「性起」跟「缘修」的
    分别,无非是本文上面所提及的净分缘起中之「本有」和「
    本中修生」两门跟「修生」和「修生本有」两门的分别。至
    於〈入法界品〉的注释,内中有以下一节比较「入法界」和
    「性起」之阔狭分齐的文字:
      二、阔狭者,唯在大乘心,小菩萨、声闻、凡夫不说「
      入法界」。 ...... 「性起」宗欲明约法辨分齐,故通
      ;此明约入心辨分齐,故局耳。性起约法,假使不证,
      不名不起。
    这引文指出「入法界」是约「入心」之事说,而事实上有入
    法界心之事者只有大乘菩萨;故「入法界」的范围是「狭」
    、是「局」,不包括小菩萨、声闻、凡夫在内。相反,「性
    起」是约道「理」说,而依道理观,众生皆具觉性,即使现
    时未能证入真道,并不表示他们不能
    ───────
    (注51)卷四下,《大正藏》卷 35,页 78 下。
    (注52)卷五上,《大正藏》卷 35,页 87 下 -88 上。
    有性起之事;故「性起」的范围是「阔」、是「通」、涵摄
    一切有情。很明显,智俨在这里是要通过对比「性起」和「
    入法界」,重申性起为一切众生所可以有的作用。
     《孔目章》有专章解说〈性起品〉之性起义,其文如下:
      性起者,明一乘法界缘起之际,本来究竟,离於修造。
      何以故?以离相故。起在大解、大行、离分别菩提心中
      ,名为「起」也。由是缘起性故,说为起;起即不起,
      不起者是性起,广如经文。
      此义是一乘。若证位在十地,若善巧在十回向,若应行
      即在十行,若应解即在十解,若应信即在十信终心胜进
      位中,若究竟即在佛果。......(注53)
    这解说指出「性起」乃是最圆满的一乘教的教义,是关乎法
    界缘起之本际的观念;而从《搜玄记》对法界缘起的析述看
    ,智俨所谓法界缘起之本际,无非是觉体。这觉体是「究竟
    」的真实,非缘「修」所「造」,这点从它是远「离」所有
    分别「相」,便可以见得。众生发「离分别菩提心」,起「
    大解」,习「大行」,这一切皆是觉体的「起用」。常途多
    是自缘起法的层面说「起」,而作为法界缘起之本际这觉体
    的起用,则是另一层面的起;如是对比缘起层面的起,乃说
    性起的起为「起即不起」。又菩萨修「十信」、「十解」、
    「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证入「佛果」,当
    中每一阶位,皆有性起之事在。
      又《孔目章》解说性起义一章,附录昙迁之〈亡是非论
    〉全文,其後有以下案语: 
      此又顺性起故,录附之。(注54)
    ────────
    (注53)卷四,《大正藏》卷45,页580下。
    (注54)同上注,页581中。
    昙迁 (542-607) 为著名的地论师,兼通《摄论》, 对《华
    严经》亦有研究。其〈亡是非论〉分十方面,说明是非分别
    为虚妄,教人要无是无非,以达到丧彼我、去得失、「任放
    无为、逍遥累外」之境界;其立论和措辞,明显是深受《庄
    子》书影响。今智俨以为此论是「顺性起」,大约是因为其
    「亡是非」之说法,跟性起学说用来形容觉性之「离相」、
    「不起」等观念,意旨有相通之处。
    四、结论
      智俨以发扬「华严经」的教旨为其教学的旨归,其对《
    华严经》的「缘起」和「性起」观念的申释,显示了他在这
    两问题上的观点。智俨称《华严经》的缘起教说为「法界缘
    起」,以为它有「染」和「净」两门,前者亦为其他大乘教
    典所述,後者则唯见於《华严经》,为《华严经》缘起观的
    特色所在。智俨把後者进而分为四门,当中之「本有」和「
    本有修生」两门所言,也便即是「性起」。如是看,在智俨
    的教学里,「性起」乃是「缘起」的一部分。又无论是谈「
    缘起」或是谈「性起」,智俨都提到有究竟真实的觉体,作
    为「起」的本据。他称呼这觉体为「如来藏」,并在阐述其
    特性和作用时,一再引用《不增不减经》、《大乘起信论》
    等如来藏系和跟如来藏系有关的经典的说法,为之说明;反
    映出其「缘起」和「性起」思想,是以如来藏真心思想为背
    景。这大约跟他早岁曾习学於地论师和摄论师门下有关,盖
    地论和摄论学统原来是以如来藏真心思想为其学说中心。总
    之,智俨的「缘起」和「性起」思想,显示了早期华严宗教
    学跟地论、摄论学统之间的密切关系。(注57)
    ────────
    (注55)有关昙迁的生平,参阅道宣 (596-667):《续高僧传
       》卷 18,《大正藏》卷 50,页 571 中 -574 中。
    (注56)参见《孔目章》卷 4,《大正藏》卷 45,页 581 中
       。
    (注57)本文〈智俨的性起观〉一节沿用了拙稿〈华严宗性起
       思想的形成〉的部分文字。此稿刊於《中国文哲研究
       集刊》第 6 期 (1995 年 ),页 31-56。
    提要
      在各中国佛教学派中,论思想的丰富和圆熟,当首推华
    严宗,而「缘起」和「性起」,乃是华严宗思想的主要观念
    。 华严宗的思想体系,为法藏 (643-712) 所创立,而法藏
    师事智俨 (602-668),其学说多取法智俨;故智俨可说是中
    国华严教学的先驱。本文对智俨现存著作论及「缘起」和「
    性起」的主要章节,详细作出分析,以显示这两观念在早期
    中国华严教学里的意义和关系。
      智俨以发扬《华严经》的教旨为其学说的旨归,其对「
    缘起」和「性起」观念的申释,都是以《华严经》的教法为
    依据。智俨称《华严经》所讲说的缘起为「法界缘起」,以
    为它有「染」、「净」两门,前者亦为其他大乘经典所述,
    後者则唯见於《华严经》,为《华严经》的缘起观的特色所
    在。智俨把後者进而界别为本有、本有修生、修生、修生本
    有四门,详加阐述;而当中的前两门所言,据本文分析所见
    ,也便即是「性起」。如是看,在智俨的学说里,「性起」
    乃是「缘起」的一部份。又无论谈「缘起」或是谈「性起」
    ,智俨都提到有究竟真实的觉性,作为「起」的本据。他称
    呼这觉性为「如来藏」,并一再引用《不增不减经》、《大
    乘起信论》这些如来藏系经典的话,来说明这觉性的作用和
    特点,显示其「缘起」和「性起」思想跟如来藏思想关切的
    密切。


返回主页
返回目录